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想要跟大家先聊一聊環境教育,想要請大家花幾秒鐘時間跟我一起想一想,想到環境教育,您的腦海裡會想到什麼?可能有人想到的是拯救地球或地球只有一個,這是從小聽到大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或是這幾年很夯的「節能減碳」,連我們在電燈開關,都一直不斷重複提醒的一句話。這幾個月大家一定很熟悉的節約用水,或是小朋友都知道的,不要亂丟垃圾、做好資源回收,還是媽媽們比較在意的「有機農業」,我的孩子吃到的是不是有機的食物?吃的是不是健康?
健康就是最重要的環保,媒體上最常報導的這類議題,不要讓台灣成為下一個福島,是核能議題嗎?我們對於環境教育的印象是什麼呢?會不會是宣導、甚至是標語,其實宣導跟標語本身帶出來的意涵並沒有錯,但只是這樣嗎?我相信在座有很多是環境教育的專家,很在意孩子的環境教學,所以您的另一個選擇可能是帶孩子、學生戶外教學。
請不要被這個標題給誤導了,我這裡沒有要貶抑戶外教學的意思,我們親近大自然,甚至帶孩子跟動物相處,這樣的過程中,都是最能啟蒙我們愛環境的心。只是我們提出,環境教育不只等同於戶外教學而已,甚至台灣的戶外教學,也許跟我們的學校畢業典禮結合在一起,一兼二顧帶小朋友順便進行環境教育,可是在某些沒有被好好管理的環境教育場所,說不定有些不適合小孩子環境教育的部分。譬如說,大家可以看到照片當中,有一些環教場所,對待動物的方式,或者小朋友接觸動物的方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到底什麼樣子才是真正的環境教育?我們來看看《環境教育法》,到底怎麼寫的呢?
[02:43]
在座的各位我相信都是來自於不同的背景,可能來自不同的政府機關,您可能在某方面是非常優秀、專精的教授或老師,想請大家想一想,看到《環境教育法》中寫到的,環境教育的八大領域,您會覺得跟您的專業有關嗎?或者我這樣子問,您看完這八大領域,您覺得環境跟您有關嗎?前面有講者講到說,他們身為媒體人,處理環境問題所碰到的困難是,大眾不會把環境當成是主流。
當我們看到了這麼多宣導的標語以後,我相信如果我問很多人這句話說,你覺得環境跟你有關係嗎?大部分的人,其實心裡不是這麼想,可能都會說,跟每個人都有關。我要跟大家分享前幾天碰到的一個真實案例。我碰到一位公務員,這個公務員讓我很敬佩的是,他非常的誠實,在辦理這活動之前,我們有發公文到政府機關邀請在政府單位工作的朋友,能夠參加這個論壇,這位很誠實的公務員就回答我,環境跟本部的業務沒有關係,不會派員參加。我想他很坦誠地說出他的想法,我們就想問一問,如果環境跟我們個人沒有關係、或者是我們從小被教導的,環境其實是每一個人的事的話,請問一下,大家覺得跟環境有關的事情,到底應該由誰來決定呢?
[04:40]
是工程師嗎?我用一把捲尺代表工程師,因為工程師常常能夠告訴我們非常精密的數字。譬如環境汙染的處理設備要怎麼操作,工程師可以告訴我們,核電廠應該怎麼蓋,,但他常常很難面對社會觀感問題,是不是很多環境方面的決策就交給「網軍」,一切仰賴民調決定要不要蓋核電廠、要不要蓋風力發電,還是我們要選擇太陽能?「網軍」其實是最常能夠立即反應環境問題的人,可是我們也不得不說,有的時候反映出的問題確實是問題的表面,能夠看得最深入或者是剖析透徹的,常常是有專業背景的專家,很可惜的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教授,在政治決策上面的權利,並沒有像官員或是我們講政策決策者的權力來的大,然而在政策決策者他必須要做出環境的決策之前,他要考慮的因素,遠遠不會是只有環境而已,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從頭想一想,剛才提到的環境教育,什麼是環境?我們可能想到,環境是自然環境,我們也可以再去看一看,《環境基本法》規定的「環境」,它告訴我們什麼訊息?除了大家最常想到的是自然環境,像山川、河流、森林之外,《環境基本法》內說明環境,已經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意象,除了自然環境之外,還包括人為的環境。
譬如古蹟是一種環境,地景也是一種環境,甚至跟人有關的,像辦公室、會議室,它都是一種環境。環境這個意象,其實是包羅萬象的,我們要處裡這樣包羅萬象的議題就需要對話,透過不同背景、不同身分、不同專業的人,彼此相互對話,我們才能夠深化環境方面的議題。
[06:48]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製作「臺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在這網站上面,各位可以看到,我們曾經邀請過科學家、檢察官,以及邀請過政府官員,也就是環境決策者,或是邀請可代表眾多民眾聲音的NGO團體在這平台發聲,彼此交流。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平台,將環境的議題、環境的意識,能夠傳播的更深遠,同時刺激大家思考。
