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長蔡振興,同時也是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文學理論、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論述、生態文學與文化批評等。

蔡教授投入文學領域20多年,帶領無數學子領略文學與創作之美,透過平易生動的講解,將文學中較抽象、不易理解的故事細節或專有名詞一一詳述,將作者的心聲逐一傳遞給讀者所知悉。近年來更投入環境文學領域,希望透過文學的力量,幫助實現環境永續的願景。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環境給人的感覺通常比較偏科學,但其中也有許多文學作品選擇環境議題發聲、創作,像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所寫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個例子。在氣候變遷領域也有許多有趣且發人省思的文學作品,環境文學是什麼? 如何發展,氣候變遷中的文學又有哪些驚人之作?請聽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長蔡振興教授的精采分享。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氣候變遷議題很多都是科學研究,那我做文學研究,怎麼樣跟他們對話,我跟大家講,我唯一能夠跟大家分享的,其實就是故事本身,所以首先我就講一個小的故事。

齊柏林在他的自傳,我的眼我的心看見台灣,裡面有一個小故事,它告訴我們,有一天她的女兒告訴他:爸爸,外面的青蛙很吵,可不可以把她趕走,因為青蛙的叫聲,會影響到我的寫數學作業。爸爸這樣回答:親愛的女兒,青蛙的叫聲,比你考一百分還重要。

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氣候變遷,在這邊牽涉到的是溫度的概念,而溫度的概念決定我們的態度。一整天的論壇下來,其實每個人的溫度,就有一點上升,有一點暖化的感覺,那我們暖化的感覺是要對抗全球暖化。

在這邊,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全球暖化,為什麼可以在文學研究裡面出現呢?跟大家講,事實上,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最早的時候,我們讀英文系,那時候英文系主要是閱讀傳統的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兩千年之後,我開始對生態文學有興趣,我發現生態文學,遠比傳統的文學更好玩,因為美麗的錯誤,我才會到這邊來,所以我非常謝謝,堅持我的錯誤,因為堅持自己的愚笨,最後一定會變成聰明的。

[02:30]
全球暖化,或是所謂氣候變遷,在生態文學,是扮演什麼樣的位置?首先,告訴大家,生態文學的發展,有四個面向,第一個面向就是,早期的自然書寫,一個人跑到深山裏面,然後思考人跟宇宙,人跟自然的關係,可是後來有一些作家覺得這樣不好玩,他們開始從事環境文學。環境文學就要把環境意識,環境爭議,環境汙染的一些概念,帶進文學的領域,讓文學跟生活結合。

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什麼是文學,文學有時候你覺得它是想像的,事實上它也是寫實的。對我來講,文學就是生活,它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生活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文學的功能就是要處裡生命當中,除不盡的餘數,什麼叫做除不盡的餘數呢?比如說,每個人都有戀愛的經驗,不管是失敗,或是成功的,我個人從頭到尾都失敗,只有一次成功而已,那這樣子的一個經驗,會帶給你什麼感覺?

大家如果不健忘的話,會想到紅樓夢,第二十八章,黛玉葬花,問世間情是何物。今天有很多人談了不成功,身心俱疲,傷痕累累,請問你,當你受了傷,誰來撫慰你,所以文學就是把這樣子的故事表達出來,那我們作為批評家,很重要工作就是,閱讀,詮釋,賦予它意義。
那我想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一波就是所謂的自然文學,第二波就是所謂的環境文學,以及,今天我們也講到,環境污染等等的問題,那第三波就是全球化的問題。告訴各位,氣候變遷就是第四波,以前人講的話算,也就是主體在講話,可是今天,大自然也會講話,大自然有它的聲音。

[05:00]
如果用英文說,以前我們說,the subject speak,可是我們今天,我們可以說,the object also speak也就是自然也有它的聲音,我們應該要尊重他。

你遇到蘇花公路坍方了,你要讓自然先走啊,不要搶自然的路,否則就會怎麼樣,就在路上,你不碰人家,人家就會碰你啊,就是類似這樣子的一個想法。所以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氣候變遷基本上,就是屬於第四波生態文學的研究內容。

那底下跟大家介紹,我今天的重點,今天的重點分為四個面向,第一個面向就是討論所謂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溝通;第二個面向就是討論,全球暖化的小說,也就是二氧化碳與文學再現,今天我們的重點,就是二氧化碳;那第三部分,會跟大家介紹一本書,就是全球暖化三部曲;那最後呢,也回應環境教育,希望大家,未來的環境教育會更好。

那我們來看一下,看到大家,很不好意思,我們要跟環品會董事長說,哈哈,在這邊,環境教育失敗了。

怎麼說呢,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很努力的學習,譬如說,我們要認識我們家的植物、動物,還有附近我們的水從哪裡來,包括我們對環境應該要採取友善的態度,可是,如果大家看到齊柏林導演空拍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我們發現說很多時候,我們的環境教育,不敢說是成功,但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很多政策是失敗的,對不起,我比較不應該講這樣子,不過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提醒。

