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郭鴻裕組長自民國73年起參與主持大型計畫「水田生產力分級調查」、「土壤網格肥力調查」及國土資訊系統之「農田土地覆蓋調查」、「土壤資源資訊調查」等,運用地理資訊及遙測技術,建立我國土壤資訊系統及農田土地覆蓋資料庫,主動提供土壤肥力資料庫,更提供改良場、縣市政府、鄉鎮農會及農民、環保署、各部會及大學實質應用,無論在自然資源管理、農業生產改進及農產品安全具有極顯著國家與社會效益。
郭組長亦對農試所「台灣土壤陳列館」展示空間進行主題規劃、收集與佈置,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肯定,對土壤保育業務推展貢獻巨大。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研究員兼組長。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糧食問題是國家大事,也是社會與環境永續的議題,涉及氣候變遷、土地、水資源、生態、生物多樣性、保育、碳足跡等事務,也與生產技術、國家經濟與政治、不同學門及產業的連結、低收入與弱勢族群等,皆有密切之關聯。
農田的部分,農場管理資訊包括資料、資訊、知識、行動四大面向,整合不同的資料來源,把專業知識、經驗等資訊結合應用在作物生產管理與風險預警上,以進行農地規劃與管理,維持糧食生產。 郭組長強調,農地擁有更大的生態服務價值,例如水資源的再生利用、提供休閒場所、調節節氣候等。更重要的是支援了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態運轉,未來,若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保有部分農地是必須的。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糧食問題是國家的大問題,它跟氣候變遷調適,還有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生態系、生物多樣性或者保育,跟國民的營養、農村農民的生活、碳足跡有關。另外,糧食問題也跟生產技術、國家經濟與政治實力有關,因為在進口糧食時,假如全世界缺糧這就是經濟與政治的考量。也跟這個整個弱勢族群有關係,當糧食高漲時,窮人就更加辛苦。這是我們在談糧食問題,或者是脆弱性,農地脆弱是相當的顯著,任何的污染都會造成。

在糧食的供應方面,首先看水資源,台灣的一般灌溉系統,是相當的完善的,可是我們的降雨其實是分布不均勻的,從左邊排過去是春、夏、秋、冬,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南部的夏季雨量佔70%至80%,一到秋、冬季都會缺水。雖然颱風季節剛過,也有幾場大暴雨,但水利署給我們的訊息是到12月保證用水無虞,意思是在過去都要看天,台灣的水資源是這樣的狀況。

[2:53]
這張圖是一期作的供水,我們可以看到紅色是代表缺水的部分;在二期的時候,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在一、二期不敢栽種旱作,因為有時候一場暴雨就足以把旱作摧毀,所以農民還是在冬天溫度較低沒太陽的時候栽種旱作,這就是我們台灣整體的糧食供應的問題。基本上,在土地生產的基盤,我們土壤的調查資料是相當豐富,比方畫面上顯示為苗栗縣的3D立體圖,這是從大甲鐵砧山的角度看過去,我們看到苗栗縣的土壤分布,土壤的酸鹼度、有機質或是保肥力,我們都有資料且為量化的數據,這些資料足以在生產上進行考量。

另外,我們也做一些土壤水文的資料,土壤中的水是在沒有灌溉或者是降雨的時候吸收水分,然後可以供應。另外一個是地下水,地下水是會爬升上來與供應,換言之,如果我們施太多的肥料或者農藥,也會影響地下水,地下水位就是指在地底下150公分的地方,從土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問題。

[5:21]
在土壤水文我們有充分的資料,從土壤的剖面可以了解地下水在某個程度是可供應地表作物吸收,但是我們在地表施入的肥料或是農藥某個程度也會影響地下水。所以這張圖說明彰化和雲林農田的分布,中間藍色的是濁水溪,紅色的部分是廢棄河流,因為濁水溪沖積扇過去的河流會氾濫,所以才有廢棄的河流存在,這些廢棄的河流是比較粗質,地下水位會比較高,然而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栽種蔬菜,時間是短期而且密集的,集約的蔬菜耕作形式,這些地區顯然地下水會受到土地利用的影響,我們在生產糧食時,某個程度會影響整體的環境。

