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防救科技,氣象預報與應用-林李耀

林李耀
2016-01-26發佈
3,465人瀏覽

講者介紹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林李耀副主任專長為颱風動力與劇烈天氣研究,對於劇烈降雨所導致的災害如洪水、土石流等特別感到興趣。平時除進行相關研究外,災時亦進駐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協助政府防救災工作,兼具學術理論與實務操作的完整經驗。
林副主任目前亦於中央大學兼任講授都市防災課程、文化大學兼任講授氣候與環境變遷課程,執行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與資訊服務平台計畫,對於氣象領域於防災救科技之應用相當了解。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從整體防災體系的角度來看,氣象預報作業像是「上游」資訊提供者,它的準確度影響著「下游」的坡地、洪旱等災害的研判分析,以及整個防救災應變對策的效能,對於防救災效率極為重要。
而如何與運用氣象資訊之單位溝通、串聯,提供充分且完整的決策資訊,並對大眾說明且資訊透明公開,則是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最重要的挑戰。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第一個,我們要先知道什麼叫做災害,災害用俗諺來講,叫做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什麼叫不測,就是你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災害大概就是這樣。但最重要的是,面臨這樣不測的時候,到底是福還是禍? 所以從這個定義來講,災害可以把它分成三個最重要的成分,第一個是天,第二個是地,第三個是人。

這三個東西怎麼叫做禍跟福呢? 假設有一個颱風來,山上又有坡地的災害,你人如果剛好在這裡,這三個剛好在一起了,就是禍;可是,如果只有颱風來,山上一樣淹水、土石流,但人不在那裏,就不叫災害。從這個角度看,就是,我們知道災害的發生,因為不測,所以它是一個風險。

如果你因應得好,就不會有這個風險,所以假如我們開車在一個颱風天或者下雨天,經過一個坡地災害路段的時候,開著開著很高興,可是你沒有注意到周邊的環境,地上都是一些黃水,山上有一些掉落物,這時候可能遇到就是禍。所以怎麼去預警,怎麼樣因應這些災害很重要。

以莫拉克颱風當時高屏溪雙園大橋為例,整個被滾滾的黃流所沖毀。那為什麼是災害? 如果只有橋被沖毀,上面沒有這些車子或人的話還是嗎? 事實上這個事件裡面,有八台車十二個人被沖到河水裡面。

[02:00]
我們剛剛講到天地人,這時候是颱風天,如果這個橋被封閉了,人沒有在上面,雖然橋斷了,可是沒有人損失,它的災害是微乎其微。所以在談災害的時候,第一個觀念就是說怎麼樣來避免這個災害。

很簡單來講就是有三個最主要的因子,第一個是天候,氣象像颱風,或者地震;第二個叫做地,環境怎麼樣,如果環境是脆弱的,那就有風險。那第三個最重要的就是暴露,如果人暴露在這個風險裡面。

三個因子這樣加起來,可以發現這三個交集越大,風險就越大,如果這三個因子盡量把有暴露的地方抽走,這時候風險就會越小。從某方面來講,災害是不可預期,但是你有辦法做一些預防的動作,讓它產生的危害最小。

以氣象來講的話,第一個當然就是這些異常的天候,你怎麼知道明天會有颱風? 現在氣象局裡,所有的工作,就是為了讓民眾知道,未來幾天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天候的風險。那你知不知道你家裡危不危險,我們現在政府推了很多情勢圖,像我們災害防治應變中心,在網路上有各地災害的情勢圖,那你知道了這個天候情勢之後,颱風天就不要去,這時候災害風險就降到很低。

那除了這個之外,災害也有大小,以平常來看,一個午後雷陣雨台北市淹水可能一個小時就退掉了,這種風險比較輕微,或者叫一般型的風險,在防災我們最關注的反而是所謂集中型,或者是比較極端的風險。

從統計數字上來看,大概發生的頻率不到百分之一是所謂極端型的,可是人員的傷亡,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來自於這些極端型的風險,我們面臨在處理態度,除了平常我們要注意一些小小的災害之外,對於那種不可測的事情要怎麼去處裡。為什麼這麼重要? 因為這幾年,全世界發生的危險都是一些極端災害,各個國家,不只是人命,可能在經濟上,像國外經歷一個旱災,它可以損失上千億的台幣。台灣的莫拉克颱風,不只是損失慘重,還有七百人命的傷亡。這些國際的災害這麼多,會不會發生在台灣?這是我們要問的問題。

