2015年年底將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員國大會,預料將會通過一份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新氣候公約或協議,但台灣究竟能否加入?如果不能加入,台灣要如何自處於這個全新的氣候變遷時代呢?
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環品會)舉辦的「邁向巴黎—新氣候公約時代論壇」,6月4日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成功落幕。來自政府、學界、NGO與企業的十一位國際法學者、政府、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及民間NGO代表等,進行專業的分享與探討,激發我國加入新氣候公約之動能,期待在此論壇後,讓台灣邁向巴黎之路更趨明朗。
邁向巴黎是TEED在臺北的第一場論壇,由本會董事長謝英士先生開場。他指出,環品會從去年開始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從高雄出發陸續辦理「森林論壇」、「化學論壇」、「氣候變遷論壇」、「科學放大境論壇」、「法治論壇」,獲得普遍正面的影響。他也說,台灣長期受限於國際現實,僅以非政府組織形態參加UNFCCC的會議,使我國無法展現排碳的決心。他希望今天可以在紅樓這樣復古的建築中,跟大家討論究竟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離我們多遠,我們又要如何在今年年底「邁向巴黎」?
今天的主題演講邀請到大家都很熟悉的陳長文律師,他回憶聯合國在1972年開始宣傳「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回顧這四十年來,氣候變遷印證了聯合國的擔憂,而人類又為地球做了什麼?他強調,台灣雖然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就沒有加入全球合作的機會,但是台灣在世界環境變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必須努力將國際法國內法化,告訴全世界我們的重要性。陳律師用他學習騎獨輪車的經驗做比喻,指出台灣應該用「知難不退」的精神,強化國內法制,特別是溫減法與能源稅法尚未通過,我們就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他也呼籲馬總統立即展開與中國大陸的談判,希望中國大陸不要再阻撓台灣在年底加入新的氣候變遷,共同為地球貢獻心力。
第二位講者是環保署的符樹強副署長,他指出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所以只能尋求「實質參與」氣候公約,去年台灣就用工研院的身份和我們的邦交國吉爾吉斯合開邊會,而無法用中華民國身份「形式參與」,他認為這是我們的『心酸』。主持人謝英士律師則在Q&A時間順著符副署長的演說內容提問,我們如何才能「化心酸為力量」?符副署長認為,政府將在10月提出台灣的INDCs減碳計畫可能會是解答,讓未來國內各機關有共同的減碳目標,並向國際社會宣示我們的決心。
第三位講者是外交部條法司的申佩璜司長,他指出外交部從2007年起就成立「環境永續外交小組」關心氣候變遷議題,2012年外交部組織改造後,在條法司底下更成立「國際環境公約科」。提到外交部為什麼要特別關心環境相關公約,申司長認為這是因為氣候、環境問題影響人民至為深遠,因為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外交部必然需要成立專科,關注環境公約。主持人謝英士律師說,申司長可能是第一位投入環境教育的資深外交官。
上午的最後一位講者是政大國際法研究中心的宋承恩研究員,他指出台灣無法加入UNFCCC的主要因素是中國大陸打壓,並提出台灣突破現狀的幾種可能模式,包括WTO模式、漁捕實體模式、觀察員模式,甚至中國的一省可能是一種模式,但最後一項是台灣人民在情感上無法接受的。他樂觀的表示「一定有方法,只是我們還要去尋找。」
下午由臺大政治系的林子倫副教授開場,為大家分析UNFCCC新公約的趨勢。他指出到2030年全球會有2/3的人居住在「都市中」,所以新的氣候公約不能不把「都市」的要素列入考量。都市和氣候變遷互相影響,他認為氣候變遷是多主體多面向的複雜問題,地方首長能為氣候變遷做的事甚至比總統還多,但是台灣現在還是習慣於由中央作為能源、環境事務的權責單位,而與地方的角色產生衝突。他建議地方政府應該發揮更多的角色。
下午第二位講者是輔仁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的黃裕凱教授,分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貢獻5%的海事與航空,可以在減緩氣候變遷中扮演什麼角色。他認為這兩者雖然暫時不會加入UNFCCC,但是因為有IMO及ICAO等國際組織的自我監督,所以問題不大,反而是國內經濟與環保各部門的分工有問題,使台灣尚未和國際標準接軌。 除了都市與海空運輸,企業也是不可忽略的氣候角色,所以第三位講者邀請到台灣中油公司的張瑞宗副總經理,他指出中油公司作為全球的一員,不只被動守法,更要主動善盡社會責任,而中油公司現在主要的做法仍是以「減碳」為主軸,包括改善設備、投入研究、發展綠色產品以及綠色管理等。
下一位講者是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的李河清教授,他指出INDCs代表的新趨勢是「全員參與」,被問到bottom up 與top down模式哪個好的時候她則質疑,這個新趨勢雖然具普遍性,是真的能顧及「公平性」以及「積極性」嗎?也就是說,雖然確定大家都參加,但是不保證能達到2度C的目標,李老師補充道。
下午第五位講者是中華民國氣象學會的趙恭岳處長,他指出氣候變遷對島嶼國家的影響非常巨大,面對變化加劇的氣候,必須有更準確的預測才能加以調適。台灣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先進氣象儀器,但是有許多海拔更低的太平洋島國,卻沒有這樣的技術水準,同樣身為島國,台灣應該對他們伸出援手。
倒數第二位講者非常年輕,還是大學生,他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COP21專案負責人趙威翔。他從大一就開始積極參加UNFCCC的國際青年大會,積極發揮青年的創意,投入政策干預、遊說、舉辦活動等工作,要求各國代表在決策時不要只看當下的利益,也要為未來世代想想。
壓軸是本會的國際事務小組召集人邱虹儒,她認為INDCs是一種氣候行動的創新,從top down到bottom up 更能實踐國際社會的民主精神,也因此,國內外的民間組織也是引領新氣候公約成功的重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