大家聽到這裡可能會想說,TEED的模式真的跟TED非常的像,我們也很敬佩TED所做的,因為TED是透過網路的方式,把知識傳播的無遠弗屆;TED比較在意的是一些創新的想法或是技術,但是TEED只專注在環境教育上。再來TEED的論壇當中,我們曾經邀請科學家,大家想到科學家跟環境的第一個念頭,覺得他們應該是彼此衝突和矛盾的,我們可能覺得,環境是被科學壓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的環境才變得這個糟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跟不同背景的人激盪環境議題的因素。
如果科學家的心中,能夠把環境放進他們研究的考量之中,是不是有可能讓他們最後的研究成果,不是破壞環境,反而是讓環境更美好?我們曾經舉辦人道與環境論壇,大家會覺得很好奇,人道跟環境之間怎麼會有交集,其實當我們的環境變化後所帶來的災難,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就好比氣候變遷,在氣候變遷越演越烈的情況下,極端氣候像是水災、風災,也一樣愈趨於劇烈,這是不是也對人道救援者的工作,帶來越來越大的挑戰。我們希望透過人道與環境論壇,能夠刺激人道救援的工作者思考,環境對他們工作帶來的影響。
[08:46]
我們也曾辦過檢察官與環境的論壇,大家可能想不到檢察官跟環境有什麼關係,這些檢察官是在第一線的執法者,他們會偵辦譬如說山老鼠、盜採的案例,如果我們國家的這些執法人員,心中都能夠有環境的話,是不是環境能夠被保護得更加妥善呢?
還有本次的媒體與環境論壇也是,媒體像是我們的一扇窗,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不同的環境問題,用不同的深度看待環境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想要做的,這是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成立30年來的大禮,我們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分享。
TEED中間為「Environmental Education」包含兩個意思一是環境教育,其二我們希望透過TEED能給台灣的環境教育帶來變革(Environmental Evolution)、帶來演進。在這條路上,我們仍在謙卑的探索和學習,環境教育是我們一直持守的初衷,在這裡很驕傲地講,我們守住了。環境的教育的內容,它應該是什麼?我們要怎麼推動它?我們現在抓住影像化的潮流,將這些論壇的精華影音化留存下來,能夠傳佈的更無遠弗屆之外,我們也把這些環境的議題極簡化,讓大家都可以看到。
論壇安排的時間可能就短短的10至20分鐘,主要希望讓大家、民眾都可以更加容易吸收這些環境的議題,當然我們也希望在內容的處理上更佳的細緻化,希望透過將環境教育的內容影像化、極簡化、細緻化,帶給大家更多不同的環境教育思考與內容,期許透過環境教育、TEED平台讓每一個人思考,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該站的位置。
曾經,我們說自己是萬物之靈,但是碰到很多環境議題之後,慢慢很多人開始反思,我們只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如果透過環境教育,能夠好好跟自己對話、跟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對話,甚至能夠與環境對話,相信能夠讓我們的環境更加的美好。這是環品會為台灣的環境教育,為台灣的環境奠下了一個小小的火種,但是需要發揚它,有待各位與我們一同參與。
[11:40]
主持人(謝英士):你覺得TEED要怎麼樣做才能夠達到感性跟理性兼具呢?
吳心萍:這樣子說好了,我以前是念理工科的,是比較理性的,主要念的是環工,自己對於環工背景的觀察是非常的專業,但是其實對於環境並沒有太多的熱情。有一次觸動我的是,我聽到一個環保團體講到氣候變遷時,我竟然第一次看到有人講氣候變遷臉上出現非常擔憂的神情,那時才刺激我去思考,為什麼有專業的人,卻失去了熱情?有熱情的人,卻常常被批評不夠專業。我覺得在製作TEED的過程就是在尋求我們能夠將理性跟感性,還有專業與熱情,融合在一起的過程。
主持人:我想我們還在這條路上,我們還能夠做的事情很多,謝謝心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