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王亞男教授,曾任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長達15年,長年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等議題不遺餘力。
王教授學術成就卓越,曾獲國際同濟會十大傑出農家、林產事業協會林產事業獎、中華林學會森林學術獎、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等殊榮,更致力於國土保育。如921大地震後,以生態工法恢復林地生機,推動多項環境教育工作的進行等。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投身林業超過40年的王亞男教授,娓娓道來當初投身林業的緣起和感動。
王教授指出台灣林業,未來除了要面臨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之危機以外,更需要從現階段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轉型成永續經營的新林業思維;也同時鼓勵女性投身山林歷練,打造出迥然不同的新天地,走出自己的森林路。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身為一位林業人,尤其是女性,一路走來看到台灣森林的變遷。森林本身是個自然的東西,與大環境包括氣候變遷,還有我們的林業政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因緣際會走入林業工作,我從小在彰化八卦山長大,小時候常和森林或大自然為伍,從彰化女中畢業以後,因為聯考,進入台大森林系,當年的森林系到現在,雖然已有很重大的改變 (在性別上,現在台大森林系的女生大概占1/2) ,但是在當時,森林系大多被認為不適合女孩子,所以我們那一屆包括轉系,70幾位中有21位女性,在我們那年頭算是最多的。

大學4年裡,有機會接觸森林或自然生態,進入到森林裡頭,真的是綠色的金礦,在這邊是非常的愉悅,尤其是後面的工作。畢業以後,有機會回去教書,可是後來還是選擇繼續念碩士,我念的是植物分類,所以那時需要開始跑台灣的山林。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台大實驗林,進入實驗林,要感謝政府的政策,有學位的在職進修,所以我又回台大進修。我先生頗不以為然的跟我說:「念了6年,還沒有念夠呀?」不過我想人生有非常多的機緣,有機會時你去掌握,很多東西不一定用的到,可是也不是為了某種特別的目的才去做。

[02:47]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碩士畢業時到溪頭的台大實驗林,因為我家在彰化,所以覺得離彰化也近,我自己念了森林系,蠻喜歡森林工作。實驗林本身是一個教學研究單位,可是我們仍是有很多觀念認為林業工作不適合女性,所以我應該是第一個進入林業工作的女性。

在那邊工作時,曾經有實驗林的同學笑我:「台北的路那麼平妳不走,妳跑到這邊來。」我回他說:「一般的人要來山林裡頭可能還要花錢,而我不必,我在工作當中得到快樂,還可以從這裡賺錢。」所以這是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後來我的學生也有一位女性,她的父母認為不適合或不安全。

我剛說:「學校裡頭幾乎超過一半是女生」,林務局也因為高考的關係,現在也越來越多女生。現在說的性別平等,可能有些長官認為要限制女性,表示這個工作不是那麼適合女性,不過我想這都有不同的面向與角度考慮。

[04:24]
因緣際會,從實驗林回到台大森林系擔任講師,那時也還在進修,很感謝得到博士學位以後,升上副教授並在1991年升為教授。1995年,我是台大森林系唯一的女老師,但後來推動「校園制度」,很多變成選舉制,那次是森林系第二次選系主任,同時,我也當了系主任。不過也因為如此,為自己帶來蠻大的挑戰,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讓自己成長。回頭看,我認為我其實可以擔負艱鉅、複雜的工作,應該與在那3年擔任系主任時受到的挑戰有關,所以我都會跟學生說:「人生一定要有挫折,有挫折你才會成長。」

[06:06]
卸下系主任的職務後,因緣際會之下,我回到台大實驗林兼管理處的處長,工作15年半(到2014年8月1日卸任),曾經有一位當兵的鄉親以不屑的口氣跟我說:「我們聽到有一個查某(台語)要來」,但是後來我相信他會這樣跟我說是對我有更多的肯定,這是大家普遍認為女性不適合從事林業工作的例子之一。

我想我沒有讓女性丟臉,沒有輸給男性,甚至應該有超越男性,這不是自誇,只是要跟關心森林或是在座各位,尤其是女性,可以更投入到林業,當然還有其他職業,這無關乎到性別。這裡要謝謝王秀華學姊到前任嘉義大學李明仁校長,我現在接了世界林學會的會長,2010年接下中華林學會理事長。回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之後,我想說明台灣島的形成和森林狀況,讓各位了解。另外,因為我自己在實驗林工作15年半,中間又遇到了921地震、桃芝風災,藉這個機會談一下台灣的林業。