[07:30]
生態意識,基本上是屬於個人的,修身養性,像是隨手把水關起來,插頭不用就把它收好,基本上是屬於比較個人的。但是我們在講生態溝通,基本上是牽涉到政府的政策決定,如果一個政策決定錯誤的話,導致一個村毀滅了,即使那個政策是天真的錯誤,還是一種錯誤。

所以我們在閱讀文學的時候,重點就是詮釋,然後賦予事件意義,那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工作。那齊柏林,我為什麼要說,我們的環境教育其實怪怪的,剛才大家都有講到,人定勝天的觀念,齊柏林在裡面也罵這樣子的觀念,人自以為了不起,那,從我個人的經驗,我們小時候,有所謂的土地重劃,土地重劃好像所有的房子,包括所有的田地都畫得整整齊齊的,可是我重新回想起來,我們的政府政策,土地重劃其實是傷害蠻多的,因為就是類似海岸線,截彎取直的概念,然後把很多樹木都砍掉。為什麼,要生產,在生產,然後要種很多經濟作物,結果,我們的問題,就會慢慢地浮現。

從我的角度來看,全球暖化的小說,有三種,早期的暖化小說跟環境汙染,根本沒有關係,因為它是屬於自然的。比如說第一本小說,第一本小說作者說,有一天,地球自轉,忽然停止了,那整個大自然就變成叢林;另外這本小說告訴我們,地球,由於磁場的關係變的混亂,導致整個世界被淹沒了,包括倫敦也被淹沒,然後這時候呢,政府就派出一些生態搜救小組。但是同時也有一些小偷,譬如說,倫敦的博物館,浸水、泡水了,整個倫敦變成潟湖,有些海盜,就開始瞟竊所謂博物館裡面的財產。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小說,基本上是屬於比較想像的。

[10:00]
可是,到七零年代的小說,我們發現二氧化碳已經變成真兇。不過暖化對某些人是好的,但是對某些國家,當然是不好的。我們一般而言,對暖化的一個感覺,好像好恐怖,因為我們不斷的把二氧化碳輸入到天空當中,導致我們的地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那從道德,這時候我們可以跟大家分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者,我們說他是深層生態學,就是道德至上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怎麼樣的話,我們一定會完蛋,像這樣子的一個觀念,所以屆時,我們將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到底做了什麼。那我們在講暖化的時候,其實希望要避免這種情緒,要學習科學家的精神,仔細去探究。

[12:30]
科學家們從七零年代就開始思考所謂的二氧化碳,對我們的影響。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暖化創作,整個世界變成超現實,所有的東西都怪怪的,比如說,第一篇小說裡提到魚都死翹翹了。那這樣子的一個想法,當然很重要,就是告訴我們應該要保護地球,我們應該要防止暖化,所以很多創作裡面的男主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拯救地球,所以我們給他一個稱號就是,拯救地球者。

那我們為什麼要做全球暖化,基本上,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全球暖化研究基本上是從八零年代左右開始,在這邊可以看到,八零年代左右,八零年代晚期,不管是科學,不管是文學,開始有些小說,對暖化有一些描述。這些暖化的小說,就比較正常,我們在不同的生態小說裡面,就可以看到這些,很好玩的內容。全球暖化三部曲那第一本就是所謂的,下雨四十種跡象(Forty Signs of Rain),第二本是,零下五十度(Fifty Degrees Below),第三本書,就是所謂的計時六十天(Sixty Days and Counting)。

那這個故事很重要的就是,暖化已經來了,我們可以從下雨的跡象看得出來。然後後來暖化真的來了,結果呢,整個地球的溫度降到零下五十度。然後最後,在計時六十天,就是美國總統終於選上,他願意為這個世界負責,所以他開始自訂政策,處理全球暖化的問題,也就是氣候變遷的問題。全球暖化三部曲,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由於北極的冰山融化,融化的淡水稀釋了大西洋洋流的鹽度,導致北大西洋的環流受到影響而改變,溫鹽效應停止,所以整個溫度驟然降下,變成零下五十度。

 [15:00]

我們在閱讀全球暖化的時候,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重點就是在批判性的思考。從我的角度,就是有的人相信全球暖化。但是,如果從英國人的角度,他們基本上不相信全球暖化,他們全部都是所謂的,暖化的懷疑者。

所以我們看到正面跟反面的態度,那不管怎麼樣,當全球暖化變成一個現象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稱為「金星的情境」,英文叫做Condition Venus。金星跟地球的運行是相反的,金星百分之九十幾都是二氧化碳,然後溫度很高,沒有辦法生存,所以當暖化發生的時候,整個地球就會變成金星的狀況,那這個當然不好,那也因為他不好,所以有的人覺得說,哇,二零一二年,世界末日到了。

不過呢,我們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就是,基本上我們對暖化的一個態度,其實是採用風險的觀念,風險的觀念就是,它不一定會發生,但是呢,我們必須要有所謂預防的概念。風險就是等於保險,我在路上開車不表示我會撞車,但是我先保險,然後萬一我不撞人,人家會撞我,那風險的一個很重要觀念,其實就是把不可評估的損失變成可以評估。風險有八大要點,其中一個最重要,比如說,我的車子壞掉了,或是我掉到山崖裡面去了,當然我的性命值很多錢,但是我就要把,透過所謂的保險,變成可以評估的,這樣子的觀念。

那最後呢,我要跟大家介紹所謂的環境教育的未來,我剛才講,譬如說齊柏林,他發現說我們對環境的意識,基本上還是不足的,那為什麼不足呢?