[04:50]
萬一如果說旱災發生在台灣會怎麼樣?日本的地震發生在台灣會怎麼樣?特別是像311這樣的地震,規模都超過八、九,平均在地表的震度可以到六,這樣的巨型災害台灣有沒有想好要怎麼因應,甚至像莫拉克颱風過去是影響南部地區,如果雨降在台北會怎麼樣? 我們可以回去看看歷史,歷史告訴我們很多事情。

從2000年的象神颱風,引發了地下室使用的問題,2001年納莉颱風,整個台北市當時的地下鐵被淹掉,甚至到後面像梅姬颱風,一個大陸旅行團到台灣觀光,整個車子被沖到太平洋去找不到,那這些事情有沒有辦法事先預知?其實沒有辦法,可是有沒有辦法預防,颱風天不要走蘇花公路就是一個很好的因應方式,你為什麼在颱風來的時候,還要到這個危險區?我剛剛講天地人三者,如果剛好都到了,那災害風險就特別的大。

那防的部份,為什麼可以預防?如果要確保平安,大家會喜歡到廟裡拜拜,求保平安。除了菩薩之外,它還有千里眼、有順風耳,有很多天兵天將,那這些就是你在求平安的時候,祂們可以幫你趨吉避凶。那在氣象上也就是這樣,我們看災害裡面,如果以天然災害來講的話,不管是颱風、豪雨,氣象局這邊,大概就是在三個應用。

第一個叫做「預報」,預報就我剛剛講的,像千里眼一樣可以看知過去預知未來。第二個「監測」,千里眼順風耳就是把過去的跟未來的東西,先告訴你了,你如果還要去這些危險區域,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所以這三個,一個叫做預測,一個叫監測,第三個應對就是在災害的風險下要「趨吉避凶」。

[07:10]
台灣有沒有做這些事情? 其實真正災害發生的時候,我們國家有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從總統、行政院長都會在那邊,就像我們廟裡這些菩薩一樣,在那邊排排坐,那裏面很多部會,像氣象局、水利署、水保局、像NCDR,扮演千里眼、順風耳的角色,也有消防救災部隊,擔任這些天兵天將。

所以中央災難應變中心可以把災害預警的資訊,監測的資訊通通整合起來,提供給中央的各個部會,整合之後再提供給地方的政府,讓他們在風險的辨識,從雨量的警戒,一直到機率的發生,再模擬到底哪一些地方會有淹水、土石流? 最後再把這些危險區域,由地方政府、媒體,透過其他網路資訊的散佈,讓民眾能夠知道。

這裡我們必須細講一下,到底能夠知道什麼預報,因為畢竟是防災的科技。預報的部份其實台灣現在技術非常發達,跟全世界大概都一樣,擔任千里眼的角色非常有能力,可以把一個地球切成很多很多小塊,這個小塊再到台灣再切成更小塊,所以可以知道什麼時候台北會下雨,大概知道什麼時候颱風到底會下多少雨,預測都是靠這些模式產生。

這要運用很多監測的東西,台灣有很多的雨量站,全世界的密度也是屬一屬二的,除了雨量站,還有很多雷達,未來也會有兩三顆雷達的建置,我們也收全世界的衛星資料。監測部份,還有其他輔助單位,以水災來講,水利署有很多的水位站,水保局有很多的監測站,在這麼嚴密的監測下,很多災害的狀況我們可以稍微知道一些,可是為什麼颱風的時候還是會有人遭受到這些禍呢?在我們的經驗裡面,颱風天如果你騎著摩托車在外面到處走,傷亡都是來自於上面掉下來的招牌。很多老先生老太太都有一個死守家園的觀念,不願意撤離,颱風天還去看看作物有沒有事,台語叫「巡田」,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行為。

[09:50]
其實我們現在不只把氣象的知識或者資訊提供給各部會而已。各部會運用這些資訊,也可以比較仔細的模擬,像模擬淹水的範圍,什麼時候會淹水,土石流大概在什麼時間點以後,千萬不能進入這些變成一個紅色警戒的區域;然後又把這些警戒的資訊,轉換成民眾比較關心的,像停班停課、停水停電等。第一個透過政府警告,第二個透過媒體發佈,公路總局或者地方政府也可以實施。

大家可以看看颱風天的時候,特別是現在,蘇花公路會預示大概幾點開始禁止通行,這個時間如果你要硬闖,當然就是我剛剛講的,災害就這樣發生。

這些氣象的資訊運用在防災的科技上,台灣有很好的條件、實力製作比較好的預警跟監測,可是現在為什麼我們還不能夠把這個傷亡減低到很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剛才介紹兩個因子,大家對一般型的災害都隨時警戒在心,可是對於沒有發生過、不可測的大型災害,像莫拉克,或者我們現在很擔心,東日本的地震會不會發生在台灣這件事情,只要沒有人提醒,大家就開始淡忘這個風險,所以我們就特別地強調這些資訊的運用。

