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許世峰

許世峰
2015-12-28發佈
3,743人瀏覽

講者介紹

正聲廣播雲林台雲林好風情節目主持人許世峰先生,十多年在正聲服務,屢屢獲獎,曾榮獲2014「第40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2014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的精彩報導:〈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我們在意送上的飯麵裡有沒有蟑螂、蚊蟲或頭髮,但是沒有蟲的碗公裡難道就確保了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乾淨?食物表面積大,與無所不在的空氣緊密接觸,而環境的污染,不僅是污染了食材本身,更透過空氣讓我們吃得無感。
以雲林在地的濁水溪為焦點,呈現全民關注的食安、環境問題。 強調在經濟發展之際,環保仍需兼顧,尤其濁水溪是孕育台灣糧食的倉庫,近期台灣關注食用油問題的同時,每天我們吃的蔬菜水果生產來源,也和我們息息相關,希望藉由報導喚起大家對環保的重視。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我想要跟大家聊的是有關於〈濁水溪出代誌,我們不要吃飯攪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說,為什麼濁水溪會有這個多的事情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發生,它是怎麼樣引起的,我想在集集攔河堰蓋好之後,就很多的事情一直發生,因為集集攔河堰它把水就擋在了我們的南投集集這邊的所有水源都在這邊,所以它的水源變成非常的稀少,所以我們看到這張圖裡面,簡報裡面有看到我們這個攔河堰,攔河堰它總共有18個水閘門,總長是325.5公尺,把我們的水擋在這邊,造成了我們濁水溪下游,河床溪床沙漠化,所以濁水溪下游的居民們到冬天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要過很辛苦的日子,因為他們說那個沙來的時候,怎麼掃都掃不乾淨,所以我們知道說,為什麼集集攔河堰的水,它到底是用到哪裡去,為什麼要蓋這個集集攔河堰,我想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個石化王國工業區,就在我們的麥寮,在我們的濁水溪的出海口,當初會設立了集集攔河堰也是為了工業用水的使用,所以才建造這樣的一座集集攔河堰,但是這樣的一個集集攔河堰,它建置完之後,它不只是把水擋在了我們的上游,連我們的一般的土石、沙,也都擋在上面,所以造成我們下游的都沒有土石,就變成只有細沙,久而久之風一吹來,這個細沙就會揚起很大的一個危害,造成空氣品質不好,所以這是集集攔河堰蓋好之後就發生這些事情。

[02:26]
再來我們看到這個就是我們雲林縣離島式的工業區,就剛剛我們講到了,這個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石化王國,就在這邊,它是用人定勝天的方法來做這麼大的一個填海造陸跟海水來搶陸地,這是一項創舉,但是這樣的創舉造成了我們環境很大的破壞,所以我們身為NGO團體,雲林縣環保聯盟的總幹事,他就談到,每天我們集集攔河堰所擋下的水,它有40萬噸,要做專用的取水口,就是在集集攔河堰做一個水壩的專用取水口,這個取水口就是把水輸送到我們六輕來使用,一天需要40萬噸,所以造成了這個水源不足,你知道我們濁水溪沿岸都很多的農民,他們都種植一些蔬菜水果,還是我們台灣的一個糧倉,他們也是沒有水可以用,怎麼辦?他們只有去抽取地下水,抽取地下水造成了一個狀況,就是地層下陷,所以雲林縣也是一個地層下陷非常嚴重的地區,包含彰化縣也是,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03:54]
再來我們看到畫面是一個乾涸的濁水溪的河床,造成揚塵問題日益嚴重,大家來看,以前這裡的水是非常多,雖然是很混濁的,因為它叫濁水溪,但是現在可能也看不到一滴水,現在只有一些,當地居民說只有兩條小水溝,那是家庭廢水排進去的,所以它沒辦法來補足我們這些水源,造成一些這麼嚴重的一個乾涸的現象,變成沙漠化,我們來聽聽當地的居民,他遭受的一個狀況,他call-in到我們的電台反映他們的心聲,每當冬天來臨,東北季風南下,他們每天就是要過著,伸手不見五指的生活,雲林人有一句話說,雲林人都是吃飯攪沙的,吃飯都是要配著沙,所以他們就是非常的辛苦。一般我們沒有在那邊生活的人,你可能不了解他們的,我這樣講你們會覺得有點誇張,但是如果你實際在那邊生活過的人,你才會覺得說,原來他們過的生活是這麼辛苦,你也會想說,為什麼他不搬離到其他地方,其實這是他們賴以維生的地方,我們聽一下這個民眾打電話call-in到我們電台的一個狀況。