[07:55]
台灣大概在7千萬年前,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跟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隆出水面的島嶼。7百萬年前,再次的造山運動,形成台灣現在重要的山脈。可以看到因為歐亞板塊跟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形成現在的台灣島及周邊,像是沖繩、琉球等眾多的小島,更重要的是碰撞形成以中央山脈為主的山脈。

山脈的形成,像中央山脈大概是在中生代、古生代形成的,雪山山脈、海岸山脈或者西部麓山脈,大概都是在第三紀形成的。中央山脈形成的岩石會以變質岩和沉積岩為主;雪山山脈則會有沉積岩,還有火成岩如海岸山脈,這些造就台灣的地質。

接著看台灣的地形,台灣的森林之所以比全世界其他地方重要是因為台灣非常特殊的地形及地質。土壤和森林的形成有關係,森林的長成、養分、種子的發芽、開花結果與否、繁衍等,土壤是很重要的。

台灣的土壤包括紅壤土、黑壤土、灰壤土,還有具沖積的壤土,或是崩積的壤土,這些都造成台灣重要的底質土壤,形成森林重要的一環。森林的形成除了土壤所供給的養分之外,氣候也是很重要的。氣候和海拔有關係,以地形來講,台灣是兩個大陸板塊擠壓而成形的,造成非常陡峭的坡度,斜坡、急斜坡以上占了將近3/4的面積。此外,台灣剛好又位在太平洋環流必經的地方,這樣的環境表示我們一定會有颱風。

[10:44]
森林在固土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從西部海岸、平地、緩坡、中坡、急坡、險坡到最後的絕坡,土壤不是非常多,但也是土壤。如果我們平常講急坡以上到山地,看起來當然是超過了2/3的面積。

接著看海拔分布,台灣為什麼會有熱、暖、溫、寒4帶的林相,不管是依照緯度、海拔(從低緯度到高緯度、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台灣有幾個樹種幾乎是其樹種的南限,而且大多在高緯度的國家才會出現的,像冷杉、林杉,就是因為海拔夠高。

台灣最高的山大家都知道是玉山,921地震以前,原先的高度是3,996公尺,再加一個于右任的銅像,就號稱4千公尺,現在玉山的高度是3,952公尺。台灣的造山運動,地質系的老師說1公分的土壤形成大概需要1百年,也就是說以台灣島過去的歷史來看,最高峰可能是2萬公尺,而我們只有3、4千公尺就是因為一面造一面崩,包括西部平原也是這樣形成的。同理,海拔分布也是一樣,從平地到1,000公尺我們稱之為淺山地區、1,000到1,500公尺、1,500到2,000公尺,到2,000以上甚至到玉山主峰(將近4千公尺),也因為這樣的氣候帶,孕育了不一樣的森林。

[12:45]
我們看一下台灣森林的覆蓋。台灣的面積約為3萬6千平方公里,森林的覆蓋就占了2/3,根據最近的森林資源調查,森林覆蓋率從上次的60%到現在的58.5%,人均森林面積則為0.09公頃,在全世界上也不算是多的,排在10或20幾名。

這裡頭比較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森林覆蓋裡頭,天然林其實占72%到73%,是開發中國家當中最高的。國人對於林業的普遍印象只會砍樹,在森林覆蓋中,還有超過72%是天然林,我覺得國人對於林業是有誤會的。

森林的砍伐最早從荷蘭人一直到明、清,甚至後來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發現台灣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感到非常喜歡,因此開始外派教授調查,另一方面,也就開始砍伐、利用,但是日本人仍有在進行森林的復育。一直到國民政府,還是繼續砍,直到1976年,蔣經國先生提到林業改革,他認為不應再砍伐森林,因此從1976年開始,砍伐面積急遽下降。1991年,天然林禁伐,至今仍未解禁。

人工林是可以伐,可是在生態環保的氛圍下,台灣這20年來,其實幾乎沒有林業,這並不是一個正常、也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台灣的林木蓄積大概有3億6千萬平方公尺,占全世界的千分之一,事實上台灣非常小,能有這樣的蓄積量可說是非常豐富。