這張圖是桃園縣,說明土壤鋅濃度的分布,這是每隔250公尺鑽一次土,我們的土壤資料很詳細,紅色的部分是高於背景值,我們認為這個土壤的重金屬假如高於背景值,應該是有外來污染的可能,不見得對人是有毒害的,不過這顯示有外來物質跑到土壤。

[7:45]
我們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比方說住宅區或者工廠,它的設立位置或者區位並不是那麼恰當,其實會影響到整體農地的品質。大家所擔心的重金屬,其實是我們在問題還沒發生之前,這張圖已經有一些預警,都是積極的做防護。

在農田部分,從現地的調查或是航片、物連網、遙測,並將資料蒐集起來,整合各部會的資料,變成農業空間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可以用專家的知識經驗法則,或者是一些分析方法,做生產管理、風險預警、農民決策,在我們的資料庫也試著直接傳遞給農民。所以產生農民田間的APP,除了可以了解自己田地的土壤基本資料以外,也可以傳送即時氣象,或是疫情、病蟲害預警,有相對應的管理操作方法,這是目前我們正在發展的技術,希望能夠讓農民跟的上時代。在整體的生產過程,這兩張圖說明社會經濟跟農民實際栽種的落差,在一期作這張圖中,綠色是表示政府規劃的水田生產區;紫色的部分是用衛星遙測所看到栽種的水稻生產地區。

[10:26]
露出來的意思就是政府沒有規劃的地區種植水稻,反過來講二期作自然降雨比較多,所以水稻區就會比較多,因為在二期的話,水稻的生產是產量比較低,品質比較差,所以種的人比較少。在一期作農民因為水稻收成量高,品質較好,所以農民跟大自然的法則會有產生矛盾的現象,農民在這邊沒有供水、沒有種水稻,當然就是抽地下水,這會造成很多環境永續的後續問題,所以在糧食的生產,經常是社會經濟與自然條件的拉扯。

在人為的這方面,這就是農業的外在因素,譬如都市化,像桃園區的這張圖,紅色是有在耕作的區域,綠色是長期休耕,幾乎有點放棄農田的大概佔65%目前是休耕,相對於雲林縣,他們號稱是農業首都,它的農田使用達到85%,就當地的農耕使用是這樣的狀況,所以都市化對我們社會的經濟影響,也會影響糧食生產,左邊這張圖其實告訴我們每個農田在農業用地裡面,有人在上面蓋工廠,或是住宅。

[12:42]
所以每個紅色箭頭,指出來都有可能是違規使用農田,意思是至少在法律上面是不完備的,所以我們的農田目前遭遇許多的問題,間接影響我們的糧食供應。一般的環保團體、非政府組織對於政府的農地管理有一些質疑與建言,在網路上也可以看的到。一般來講想到農地就只有想到種水稻、蔬菜,或是畜牧,事實上農地還有更大的生態服務價值等待發掘,農地除了有糧食的生產功能以外,還有提供纖維、水資源,因為地下水是從土底,就是地表水經過土壤的過濾,跑到地下水變成乾淨的水再被我們循環利用,農地也具有其價值。

另外,農地也有提供休閒,像是布朗咖啡大道,它是農地休閒的典型的例子。大家在都市裡面工作繁忙,假日喜歡跑到郊外,這就農地功能的其他面向。農地還有調節氣候、防止病害,因為生態平衡中有些病蟲害是由農地生態價值來產生。

[15:05]
更重要的是支援人類活在地球上的生態系運轉,不管是元素的循環、水的循環都是仰賴農地。所以,我們若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品質,農地的百分比一定要達到某個程度,不是像有些人說我們有錢糧食可以進口,其實不是,我們保護農地不單純只是糧食的角度,還有農地的生態價值。我們提到最近對於農地的問題,有一些爭辯,每塊農地在哪一個位置都有它的價值,我們是區分它們不同的價值,比方說大家看右上角這個日本人,將全國農地的機能性做評價,結果它的價值遠比生產的價值高出好幾倍,這就是我們在討論糧食生產之外,對於農地維護的部分,每一塊農地都有它的價值。

在右下角這一張,是頭屋地區其農地價值是在於什麼,下大雨淹水的時候,這些農地就是洪水的積聚的區域,它可以保護周圍的村落,或者是頭屋鄉的聚落防止被洪水侵犯,因為農地提供很大的空間避免它的災害風險,所以每一塊農地都有它多方面的價值。

