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資訊與環境應用論壇全集】(全8集)

氣象資訊與環境應用論壇彙編
2016-01-22發佈
2,700人瀏覽

氣象資訊與環境應用論壇紀實

氣象資訊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但除了氣象預報,提醒大家穿衣帶傘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的可能性,等待我們進一步認識。為了引領大家揭開氣象資訊與環境應用的多元面貌,104年11月5日(四),在現場百餘位民眾的熱情參與下,由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本會規劃辦理的「氣象資訊與環境應用」論壇正式展開。 

本論壇規劃有「氣象與生活」、「氣候風險的認識與因應」、「氣候資訊的跨領域應用」等單元,內容涵蓋公共衛生、交通運輸、防災、農業、生態及能源等議題,在3個多小時的時間裡,8位政府決策人員、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帶來豐富且緊湊的演講分享。

中央氣象局張修武副局長在致詞時表示,其實10幾年前就曾跟環品會合作,開始推動紫外線預報指數,成功的提供國人健康防護及預警工具;而這次有機會嘗試這種新的環境教育形式也感到相當的高興。希望透過論壇有助於民眾思考、探索氣象資訊能對自己所在的族群、工作、環境等等所能扮演的角色和助益,讓氣象資訊成為美好生活的連結者。

論壇開始,主題講者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許晃雄研究員先跟大家介紹氣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過去氣象與文明變遷的關係,如朝代交替或征戰失利,到氣象近代的科學發展等一一為大家說明。過去要進行氣象預報可是件大工程,1950年代要進行24小時預報就需要24小時,隨著電腦科技進步,現在手邊的智慧型手機只需要1秒鐘。氣象科學發展至今,為已經在天空、地上、海上甚至是外太空灑下天羅地網的觀測站,提供更詳盡的預測服務與科學數據,為氣象資訊與跨部門應用提供良好的基礎,也讓運用氣象資訊進行合適的氣候變遷調適更為可行。

接下來,第二位主題講者,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呂國臣副主任則進一步介紹氣象資訊究竟如何應用在環境,應用在生活。其實,如氣溫、雨量、日照、氣壓、雲雨與濕度等氣象因素,對於個人、社會都市、工商農漁業與政府運作都有不同層次之影響,透過氣象資訊服務,分析過去,掌握現在,預測未來氣候環境之變化,有助於提高各類決策品質,落實氣候風險管理與預警。這部分,許多部門都還在起步階段,氣象局會持續發展科技基礎能力,精緻化服務內容瞭解各領域的需求,讓大家更喜歡用這些資料。

「氣象與生活」單元,則是從最近熱門的登革熱議題開始發想,來自台大環境衛生研究所的蔡坤憲助理教授,詳細介紹氣候與健康的關係,以及科學家所預測,氣候變遷加劇所將帶來的蟲、鼠、水、食物媒介等挑戰,而其中台灣也將受到影響。
例如登革熱,溫暖化將使病媒蚊生長發育速度加快,再加上現在全球跨區域交通便利,疾病傳播更加迅速。而為了預防傳染病,掌握疾病傳播趨勢進行相關調適,氣象資訊的掌握就很重要,值得大家一起關心。

「氣象與生活」單元第二位講者則是從交通旅遊切入,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輸計劃組張益城研究員從自身旅遊經驗,與聽眾分享掌握人、車、路等氣象資訊,對於旅遊安全與品質的幫助。而除了平常的旅遊注意天氣外,發生災害時更要精準及時掌握,做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因為人定不勝天,所以要讓大自然先行。

談到氣候風險,一定不能跳過災害的預防與因應,因此「氣候風險的認識與因應」單元,特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林李耀副主任進行專題演講。林副主任先從「災害風險」是什麼開始闡述,認為災害風險是由事件的強度,系統的暴露度與的脆弱度三者交集所構成。雖然極端災害發生的機率很小,但生命財產受損影響程度很大,因此不得不重視。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知每一次的災害,但可以提早預防。

