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蔡坤憲助理教授建立臺大公衛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研究新興與再興蟲媒傳染病。實驗室研究蚊蟲生態和傳染病機制,發展登革熱生物防治方法,首次建立本土捕食性劍水蚤防治斑蚊的系統。同時發展新興蟲媒立克次體傳染病的病原體分離培養系統,發現本土新的立克次體菌株與首例臨床病人案例。
蔡助理教授同時發表多篇重要熱帶醫學文章,獲得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邀請擔任聖國衛生部瘧疾計畫顧問,連續五年接受外交部邀請前往聖國執行瘧疾計畫考察和評估10餘次。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氣候變遷對於全球人類族群健康有廣泛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及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以極端氣溫對氣溫敏感族群之健康衝擊為主;間接影響則是氣候影響環境生態系統,再間接影響族群健康。
其中環境病媒的生態環境改變,即為間接影響的重要類型,而在東南亞地區氣候相關病媒疾病則以登革熱最廣為人知。登革熱是一種對環境變遷敏感的蟲媒疾病,學者對此進行研究,認為溫度增加、暴雨頻仍可能導致登革熱病例往北擴散,影響我們的生活。為了預防傳染病,掌握疾病傳播趨勢進行相關調適,掌握氣象資訊相當重要。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登革熱是一種蚊子傳播的疾病,蚊子會多跟環境有些因素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像雨量、像溫度。最近台灣登革熱非常嚴重,今天就利用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談一下蟲蟲入侵的這個問題。

環境中的這個氣候在改變,誰先知道?是氣象局呢?還是環境中的生物?事實上蟲子最先知道。雨量一多,溫度一高,蚊子就開始會反映,蟲子開始會反映。

氣候變遷造成很多危害,特別是跟人類的生活、社會有關的。根據IPCC的報告,整個大氣的溫度是逐漸在上升的。這樣的結果就影響了很多生物的生存。有四個面向是很重要的:第一個是大氣溫度上升,第二個是海平面升高,那第三個是冰河融冰,以及第四個極端氣候事件。

如果說這個趨勢是正常、穩定的,那以後台灣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蟲媒傳染病,因為台灣以後可能會像南洋國家,像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我們的登革熱病例,或者是蟲媒傳染病,就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除了蟲媒傳染病,蟲子也會傳播植物的病蟲害,如果植物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那相對的我們的食物來源就會越來越低,結果就會造成更多的營養不良。

[2:12]
氣候的改變跟健康的關係有這麼多的面向。當環境開始在改變,病媒孳生,他造成一些傳染病,最後呢,會影響人類的健康、人類的存活。有一個埃及十災的故事,是一個很有趣的生態變化。當時摩西告訴他的子民說,我們趕快離開埃及,因為他看到了十個生態的現象。他說你看環境已經越來越惡劣了,第一個尼羅河河水變紅,因為環境中的溫度越來越高,造成河水的藻類大量孳生,帶來優養化,裡面的魚類也無法生存,魚類就死掉了,這個就是第一災河水變血水。

第二災,河裡的青蛙因為河流溶氧量低都離開跑到陸地上,跑到民家裡面去,可是兩生類的蛙必須要有濕潤的水才能生存,可是因為河的品質不好,所以他待在岸上,最後就死掉了。蛙死掉了,就引發了下一波的蟲媒孳生,譬如說蒼蠅、蚊蠅這一類。這個故事的後續很有趣,接著衍生了牲畜的疾病,還有人的皮膚的疾病,最後導致人的滅亡。所以其實氣候跟人的健康,其實是環環相扣,密切相關。

[4:06]
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大概在2100年之後,全球氣候至少會上升1到3.5度C。1到3.5度C對昆蟲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讓蚊蟲本來發育時間從十天縮短成八天,也會讓傳染病病毒快速的發育、生長。