[15:19]
剛剛講台灣森林的現況,最主要的天然林大概占72%以上,另外就是剛剛所講的,這1百多年來,大量砍伐人工林「號稱」有42萬公頃,為什麼說「號稱」,因為有不同的調查、不同的數據。另一方面,比較重要的是竹林,有將近15萬公頃。竹子有竹子的用途,它也是我們林業的一環,是我們很重要的研究材料,更何況現在所用到的奈米層級、竹炭等,非常多的東西需要仰賴竹子,不過如果從固土,或者涵養水源說明,竹子和木本植物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所以在很多方面,我們不是那麼推崇竹子,一個明顯的例子,在2004年的敏督利颱風,石門水庫曾經2個月都沒有供水,當時的游錫堃院長跟著林務局局長到飛機上看,非常生氣地說:「是誰准許種竹子!」因為竹子就像皮一樣,撕下來就會大面積滑落、崩塌。這其實是因為先民,沒有所謂「誰准許」的問題。雖然竹子是林業的一環,但在坡度陡、水源多的地方並不鼓勵種竹子。

整個林地的屬性方面,在全世界其他國家,私有林占的面積很高,但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國有林是占最多的(幾乎70%)。另外,還有公有林也有約23萬公頃,大概占了11%,所以台灣有將近80%是屬於國、公有林。還有一些則是占了11%的私有林和9%的原住民保留地。

這些當然有不同的象徵寓意,因為我有特別提到台灣的特殊地形、地理位置,尤其現在全球氣候變遷,我們遇到的挑戰是更大、更嚴峻,所以像前幾天,全球有30萬人走上街頭,我想台灣是更應正視這件事情的。公有林是縣市政府管的,保留地則是給原住民使用的,原住民保留地所屬的管轄單位跟公有林是不一樣的,可是也深深地影響台灣林業的經營及問題,我想這一塊是政府需要去正視的。

[18:23]
接著我就藉著在實驗林所遇到的一些狀況來分享台灣林業的改變。我自己是在1999年2月1日到實驗林報到,結果那年的9月21日就發生台灣最大的百年地震921地震。也許有人會說我是一個掃把星,怎麼去了就有921地震!但不管如何,我覺得在人生一定會面臨很多的事情,之前遇到的挫折讓我在這邊有更多的成長,面臨挑戰的時候有更多歷練。

從921地震當中體會到如何把危機化為轉機。事實上,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都會遇到挫折、遇到危機,你不可能希望沒有危機,但問題是你怎麼面對危機、怎麼處理危機,我覺得這個是更重要的。當然,台灣最近發生很多的事情,我想更能凸顯危機處理的重要性。

1999年的921地震及2001年7月30日的桃芝颱風對我們是重創的,因為921地震的核心地區在集集,離竹山非常近,整個土石崩落包括樹木,那天我還在溪頭陪3位監察委員,陪完他們十點多前往看一位前輩,她中風女兒從美國回來,那時我們還沒睡覺,突然地震,這位媽媽也很厲害,我們說是人的潛能,在那種狀況之下是無法爬行的,她卻可以從臥室衝到客廳,之後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可是第一個感覺就是嘉義大地震,只好待在屋子裡,接著又有非常強的餘震出來,走出去一看,發現實驗林的宿舍,開始有圍牆倒塌,再來又是頻率非常高的餘震,看到南投酒廠爆炸,我們便到球場去。

隔天早上,要到溪頭或其他地方,所有的路都不通,所以我回學校,跟院長報告,監委們都爬山走下山路,這次地震是自我出生以來見過最大的天然災害,覺得非常可怕。2年後的桃芝風災造成的土石流,再看以後就覺得地震只是小事,接著發生的南亞海嘯,我想這時候連土石流都是小事,這告訴我們自然災害,如果認為人定勝天,不依循自然法則做事,自然便會反撲,我想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譬如921地震後,有去過溪頭的人就會知道溪頭是個堆積地形且三面環山,是一個遊樂區,921地震後可以看見飛沙走石所造成的10個坑溝,所有的路、大石頭、樹木都往下滑走,非常的嚴重。溪頭最高的三角頂鳳凰山,有走山的情形,除了走山,房屋也出現龜裂,折磨將近4個月,這當中給我們一個啟示:長期以來,很多的設施、涼亭或建築物,本來用的竹木可能過10年、20年,又要花錢更新,所以就改以鋼筋水泥為建材,可是921地震讓我們知道最好的材料還是天然的竹木。