[17:30]
這個部份需要有資料的支持,我們農業的土地調查,是包含了這塊,只是做調查的過程,其實是有一套機制,或是有一套估算公式,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算法,根據它是平地、草地,或是濕地,我們的水田它的功能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把地表的土地利用,跟土壤性質結合一起做估算,於此做補償機制。這些佔用農地的人怎麼辦,我們也不能叫他拆掉,可是有一個方法讓他知道他的代價很高,就是佔多少地影響多少生產量,影響多少的生態服務的功能,這都需要變成實質的補償,這樣就可維持我們農地功能的無限,比方說他佔了一塊地本來是生產6千公斤的糧食,他就得去找一塊地用投資改良的方法生產,也許另外一地只有2千公斤的產量,可以增加2千公斤,所以他就要找3塊地。我們農地被佔用了,每年要生產6千公斤補償佔用農地。自然而然所有農地的功能就是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你假如有本事就用農地,相對的要付出很多實際的代價,而不用金錢做補償。立法院曾經提出17個版本的《農地基本法》,大家的方向都一樣,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討論生態價值的資產評估或者是補償機制,我們提供許多資料,希望可以早日落實,這個大家見解都相同,可是要付諸實行的時候,這個是一個重點。

[20:50]
主持人(鄭佾展):我想土地利用跟糧食議題非常的重要,您在簡報當中有特別提到說,農地本身具有多功能或是多目的,譬如說一些生態服務,其實都是農地的價值,跟您請教您提到的生態價值的評估系統,現在運用的狀況是如何?剛才您有提到大家好像有些討論,實際上有沒有已經執行的例子,或者是有蘊含概念的計劃或是方案已經有在推動,請您再跟我們補充。

郭鴻裕:目前有很多做國土規劃或是土地資源管理的教授,他們有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有提到,重點是每個人的見解都不同,所以大家目前並沒有一套正確的實施方式,大家對於土地的利用見解都一樣,但每位立委對於農地的功能又有17個版本,這表示有17個不同的見解,大家目的都一樣,都是在保護農地但卻看法不同,所以目前執行生態服務價值的評估或是補償,其實困難點就在這邊。

我們農業單位應該算是有很多詳細資料可以做比較量化的評估。希望這一步是可以從談論的階段開始落實到實際的驗證,最後付諸實行。不然時間會越來越急迫,像最近國土利用或是農地的劃分等級是大家會有不同意見,重點就是我們討論這些問題,最終、最高的目標是什麼,然後我們該怎麼做,這個大家可以提出討論的方法,從中擬出可以實施的辦法。

主持人:了解,其實農試所就我所知,好像已經花了10幾年的時間,將農地的性質跟基本資料建構起來,現在,反而是大家對農地的認識或是見解好像不太一致。如果是回到科學或研究的本質,想跟您請教依照現在的土壤資料庫調查,台灣全島的農田品質或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它的整體的分布或者是百分比大概會是怎麼,請您再幫我們介紹一下。 

郭鴻裕:這是有趣的問題,環保署公布的資料是污染而且已經會危害生態、環境、人體健康,我們還算是努力的國家,所以面積也許就是他們講的4、5百公頃,可是在調查資料裡面,我們是喜歡用全台灣或者是不同土類的背景值來討論這件事,假如大於背景值兩個標準偏差,就算是有外來污染,我會認為台灣在不同的區域,有些是工業比較發達,它的土壤遭受外來物質侵入可能高達60%,最高的鄉鎮可能高達60%。一般來講我們大約有1/3,就是約有30%的農田是由外來物質侵入。
各位不要以為不得了,它只是外來的物質侵入,它並不代表已經造成人體威脅,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事情。只是提醒大家,我們的農地品質是不斷地被外來物質侵入,同時降低它的品質,這是我們要提出的預警。我相信約30%的概念,可能會比較符合大家心裡所想的,跟真正嚴重污染,影響人體品質只有4、5百公頃,讓大家心裡有個了解,污染是有進來但並沒有到威脅的程度,我們的確會面臨污染擴散的問題,像是外來的重金屬滲入,或是我們自己過度施肥,又或是施用廢棄物混到堆肥裡面,這些林林總總所遭遇的,包括我們的禽、畜、糞也含有重金屬,所以我喜歡用這數字跟大家講,我們是該面對這些問題,可是不需要恐慌,因為離威脅健康仍有一段距離。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