我們知道未來在蟲媒、鼠媒、甚至水媒、食物媒的傳染病都會越來越多。下過大雨,太陽出來後,其實最先生長的就是植物。植物除了提供生物養分來源,也提供了生物躲藏的棲所。每當下過雨後,雜草叢生,老鼠就開始到處去移動,擴張牠的範圍,然後增加棲所,外寄生蟲蜱跟跳蚤就會跟著牠。

老鼠好像是一台巴士載著牠身上的外寄生蟲到處去。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進入這樣的一個範圍,就會被這個外寄生蟲叮咬,造成疾病的傳染。這些野外的生物也提供吸血性昆蟲血液的來源,譬如埃及斑蚊。埃及斑蚊喜歡哺乳類動物的血液,野外有非常非常多的昆蟲都是吸血性的,他們仰賴小型動物、中型動物,還有大型動物:牛、羊、豬等等,吸取牠們的血液。所以在自然界裡面,他們是彼此相關的。

[5:52]
一旦氣候改變,環境中的病媒生物增加,在過去十年、二十年開始,科學家發現說有很多自然界從來沒有發生的疾病在增加。科學家整理出這些疾病百分之七十是跟蟲子,或牠的外寄生的老鼠有關係的。過去我們都說登革熱應該是熱帶地區的事情,可是透過交通,蟲媒傳染病也可以到溫帶國家,記得去年、前年日本曾經爆發了登革熱嗎?所以事實上疾病在各個地方有發生,另外就是人的行為、人的活動也會影響。

現在每天都有飛機來往各地。根據統計,我們現在每年洲際間或是跨國的旅行,每年成長百分之六。每年飛機來往的人次,至少有十億次,也就是說一年會有十億個人次的跨國際旅行。所以如果說,非洲伊波拉在盛行,有人到西非去工作,或者西非有人民在非洲跟歐洲、亞洲遷移的話,那就有可能散布疾病。最近中東有一個MERS的呼吸道傳染病。如果我們到中東、沙烏地阿拉伯附近去,跟駱駝有接觸,那有這種疾病就會透過旅行的方式,帶到沒有這樣疾病的地方,所以蟲媒傳染病跟人的交通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8:01]
那到底氣候變遷對於這些傳染病跟這些病媒的關係影響是甚麼?這些蟲子平常除了騷擾我們,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經由牠媒介的病原體。這些病原體會讓我們沒有這類免疫能力的人類生病,所以在談蟲媒傳染病的時候,有三個領域一定要去認識牠。第一個是要有蟲子,第二個是要有病原體,第三個就是宿主。

當環境在改變,溫度在增加的時候,病媒的生長發育就會加速。以蚊子來講,牠平常可能需要七天的時間完成牠的生長史,可是因為氣溫升高,縮短牠生長的時間,快速發育。我去年去非洲的時候,那時台灣正在發生登革熱,但只有20個病例。其實當時正熱,而且雨量又多,疫情應該就會增加。所以我們就跟媒體和防疫人員講,遇大雨七天之內一定要清除孳生源,因為七天之後蚊蟲就會快速發育,蚊蟲族群大量發生。病媒蚊跟環境溫度雨量是密切相關的。

[9:25]
第二個病原體,病原體必須附著在病媒身上。當一個病媒開始發育,病原體就會跟宿主有很密切的交互作用,也會加速牠的發育;所以本來病毒要七天才能夠複製,穿過腸道,跑到蚊子的口器、牠的唾液腺。

可是因為蚊子加速發育的結果,這個病毒只要五、六天,就可以複製到足夠的量跑到牠的唾液腺。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像說當一波疾病在流行的時候,我們預計如果第一個病人發生,接下來應該七天之後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可是我們發現牠時間提早,那這就是跟環境的溫度有關,跟病媒的發育是有關。

那第三個就是宿主的部分,很多人事實上沒有得過登革熱。那在這個大氣環境的條件下,人的免疫力會受到一些影響,特別是在熱的環境下。我們面對蟲媒傳染病,或是動物媒介的傳染病,除了把重點放在控制蟲子,氣候這個資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Big Data這麼大量的資料去做有系統地整理,找出歷年來的流行趨勢,在甚麼樣的條件以提前去做預防、控制。

