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環境論壇全集】(全9集)

環教饗宴─媒體與環境論壇彙編
2015-12-25發佈
2,708人瀏覽

媒體與環境論壇紀實

為環境發聲,不能不透過媒體,但我們經常看到媒體版面上,最搶眼的,往往是花邊新聞,而環境,卻只是充版面的小配角。由本會籌劃、推動的『台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以一系列優質的環教饗宴論壇,陸續森林、化學、氣候變遷、科學、檢察官、外交、人道救援工作者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者進行環境方面的思考與探索之後,再度稱本會)舉辦「媒體與環境」論壇,邀請資深新聞工作從業人員、記者、紀錄片導演、廣播主持人、影像工作者、作家、環境團體人員,分享他們對於媒體處理環境新聞的經驗與成果之外,也帶領觀眾一起思考我們周遭生活中許許多多早已存在、卻容易被忽略的環境問題。

首先登場的是兩位主題演講者。資深媒體人卓亞雄,他沈重的指出30年來,我們的環境新聞只有當下,抗爭、求償的新聞,只有單點,沒有縱深;人民的環境意識雖然隨時代成長了,但環境新聞的內容卻仍然停留在抗爭。他也提出好看的環境新聞有兩要件,就是對環境的關懷及新聞性,而新聞性不只是搏眼球,更必須要能讓大眾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了解環境問題。
而台灣的環境新聞該怎麼做,或許我們可以從國際媒體的經驗中學習。第二位講者余佳璋曾擔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會長,也是一位資深媒體人,並且有豐富的國際新聞經驗。他分析了國際媒體在報導災害、環境政策、環境變遷、環境治理等面向的做法,提醒我們台灣應該更要有做國際環境議題的企圖心,先做好在地議題,讓全世界來關心,讓台灣的環境議題可以成為國際議題。

緊接著第一單元『寄望新媒體』,邀請到一直關心環境議題、為台灣環境問題發聲的環境資訊中心,主編詹嘉紋提到水果新聞老闆說,新聞的要素是裸體加屍體,才能吸引眼球,但對照環境議題行道樹也被扒光(裸體)、諸羅樹蛙繁殖(傳宗接代)、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滅絕(屍體),卻依然無人聞問。另外她也提到商業現實的問題,她分析2012、2013年媒體廣告贊助來源,第一名就是建商,這樣的模式,使得應該保持中立的媒體不敢揭露真相,但也因此,沒有廣告支持的環資中心,才能一直中立的報導環境。

除了環資中心,本會的TEED(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alogue, 台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的召集人吳心萍,也分享藉由網路力量推動環境教育的理念,本會希望,透過TEED平台,能夠為台灣的環境帶來更多元的對話、交流、理解,讓台灣的環境教育能有新的傳遞形式,有更深化的內容。這也是環境教育的新媒介,也希望是民間旗艦的環境教育品牌。第二單元是「記者眼中的環境,邀請了優秀的新聞記者分享優秀的環境報導。聯合報系盧沛樺記者分享了走訪國際調查能源問題的見聞,發現推動再生能源最優秀的德國,是付出了相當的成本,同時也看到了核廢料的棘手問題。她提醒我們,核能問題不僅僅是我們要不要核四的是非題,更該問的,是我們要甚麼能源選項,也就是能源的選擇題。這讓我們看到優秀的記者,面對環境議題時,並沒有把問題包裝成單一的是非題,而是必須要讓民眾了解不同選擇及不同後果的選擇題。

用聲音為濁水溪發聲的廣播人許世峰,來自正聲電台雲林台。這位廣播主持人,為了讓大家能聽見濁水溪,拜訪了許多居民,讓我們聽見了濁水溪的聲音,他的報導提到集集攔河堰的建設,讓濁水溪下游沙漠化,常見下游沒有水也沒有土石,只有溪沙。透過一張張照片、一段段錄音,讓人禁不住擔心台灣這條最長的河川,還要承受多少發展帶來的苦果?是不是要走向滅亡?

另一位資深媒體人汪文豪,來自關心農業與土地的「上下游新聞市集」。為了能更深入的關心農業和環境,他離開了主流媒體,與朋友一起創辦了「上下游新聞市集」。他娓娓道來與農田爭地的再生能源政策,當太陽能板種在農田上時,讓農田不僅長不出作物,甚至太陽能板下連雜草都長不出來,他的報導讓我們反思再生能源固然好,但和農田爭地時,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是不是應該更細緻的規劃再執行呢?許多環境問題,也許在做決策的當下都是立益良善的,但現實的變化,以及時代的演變,總會挑戰著自己為是萬物之靈的人類。

最後一個單元是「一個人的環境」。一個人關心環境,聽起來有點滄桑、悲涼,卻更令人肅然起敬。著名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帶領大家透過紀錄片,在時間的軸線上,透過一部又一部的紀錄片,看到台灣過去五、六十年來的環境變遷,他不吝嗇的分享了許多寶貴的紀錄片片斷,可看到早期的人們開心的捕捉海邊擱淺的海豚、觀賞台北動物園裡的猴子戲耍、甚至是捕獸夾傷害動物的畫面,但隨著群眾的環境意識增加,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關心環境議題的紀錄片不斷地透過畫面在呈現我們的環境面貌。在本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的提問下,柯導演預測台灣未來最重要的兩個環境變遷值得關注;那就是水資源的議題與能源的議題。

乜寇索克魯曼,布農族作家,一登台就用原住民渾厚又悠揚的嗓音,唱出關心環境的心情,在美好卻帶點孤獨的歌聲之後,有布農族對於玉山(東谷沙飛)的崇敬與神聖的認同,緊接著的是古老的布農族傳說,傳說裡有象徵洪水的蟒蛇、破除洪氾的螃蟹與帶來光明希望的紅嘴黑鵯,這些古老的神話傳說,均蘊含原住民對環境濃厚的情感。另外他也分享了布農族各種尊重環境的禁忌,包括不能傷害紅嘴黑鵯、蟾蜍等動物,讓我們看到原住民文化的背後,更多是對其他形式生命的尊重。

壓軸的是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向高世理事長,透過一張張爬蟲類、兩棲類、哺乳類、山林的美麗照片,我們還看到了自然和人類間的拉鋸,人類會因為不認識,任意輾過一條無害的蛇,因為口腹之慾,而殺害野生動物。

這場媒體與環境論壇,透過媒體人的鏡頭、照片、聲音、故事,讓我們思考環境議題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也感受到了台灣環境的美麗與哀愁。

顯示完整內容

節目一覽表(點圖到影片)

*右鍵另開新分頁*
 【從心、從新,看環境新聞-卓亞雄】

 【國際媒體的環境新聞定位-余佳璋】

 【一指輕滑,環境無國界-詹嘉紋】

 【TEED的誕生-吳心萍】

 【明天的電,核去核從-盧沛樺】

 【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許世峰】

 【農地種電,鯨吞未來-汪文豪】

 【原住民環境智慧書寫-乜寇‧索克魯曼】

 【與環境議題俱進的環境紀錄片的演進-柯金源】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