[05:20](廣播原音)
最鄉土的聲音、最有感情的地方,這裡是正聲廣播公司,雲林廣播電台。百分之百,原音重現,百分之百,真實報導,新聞百分百,正聲雲林電台,新聞節目科製作,歡迎收聽。

我們這邊什麼都沒有,但是就是沙子最多,實在有夠困擾的。這真的哦,我是痛苦過來的,因為每一年,東北季風如果來的時候,我都快要發瘋了,家裡如果窗戶沒有關,就整個都是沙子,掃都掃不完。對啊就是,我們這邊就是沙子比較多,所以對我們就是會造成比較大的困擾這樣子。講到這個真的是有夠痛苦,每年東北季風一來啊,我們就快要瘋掉,家裡四處都是沙,怎麼掃都掃不乾淨。這邊應該還好,只是說我太太在崙背的國小教書,她都會說冬天東北季風的時候,學校沒有辦法出去做戶外活動,風沙很大。

[07:05]
這是我們民眾、聽眾打電話到我們電台來吐露他們心聲,其實當地的居民,冬天來的時候東北季風就過著揚塵的日子,其實沿岸還有很多的小學校,他們學生上課的時候都要戴口罩,中午吃飯的時候口罩脫掉吃飯,也是配沙子,所以我們常常講說,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請重視揚塵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們有去外訪到濁水溪沿岸的居民,一位70多歲退休的張億載老師,他對於我們濁水溪揚塵的問題,還有之前中科四期的廢水,要排入到我們濁水溪裡面,他很憂心忡忡,因為他說環保署要把海洋放流的方案取消掉,直接把廢水排入到濁水溪,然後造成揚塵的問題,他怕說揚塵一來又加上濁水溪的汙染,是不是大家吸入的不只是只有沙還有一些很嚴重的傷害我們的身體,那我們來聽聽看,我們有訪問到張億載老師。

[08:20]
濁水溪的生態變化,對我這個年歲來講,真的有莫大的反思,以前我在當小孩子的時候,濁水,我媽媽挑水來浸豆子,那個濁浪滔滔,想不到我這個年歲,這個時候,因為有六輕,所以在源頭的集集把濁水溪的源頭的水擋起來,做了兩條直徑2公尺的水管,一直通到六輕提供工業用水,水就少了,水一少的話,當然沒有水的話變成沙,沙的話北風一來,因為我們西螺是南岸所以北風一來我們西螺就遭殃了,就風沙很大。

[09:15]
所以,他剛剛講到他住在那邊已經70多年了,他小時候是濁浪滔滔,現在都是只有小水溝而已,所以揚塵裡面,如果剛剛他講的,如果中科四期的廢水又排入到我們的濁水溪裡面的話,它裡面可能空氣中含有一些細纖微粒,我們直接吸入到我們人體的呼吸道裡面,除了有沙子以外還會夾雜一些有害物質,像致病的細菌、真菌孢子還有化學汙染物這些,所以他相當憂心忡忡,他其實說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因為濁水溪沿岸種植6成的蔬菜水果,都是我們全國人民在吃的,還有養了500多萬隻的豬、雞、還有牛,還有出海口我們也有很多的牡蠣,有64億的產值的一個水產品,都是從我們這個濁水溪這邊出海口養殖的,所以大家最後消費者還有全國的民眾,都可能會去吃到,所以到最後受害的還是全國人民,然後我們政府他怎麼樣做一個防治,雲林縣政府他每年冬天的時候都有一個河川揚塵演練,地方政府只能治標沒辦法治本,治本是由中央去做,地方只有治標,所以他們每年都會做一個河川揚塵防護演練,然後種樹、做一些植被,希望能夠降低揚塵的發生,但是這樣的話,可能是緩不濟急,這是我們政府做的努力,我們看到可能只有治標不治本。