[11:06]
第一個是蚊蟲傳播的瘧疾和登革熱,第二個是蜱傳播的萊姆病。瘧疾是蚊子傳播最嚴重、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每30秒到一分鐘就有一個人因為感染瘧疾而死。你可以在心裡默數30秒,就有一個人因為瘧疾死掉。瘧疾它是蚊子傳播的,如果蚊子沒有消滅,人感染後沒有治癒,這個疾病就會在一直盛行、傳播。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氣候持續暖化,病媒沒有消除就會擴散到其他領域。接下來,帶有疾病的蟲子就會擴張。

疾病也會從平面的空間擴散。萊姆病會垂直,隨著海平面往上增加。我們知道大氣溫暖化之後,野生動物適應環境,往高海拔去遷移,所以大型動物像鹿,一遷移到高海拔的地方,這個外寄生蟲蜱(tick)就會跟著牠遷移到高海拔。

這個是美國的萊姆病,已經發現有慢慢往高海拔地方去遷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趨勢。所以將來我們思考這些傳染病,除了平面的思考,我們也要立面的思考。包括登革熱,我們發現不是只有在平面有蚊子,它可以到高樓25樓層以上,只要陽台有積水容器,都可能會有蚊子在裡面。全球登革熱到2013年為止,每年都有將近五萬人被感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傳染病。

[13:33]
現在台灣正在發展登革熱,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台灣什麼地方有病媒蚊的孳生。台灣病媒蚊主要就是白線斑蚊跟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分佈在全台灣1,500公尺以下的海拔,可是我們最近發現到1,700公尺還可以採到白線斑蚊,顯示在近年來大氣環境,已經讓蚊子可以適應於更高的海拔上面,這是一個警示。

第二個就是埃及斑蚊,埃及斑蚊現在主要分布在嘉義布袋以南,牠是一個重要的病媒蚊。從歷年來的趨勢可以得到一概略的資訊就是,過往的病例不多,只是從去年2014年開始,高雄一萬五千名病例,今年(2015)為止,已經超過三萬名。

最後,氣候在改變,蟲子都在適應,我們人類要不要適應?
我們發現蚊子的卵在改變,本來它耐旱的程度只有三個月,現在它可以適應到四個月、甚至六個月。那在幼蟲也不斷縮短它的cycle(循環)。它還可以改變棲所,在其他的地方繁殖。甚至我們人類過度使用的殺蟲劑,現在蚊子也已經適應,產生抗藥性,它根本不擔心你噴甚麼殺蟲劑,現在已經是不壞之身,根本不怕殺蟲劑。所以蚊子在適應,我們人類也要適應。氣候在改變,蟲子也在改變,那我們人類應該要利用這個大數據提早去因應,然後有效的整理這些氣象資料來改變我們的未來。謝謝!

[15:34]
主持人(邱虹儒):非常謝謝蔡教授的演講。其實蔡教授以公衛跟蟲媒的專業來看,您就是氣候資訊的使用者,就是氣候資訊跟環境應用的一方。從一個使用者的眼光不知道您對於現在傳染疾病和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的狀況下,有沒有對氣候服務、氣象服務的建議?

蔡坤憲:我覺得氣象資料,特別大數據的資料應該要能夠公開,能夠立即的釋出。因為我們做蟲媒傳染病終端、後端控制的研究非常需要這些資料。如果能提早有這些氣象資料,可以提早做出一些預警。譬如說甚麼時候可能會有颱風,甚麼時候會有強降雨,甚麼時候氣溫會升高。我們如果能夠運用,就可以馬上讓衛生單位提早作警示。

主持人:所以公開資料、資訊公開是非常重要的,那我們再次謝謝,謝謝蔡坤憲教授。
蔡坤憲:謝謝,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