災害防救中心透過災前平時防災與減災科技研發,災害期間協助情資研判,優化救災決策,到災後彙報提出改善建議,透過一次次的經驗不斷強化應變管理,提高咒府整體調適能力。林副主任並提出台東縣大鳥村、來義部落,以及近期烏來部落災害因應案例,協助聽眾了解究竟防災體系是如何應用氣象資訊,達成減災的目標。

接下來「氣候風險的認識與因應」單元,則是談談農民們最關心的農業氣象風險。農業試驗研究所農業工程組姚銘輝研究員詳細的介紹「農業氣象諮詢系統」(http://amis.tari.gov.tw)如何幫助農民趨吉避凶,農友們可透過系統查詢最近氣象站及相關氣象資料,可能面臨之氣象災害類型與機率,以協助判斷適合的作物類型;姚研究員更大方分享,農試所正在規劃的祕密武器「農作物災害早期預警系統」,未來農友可更簡單的依照所在區位,點選不同作物種類,透過紅黃綠燈號直接了解可能遇到的災害,以及目前氣象資訊等狀況,提高農友們的氣候調適戰鬥力。

最後一個單元「氣候資訊的跨領域應用」,則包含生態與能源領域。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教授,從個人所進行的檜木林雲霧帶研究出發,說明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影響。例如溫度增加時,喜歡寒冷天氣的檜木林分部面積將逐步減少,如果溫度上升到5度,全台7-8成的檜木林都會消失,只剩下少數高山地區有可能保持。
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其他生態系或物種身上,而不同物種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力不同,將導致物候不同步(asynchronies)現象發生,例如因為氣候變遷,開花早了,但依附此植物的生物還沒孵化,吃不到花蜜,幼蟲可能餓死,而植物沒有生物幫忙傳遞花粉也變成問題。這樣將嚴重的打亂大自然的步調,讓生命樂章變調,而提早掌握氣候資訊,將有助於我們認識問題,提出解決與生態系管理的辦法,非常重要。

論壇最後一位講者,則是來自工研院綠能與環境所的徐玉杜研究員,徐研究員的研究領域非常關鍵,是能源及電力部門管理。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能源使用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如天熱用電暴增、雨天太陽能供應降低,颱風天風力發電停擺等,能源產業非常依賴精確的氣象、氣候資訊,以便進行管理決策判斷。
徐研究員強調,打開氣候變遷調適的「天眼通」非常重要,而可靠的氣候資訊(天氣預報、氣候推估),就是能源部門、甚至眾多部門的天眼通 。要有眼睛先看到氣候資訊,手才能反應調適措施,才不會陷入盲人騎瞎馬,錯誤的調適的陷阱中。能源部門是整體社會的火車頭,可靠、穩定,可因應環境的改變是必須要達成的目標,也因此特別重視氣象資訊的應用。

3個多小時的論壇時間很快的就過去,8位講者們嘗試將複雜的氣象、氣候概念,透過短講的方式呈現在與會來賓的面前,精彩又密集的演講也成功的吸引聽眾參與,每場演講結束後,都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每個個人、家庭、社區、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等各個層面都需要進行明智的、有充分依據的決定與決策,這當中氣象資訊可以成為減緩與調適的有用工具,有待大家一起來認識、挖掘。

顯示完整內容

節目一覽表(點圖到影片)

*右鍵另開新分頁*
 【氣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許晃雄】

 【氣象資訊與環境應用,讓生活更好-呂國臣】

 【蟲蟲危機,全面入侵-蔡坤憲】

 【做好準備 讓旅途快樂又安心-張益城】

 【災害防救科技,氣象預報與應用-林李耀】

 【明年農作種什麼?氣象諮詢告訴你-姚銘輝】

 【氣候資訊與生態應用-邱祈榮】

 【能源服務,走在用戶之前-徐玉杜】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