[11:03]
剛剛有講到的地層下陷,每年我們地層下陷,一年差不多有7公分到8公分的高鐵沿岸,它有地層下陷的狀況,所以之前高鐵的說,它要停駛了,如果整個地層下陷太嚴重的話,它可能就沒辦法營運,可能要在重新做一條高鐵的行駛的路線,避開地層下陷的狀況,其實這個也是跟我們抽取地下水有很大的關聯,然後抽取地下水剛剛有講到,濁水溪因為水源不足,所以民眾只有抽取地下水,所以會造成地層下陷的狀況,再來就是我們可以來了解到,本來這個外傘頂洲在我們雲林縣的出海口的口湖這邊,居住的設籍的地方叫口湖鄉,蚵寮126號這是在我們外傘頂洲的時候,我有看到這樣的一個高腳屋,還有漁船經過的時候,會有一個燈塔,但是這個燈塔已經倒過好幾次,因為我們的沙源一直在漂流,所以它一年都會慢慢地漂移,現在已經漂移到嘉義縣到台南縣之間,所以目前這個沙洲正在消失當中,它為什麼會消失,其本來的沙源是從濁水溪流域留下來的沙源來補足它這一塊外傘頂洲,但是自從集集攔河堰把水擋住之後,然後之前還有盜採砂石,以及六輕做了一個土提,因為他在蓋的時候有抽沙,為了防止這些沙源流失,他們就做一個土堤,造成這些沙源沒辦法一直補足外傘頂洲,它一直在往外飄移,除了飄移之外,也慢慢在消失,所以這是外傘頂洲,有一連貫的情形,所以我們今天講到的是我們不要吃飯攪沙,請重視揚塵問題,不只是只有這麼小的一個空氣品質汙染而已,其實它連帶性的對於我們環境的影響,是非常的大,所以這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做一個分享,感謝大家,謝謝。

[13:35]
主持人(謝英士):只有地方的人,最知道自己地方的事,我剛剛聽到這個分享,我有一個觸動,就是因為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溪流,那麼精神上、文化上,其實也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河川,那麼剛剛聽世峰這樣分享,讓我感覺我們非常有可能會失去一條河川,而且這個河川還是台灣最重要的河川,這個就事態嚴重了。
許世峰:不只是失去河川可能還有地層下陷、國土消失的問題。
主持人: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環境的事情,今天是以記者眼中的環境,可見你也是憂心忡忡,接下來還有很多事要做,我只有一個簡單的事情問你,你是廣播的特性,你要呈現這種所謂環境的問題,有沒有碰到困難?怎麼樣去克服?
許世峰:碰到困難一定會有的,但是我非常敬佩一些NGO團體,他們努力在為我們這塊土地做守護,其實有了他們在守護,我們只是在做第二次傳播而已,其實他們是第一線的,所以我們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是他們,但是我們可能在採訪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一些阻礙,我想在座的這一些媒體記者應該都遇到,尤其是面對政府官員的時候,你去採訪他,他不會理你,甚至可能還會刻意的避開你,這是我們所遇到的一些困難。
主持人:希望你慢慢的繼續的加油,我們環保團體還是會多跟媒體來互動,多提供給媒體一些好的資訊,需要媒體來報導,謝謝許世峰先生的分享,請大家給他掌聲,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