事實上,天然的竹木非常少,可是鋼筋水泥在當時大多已龜裂,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後來的重建幾乎都用竹、木作為建材。當然林業界,也必須要推廣以竹木為建築材料,木頭的東西有太多的好處,如果有機會,各位可以體驗一下。除了溪頭以外,在整個實驗林轄區、鳳凰茶園、水里,一直往信義鄉,我們都可以看到道路崩塌、建築物崩壞。鳳凰茶園前的建築物是全部倒塌,現在的涼亭其實是我們當時的辦公室跟茶廠。

此外,這可以看到飛沙走石、岩壁整塊的大崩落,更遑論遊樂設施的破壞。這是溪頭下來的大石頭,學生上課、住宿的地方及我們的設施其實也都受到嚴重的挑戰跟破壞。台大實驗林看起來像是公務單位,但實際上是自給自足,實驗林所有的經費是要靠自己賺的。

在台灣整個林業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個人看起來是覺得滿遺憾的,其實可以反映到政府目前在做的事情,譬如現在的組織再造,我覺得有一個重大的措施、政策就一定要有配套,所以林務從早期包括林務局會有基金,因為砍樹,樹可以賣錢、運作。到後來蔣經國先生提了林業改革方案,政策改變之後,政府居然沒有編列預算,林務局非常的辛苦,後來改成基金跟組織再造。

當然實驗林早期也是一樣,有樹可以砍,所以能溫飽過日子,除了我們的教學、實習、研究、環境的保護,乃包括其他林業該做的所有工作,當你說不能砍伐的時候,錢要從哪裡來?因為溪頭天然條件蠻好的,在1970年時,我們有老師從德國回來,森林遊樂區就是那時候在推動的領域,在溪頭設立「溪頭森林遊樂區」,也因為這樣,教育部在農委會推森林遊樂區,1989年,教育部正式提案,(溪頭森林遊樂區是設於1970年,台灣第一個森林遊樂區)。因為這樣,改成自給自足很辛苦。後來在我擔任的階段,台大醫院的同仁跟我說:「其實台大醫院在艱困時期,曾經有利用實驗林的基金周轉。」後來,實驗林發不出薪水時,也會向台大醫院借基金彼此互相幫助,看的出來是風水輪流轉,這也跟台灣的林業政策有關係。

大家可以了解,天災的發生,需要重建的經費非常龐大,所以不可能有錢。因此要感謝行政院水保局、觀光局,還有當時重建會的黃榮村主任委員,我們拿到重建經費4億5千萬元。那時候有《採購法》,是由中興工程顧問及中華工程顧問幫我們整治這10條坑溝。這10條坑溝的米迪坑是到桃芝颱風來了之後才很嚴重。還有大家比較清楚的像是神木上的鹿寮坑、活動中心的大學坑。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整治。921地震從溪頭森林遊樂區封園到李遠哲院長當時的重建之旅,限制我們必須在1月31日前做好,我們非常辛苦,大家如果能夠知道林道的崩走,雖然只有5.7公里,從神木到天文台的三角點,日以繼夜地整治,總覺得政府所有的政策與實施需有配套,而且要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其實是滿困難的。

[28:48]
接著,我們在這樣的重建過程中開園了,遊客從蔣經國先生未將延溪公路開通以前的65萬人到公路開通以後,每年增至1百萬人。在這之前,每年大概100、110萬的遊客到921地震發生後,下降到2、30萬面臨封園危機,到桃芝風災以後又再發生一次,土石流規模非常大。譬如大家知道在信義鄉有非常著名的神木村,那邊的橋蓋了又斷、斷了又蓋,為了幾10戶人家,到桃芝風災,我去察看時,不是橋斷而已,連鋼筋水泥的橋墩也消失無影無蹤。