[17:30]
台中有一個紀錄片的專家紀文章,讓我們發現台中的水溝,是溝中溝,溝中溝會導致太陽照射下來,整個熱呼呼的。如果從那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主管單位,如果沒有好好的對待我們的環境,當他們的政策我們覺得怪怪的時候,我們覺得說不太好的時候,就要提出來。

所以,我們要有所謂的地球公民的概念,也就是以人為中心,所謂的人本主義,可是今天,因為非人,因為動物,因為植物,讓人變成更像人,所以我們今天的態度應該是要比較謙虛一點的,要有所謂的地球公民的一個想法。我們應該要避免所謂的,我思故我在,或是依然故我在的態度。

第二個,比如說,台灣的食安問題,食安的問題導致整個食物鏈,或是說整個人心惶惶,那這樣子那些大公司當然也不太好。所以,依然故我在的這種態度,原則上是不好的。那個人來講,原則上也應該要都幫助別人,這是一種倫理的態,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蔡教授的分享,我想有些人是用身體來行動,但是有更多的文學家,是用筆來行動,氣候變遷跟暖化跟環境的議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而且投入創作,剛才您在簡報裡面,有提到非常多的一些文學作品。想要請問,哪一些,或者是哪一部作品,特別吸引您,哪些是吸引您的要素,請跟聽眾朋友們分享。

謝謝,剛才有講,其實我最喜歡的全球暖化小說,還是美國小說家Kim Stanley Robinson的全球暖化三部曲,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因為他裡面有一個單位就是所謂的國科會。那國科會,跟IPCC有一個連結,彼此互相照應。

[20:00]
那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腳踏台灣,胸懷大陸,望眼世界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在處理暖化,它不是只有一個國家的問題,比如說,北京的沙塵暴到台灣,不是只有台灣的問題,也不是只有北京。換句話說,應該是,跨政府的一個合作的觀念,所以基本上,我蠻喜歡正面的全球暖化小說,儘管他裡面有問題,比如說,Kim Stanley Robinson全球暖化三部曲裡面有提到地球工程往海裡撒鹽,那我們覺得,這個還是有問題。不過你可以看到,小說裡面整個美國政府的決心,他願意解決氣候驟變的問題,這是第一個。

那第二個就是,大家如果讀英國人寫的小說,英國人基本上是不贊同全球暖化,從我的角度,都是暖化的懷疑者。最近有一本小說,二零一零年剛出的,作者是Ian McEwan寫的是日光(Solar)。

在這個小說裡面,有一個教授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人行為不檢點,透過販賣全球暖化的科技,不但有小三小四小五,最後呢,他還騙他的家人說,他現在正在拯救地球,事實上他跟女朋友約會。有人打電話過來,問說你爸爸在哪裡,他的女兒還說,我爸爸正在拯救地球。事實上,他是跟另外一個女生在睡覺。

我只能夠這樣說,像這樣子的小說,當我們在處理全球暖化的時候,基本上他是批判性的,採取懷疑的態度。我覺得是OK,但是對於所謂的,正面的行動,基本上是不足的。所以我個人還是覺得,全球暖化三部曲蠻好玩,因為第一部曲告訴我們,有這樣子的危機,有這樣子的風險。而且裡面,第一部就有所謂的「氣候難民」。那美國政府,他們也願意接納這些氣候難民,幫助他們,這就是我所謂的倫理的觀念。

[22:30]
那第二部曲就是,因為全球暖化,所以整個氣溫變成零下多少度了,零下五十度,那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這個也是跟IPCC的政策有關。首先制定政策,然後想辦法找到所謂的防治的機制。那底下第三部其實就是環境教育,讓大家了解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不是說他會發生,不是說他不會發生,而是風險的觀念,就像北歐的挪威,他們知道全球暖化之後,可能會帶來影響,他們就花了很多錢,成立所謂的基因庫,就是所謂的種子儲藏所。
那人家問說,不會發生,你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我們也知道不會發生,但是這樣子的一個想法,是預防萬一,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預防勝於治療,我們也希望他不會發生嘛,但是,難道說,一定不會發生嘛?在路上開車,你今天說不會撞車,等一下人家就撞你,你要不要保險,還是要保險,所以對我來講,全球暖化是一個風險,也是一個保險的觀念,我們都不期望他會發生,但是一旦發生,大家都躲不了。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