最後有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政府會實施強制疏散,或者疏散的作為,一旦政府研判你的情勢不太好,特別是在山區的這些部落,雨下這麼大,風險很高的時候,就會透過中央的資訊給地方,地方政府判定之後,告訴鄉鎮應變中心市公所,由市公所請村里長把民眾從危險區疏散出來。

[12:20]
透過這樣的模式,近幾年的案例就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譬如說台東的大鳥村,這是一個在國際上很稱頌的個案,一個土石流把一個村子給淹沒了,可是沒有任何人員傷亡,為什麼會這樣呢?從預警監測跟應變來講,預警的部份,水保局跟氣象局合作的土石流防災專員,當他看到雨量超過警戒的時候,他就會通知這個村里長,你要注意哦,這個雨量已經到達警戒了,只要這個村里長是有警覺性的,他有防災觀念的,他會想辦法把他的居民,不管用勸說的也好,即使現在雨都還沒有下很大,可是他會跟你講說這個很危險哦,他硬著拖著也要把這些人從他家裡拖出去。結果,答案出來了,有十幾戶被淹沒掉,如果這些人停留在這些房子裡面,他就不幸喪生了,這就是一個災害。

那也有其他的例子,像,我們在屏東來義,也有類似的案例。剛才是土石流的專員通報撤離,但是這裡的民眾自己已經受災經驗相當豐富了,只要一下雨,這個地方就常在崩、常常有在淹水。不等到官方來疏散,他們自己就攜家帶眷,就當度假吧,就從山裡面到都市去度個假,所以在來義的個案,也曾經把五十二戶淹掉,可是一樣沒死一個人,也就是說這個風險意識的高或低,其實也決定這個災害發生的一個嚴重程度,那做或不做,其實最後你可以想像到。

蘇迪勒颱風在烏來也造成一些災害,讓我們的環境變得非常惡劣,可是我們死的人非常的少,因為這幾年其實國內防災做得相當好。

最近在廣島有個土石流,跟台灣一樣也下了很多的雨,也一樣淹沒了,他們也有預警,民眾也都知道,但是因為沒有強制撤離,最後還是造成傷亡。所以我們最後給一個答案,就要把防災科技跟氣象結合好,除了我們的技術,當然一定有突破的空間。可是要讓災害發生到最低,最好的辦法還是,要逐步的教育,導入一些觀念,讓大家去把防災意識推動。

大家都會去買彩券,你明明知道買彩券機率很低,可是你會去做,為什麼?個人的風險意識覺得這樣做事值得的,可是防災叫你多投資一點,叫你不要去危險區,這一小時你不願意省,你可能一生就毀滅了。

在這裡要跟大家呼籲一下,防災科技跟氣象之間,當然有很重要的關聯,但是要把這個落實到最好,其實還要仰望各位提高風險意識,我的分享到這邊,謝謝。

主持人(邱虹儒):副主任應該有注意到,最近宜蘭的日常降雨量已經達到四百多豪米。這一種常態型災害發生的狀況,不知道要怎麼歸類在整個災害的系統裡面去看待。再來就是,這種常態型的災害,要怎麼透過氣象的資訊跟氣象的服務去解讀它呢?

林李耀:是,這個問題非常好,在災害裡面,大家都常常講說,為什麼你會受災?就是因為過去從來沒有經歷過這個事情,可當你把它當一個常態的時候就開始注意,所以災害就變少了。那一定要有一個新的災害出來,人家講說台灣就是永遠都是哪裡不死人,等到死人之後,你大概就對這方面特別重視。

可是,事實上在氣象來講的話,最難的是你七天預報可以做得還不錯,可是現在世界極限都一樣,要跟我講說兩個禮拜之後,哪邊會發生什麼事、豪雨,在技術上來講是有困難的,所以其實要改進的技術還很多。

我剛剛為什麼提到說,不管是極端災害也好,還是一般性災害也好,如果意識提高之後,其實很多資訊、工具可以幫助你,像千里眼順風耳這些工具都可以幫你。可是你個人防災意識不重視的時候,氣象局預報明明說會下雨颱風,還是出去,這個東西就沒有用了。

所以不管是氣候變遷將來會升幾度、台灣雨量會降多少,只要能夠把這個經驗轉化成意識,無法預期的本來就無法預期,你做的越多,你的損失就越少。你不可能把災害降到零,但是如果說能夠把這些已經常常在發生的事都放在心裡,就可以減低災害。那當然科學研究還有很多,像氣候變遷什麼的都可以繼續做,但是,還是要以提升防災的意識為主。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