跟各位報告大自然的力量總是讓我們做決策時,錢應該用在刀口上,不是迎合需要的人,我想所有人都會跟你說他要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多的錢,其實在我們看來,未必是最好的政策、最好的方案。在桃芝風災以後,溪頭那棵神木前後都是崩落的土石,這棵神木估計有2800年,後來我們一位學長,他是台灣的神木專家,估計這棵神木有1800年。我覺得風水很重要的,更早以前,並不是沒有颱風、土石流,所以這棵神木儼然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桃芝颱風這麼大的風災,神木四周都有土石流,但是神木所在的位置是很安全的。

桃芝颱風比起地震更可怕的,我們所有的東西幾乎都被沖毀,包括這顆巨石,它有1300噸,另外一半的岩石還在陸地上,所以我們的學長開玩笑地說:「土地公被土地婆趕出來了!」大家可以看到,漢光樓的狀況,當時農學院院長楊平世到那邊時,他說要幫我們的樹掛金牌,大家如果有去過溪頭的話,就會知道其下方是民有地「明山」,也就是現在很夯的「妖怪村」,本來土石從這裡下來,可是被樹一棵一棵的擋住,一棵約莫直徑50公分的樹,可以擋好幾噸的石頭,從此我們便可知道森林的重要性,就算有天災的時候,樹木仍然極盡發揮它的功能。

在這樣的災害以後,我們估計光林業的損失將近4億,相當感謝當時的主委黃榮村先生提供我們4億5千萬的經費。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件簡單的事,南投鹿谷鄉長,我們和他們的關係長期以來都是對立的,就像警察和歹徒之間的關係,在921地震後開會時他還嘲笑我們,雖然他們很早拿到錢,可是我們很高興,因為我們雖然比他們晚1、2個月才拿到錢,但我們的重建已全部完成,而他們三灣的石頭並沒有完成,所以到後來還給我們肯定。接著,更嚴重的桃芝風災當然造成更嚴重的損失,所以我們又花了一筆錢。

[33:04]

剛剛說明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做災後的重建,我們的轄區號稱有台灣1%的面積,因此災損地區不只溪頭,需要同時進行整建工作,此時行政院要進行行政精簡、組織再造,我們受到很大的挑戰。大家可以發現鳳凰茶園的迴廊,本來只是一座鋼筋水泥的涼亭,蔣經國先生曾經到那的瀑布眺望,從這裡可以看到六輕、日月潭,是很好的一個點,大家也可以看到我們興建的壩。第一時間,我們拿到的是4億5千萬的經費,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從道路、設施到建築物等都把它完成,最後我們大概爭取到10億的重建經費。

從最重要的道路、水電維生、建築物、崩塌地都做造林復育,因為森林的功能中,除了剛剛說的固土,還有非常重要的涵養水源功能,這也是目前台灣要面對的課題,若不是颱風,台灣早就面臨缺水了,縱然有颱風,還是要重視現在的問題,包括教學設施的重建。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災後的復建像是「生態工法」,「生態工法」是郭清江副主委(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曾提到的,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可是在工程界是受到非常大的反彈。

當時有雇用在地人工作,郭先生非常理想地說過:「在地人最愛自己的鄉土,所以一定會很用心地做。」可是大家要知道,生態工法是就地取材,對工程界來講,怎麼去驗收、做的方法是什麼,是有很大的爭執。我也陪郭先生到現場很多次,提到很多的問題,我想這牽涉到對於生態問題的觀念。村里長在點工時,如果有人比較怠惰的話,人家會說:「這又不是你的錢,你管那麼多幹嘛!」更不用講專業的技術,但是我想郭清江先生的理念是對的,因為生態工法自有其效果。

剛剛提過,用鋼筋水泥或許可以增加強度,但到某個程度,還是會完全崩塌,崩到無影無蹤。如果用少一點的錢,採取生態工法,其實只要復育就可以。因此我從學生時代,到信義鄉做研究、調查、實習,溪裡頭都是用木頭搭建的牆,若颱風將它沖走,下次再搭就好。現在大家如果去看,小型的動輒幾千萬,大的話要花費上億。現在信義鄉搭建一座10幾億的牆,但是真的能夠完全阻擋崩塌嗎?當然不是,可是對於生態、景觀的破壞確實是蠻大的,這是我覺得在台灣這樣特殊的地形環境與森林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所以我們進行復育時,不管是在中興工程顧問、中華工程顧問或是我們自己在設計上盡量使用生態工法。郭清江先生提到「裂縫填補」、「打樁編柵」跟「截水排水」,這些的觀念是之前所沒有的,過去林業界,因為從未有過這樣大的災害,我們很輕易就能造林,自然不會重視基礎的穩固及其他這些工作。在我去的時候,先前已發生賀伯颱風,溪頭的三號坑已經有這樣的狀況,我們的同仁(前桃園縣副縣長黃宏斌老師)跟我說:「那個地方會再崩塌。」因此,我們同仁說就去處理這個地方,同仁卻很理直氣壯地回答一句話:「那個地方是爬不到的!」

大家如果知道921地震之後使用非常多的錢,若雇用原住民綁著鋼索處理,其實都是做的到,包含我剛提到的溪頭巨石,崩到我自己看到都覺得不可能,可是因為我們這樣做,從第2年到現在都是穩定的。這不是不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概念、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而不去執行。

台灣現在一定會遇到這樣的挑戰,而台灣的環境、地形就是這樣,該怎麼做?所以進一步發現郭清江先生講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水從921的裂縫灌下來,撕割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若以「裂縫填補」等於讓水流不會滲入,接著將樁編順著等高線進行排水。大家可以想到,如果一盆水潑下去,從一個地方灌下去,其傷害是可想而知的;但若分流,災害自然能減到最低,以米迪坑為例,在桃芝風災過後,畢竟米迪坑有辦法爭取觀光局給他們的5千萬經費,但做了以後,結果卻不理想。

之後找台大的總務長做了一個很簡單的設計,就是剛才說的分流,排到我們契約中的竹林去,那時候米迪還沒有復業,所以林農跟我說:「米迪又還沒有復業,你們幹嘛用這樣的工法!」所以全台灣要正視這個事情,將來的雨只會更大,可以減少災害的方法就是在之前做截水排水,坡地上一定要做打樁編柵,這是我們過去除了在工程上或工務局會做,林業界在過去對於其工法並沒有那麼重視,只有在災害過後會去做,效果就如同剛才所言。

所以包括921地震後政府提撥給我們經費,百姓很生氣地跟我們說:「政府為什麼花這個錢!這個錢是丟在水裡、貼在壁上!」桃芝風災已過2年,呂秀蓮前副總統到我們那裡,我有跟呂秀蓮前副總統報告:「有成效。」我剛剛說巨石坑旁邊的地方沒有注意到,水就從那裡灌下來,往後的災害還是會有切割現象產生,所以這是我們在執行工法上應注意的。

[40:20]
另外,在921地震、桃芝風災花費幾億蓋的壩也都是被沖毀無影無蹤,這項工法是要檢討的,我們用生態工法做很多的測試,我們有設土石流的預警壩,黃宏明老師開玩笑說:「想起來的時候,只是讓你知道下面的人怎麼死!」因為土石流的速度非常快,比波音747還快。我們看一下在大學坑設立工法的壩,採用透水的柵溝,如果有水或小石頭留下來,下面需要清淤,較大的石頭可以擋下來。

估計921地震和桃芝風災過後大概有20萬立方的土石,但今天(2014/9/28)已經是921地震的15週年,我們發揮生態工法的功效,我們很多地方的工法,這是鳳凰茶園災害時,施工前及施工後的情形。

林道的整修也非常重要,在神木往三角點的地方有個天文台,該條道路有顆巨石掉落,大概有1300噸,為了這個巨石,當時的張景森先生也前往現場,還看到一塊貝殼的化石,這更可以證明在高1千多公尺的巨石,當時認為巨石不要移走,因為如果需要爆破,也需要一些的工法。因為他這樣的建議,所以我們就沒有移走,可是後來又有一些疑慮,所以又在巨石後面做一個穩定巨石的壩。

另外,水非常的重要,大學坑上游是往杉林溪的方向,我們做大學坑的整治。在這裡,有一個滯洪池,除了用生態工法,也做一個跟景觀有關的事項。現在周邊種許多茶花,各位如果有機會去的話,它的形狀像一顆星,也像月牙泉,非常的漂亮,只是近幾年,台灣缺水的狀況是相當嚴重。整個重建的過程當中,因緣際會之下,有一個地方,現在是戶外音樂會場,當時是「流籠腳」。

在早期伐木的時候,各位若有去溪頭的話,都知道杉林溪有一個地方叫「流籠頭」,那是我們用索道把木材從那裡放到這裡。所以我們合理的推測,當時的大學池是我們的貯木池,我們都知道樹木砍伐後必須泡水,否則會裂開。最早的照片我只找到錢思亮校長於1950年在那裡划船的照片,所以有人說:「怎麼那麼厲害!在這裡做一個水池,景觀很好!」當時並不是為了水池。

桃芝風災時,這個地方是滿嚴重的,我們前任的國際所所長帶著管樂家到溪頭說:「溪頭若有一個地方可以提供音樂的話就很好。」看了以後就告訴我們要這個地方(流籠腳),如果修好的話,可以媲美波士頓的Tanglewood,為了他這句話,我們就變更了工法,把一些大石頭拿走,所以後來就成了我們的戶外音樂會場所,在2013年的7月1日,我們完成「城堡意象」,這裡已經辦了10幾場音樂會。這是現任院長看到清境老蘇格蘭英式下午茶後,他就說:「為什麼我們不能有!」

[44:54]
後來配合國家政策之下,通過《環境教育法》,從海平面到玉山主峰的一半是實驗林的轄區,所以因為這樣的環境,我們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台大實驗林的前身是日本的帝國大學,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了111年,大家可以看到早期的運材,大學池的孟宗林竹橋每年都要換一次,主要是為了安全問題。特別要提的是用俄羅斯的松木蓋的涼亭,在災區蓋涼亭、蓋鳳凰茶園的迴廊,還有宿舍,大學池除了浸泡木材,也是生態多樣性非常好的教育場所。

我們在重建時,興建空中走廊,有180公尺(迴繞式的),最高點距離地面有22.6公尺,各位可以體驗在樹冠層的感覺、觀察生物的種類,只是遺憾的是這是個柳杉的純林,所以冠層沒有那麼豐富。我們的苗圃是從農委會的沈先生為了育苗做的永久苗圃,後來1976年之後就不太砍樹與種樹了,就改成多功能苗圃,有植物進化探索區含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實驗林設置竹類標本園。在桃芝風災的時候,受到嚴重的破壞,我們要謝謝科博館的李家維館長。

最後我要說的是原住民抗議,實驗林搬了2棵巨木,往阿里山的派出所旁邊,我們同仁2013年巡視時,發現有2株直徑1、2公尺,長度43至45公尺左右的神木倒塌,我們推測是莫拉克颱風造成的,現在把它搬下來放在剛剛提的城堡前面,希望可以供國內外民眾瞻仰,知道台灣有這麼大的樹。

另外,我們是全國最早設立自然戶外教育場所,我們從2002年舉辦迄今12屆的「竹文化節」,將地方與各個大專院校結合,《環境教育法》通過以後,我們積極推廣環境教育,溪頭森林遊樂區已經是環境教育認證場所,也有同仁得到相關的認證,每年舉辦很多的活動包括賞螢、解說導覽、植物分類研習營、天文觀測。有機會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結緣是因為植木造林,開始有非常多的企業包含台積電、台灣大哥大都來我們這邊造林,還有每年非常多的導覽活動。

[48:15]
關於結語是台灣林業所面臨的問題跟挑戰,森林本來就有固有的功能,森林在全世界是具重要性的,但是台灣的森林,在環境保護上是更重要的。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環境保護與生態的探討。

台灣幾乎20年沒有林業,但我們已經知道這項資源是地球將近70億人口必須使用的,所以是個可用的資源,只是要如何善用與復育,牽涉到台灣的社會問題,非常重要的是山林問題,因為這1百年來,這麼多人生存在山上,依賴森林生活,同時,希望可以保護我們的生態,保護住在山上的人們。
最後,整個台灣的森林一定跟我們的環境有關,希望台灣未來的林業發展能夠在這樣急遽的氣候變遷發展之下,能以生態保育為基礎,還有環境保護的前提之下,做到「永續林業」的經營。所謂的「經營」就是要有林業存在,台灣沒有林業是錯的,也是不應該的。除了對經濟還有其他的影響,包括文創跟創新,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