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體驗,創作的泉源-顧蕙倩

顧蕙倩【若您使用手機無法聽到影片聲音,建議您改用電腦觀看。】
2016-03-04發佈
3,630人瀏覽

講者介紹

顧蕙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大學時期參與師大噴泉詩社以及地平線詩社。曾任迴聲雜誌採訪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編輯,現任國立師大附中國文科教師、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作品曾獲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國立臺灣文學館愛詩網現代詩獎。
2014年及2015年和顧凱森合辦攝影詩文展,2015年與小老鷹樂團合辦詩樂跨界表演。
著有詩集《傾斜/人間喜劇》《時差》《好天氣,從不為誰停留》,散文集《漸漸消失的航道》《幸福限時批》,漫畫劇本《追風少年》,論文集《蘇曼殊詩析論》《台灣現代詩的浪漫特質》等書。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國文老師要怎麼介紹自然環境給學生? 學生會接受嗎? 著名的詩人,師大附中國文老師顧蕙倩分享,她如何將師大附中的孩子,從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大安區、師大附中的課桌椅上帶出來,到自然環境中,讓他們能去感受、體會,自然賜予他們的一切。讓這些能成為他們人生中刻骨銘心的生命的體驗和創作的泉源?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今天很高興來到這邊,其實對我來講很熟悉,因為我就是出生在這一帶。我從小到大,我的爸爸媽媽只要我們一有空就會走路來這邊看電影或是到旁邊的新店溪,然後大家就是走路、就這樣子很輕鬆的玩,所以其實我是一個脫著鞋子長大的小孩。來到這邊,當然我現在的身分是一個老師,我來這邊分享,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教育,因為我本身自己帶領的學生是以高中生還有大學生為主,所以今天怎麼能講兒童呢?其實在面對的大自然時,我們根本就是兒童。我對待學生的態度其實也是覺得我就是要把你們帶出這個教室,可是問題是我不是體育老師,我也不是生物老師、我也不是地科老師,我要怎麼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把我的國文課上完,還可以讓他們考上大學,甚至讓大學生們願意走出去,這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當然本身對我來講,我認為自然就是充滿了象徵的森林,所以我身為一個文學老師,我的立場就是覺得尋常風月。我沒有辦法用一個科學的角度來分享給大家,我也沒有辦法讓學生相信我講的,比如說溫室效應這些,可是事實上我希望他們關心這一些,因為我也很關心。我一開始都會用這樣的角度,就是大自然的一切其實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你跟它對話,當你有了這樣的溫度之後,你不會害怕一個人走進大自然裡,你也不會害怕沒有人跟你對話的時候,你好像聽不到各種聲音。

[02:16]
所以我會希望讓學生有種感覺,就是書寫自己。我們平常會自拍,這是我覺得我拍的最成功的一個,可是其實前面應該都已經不知道失敗多少張。那我就跟他們講,當我們一個人到山上,當我們一個人在人群裡面,我們可能不認識人,如果我們不好意思請別人幫我們拍,我們可以自己自拍,還有一些自拍神器。也就是其實在我們書寫自然的時候,我們其實也是在書寫自己。因為在自然的選擇中,我們其實也在看到自己,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大而無當,所以也許我自己也要寫,對不對?我自己也要完成,在自然中養成自己的風格,其實也是我希望他們在行動中去完成的。

我如果今天要把他們帶出教室,我要怎麼樣讓他們心甘情願,而且在他們問我一個問題,就是你課上得完嗎?你今天帶我們做的這一切是不是以後都會考試?對我有什麼幫助?的時候,我可以很坦然、很確定的告訴他們,我並沒有浪費彼此的時間。

[03:33]
所以我會、第一個就是我面對學生的時候,我就要帶他們、培養他們,也要陪他們成長,所以其實他們也就掌握在我手裡,意思就是說,其實我有很多機會是讓他們必須在我的計畫中成長,然後看起來其實那是一種陪伴,並不是一種壓力。所以我會帶你去海邊,我會找機會讓他們到大自然去走走,會刻意安排狗狗之類的,因為你只要在自然裡面,它就會有一些可愛的東西出現,然後學生就會自動靠近狗,然後這些的一切其實都不需要我任何時間去安排、去刻意體會的,這些學生們他們會把他們夾腳拖就放在這個石頭上面,然後自己去設計、自己去拍照,留下他們美好的回憶。可能我沒有在他們拍照的框框裡面,可是我相信那個是他們生命的一部份,不是我去營造出來的,因為自然就是要體會,自然就是要去捕捉下來,我會讓他們先感受到很自然的生命成長,然後我會跟他們說,在你們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會帶著你們去山上或海裡去過一個成年禮。所以我會帶他們去爬山,我會帶他們騎腳踏車,然後我會帶他們去海邊,所以我會跟他們講一件事,這是今年暑假才完成的,因為我的班是53班,所以我會寫一個很簡單打油詩:「五三成年山海經,過山過海轉大人,三十出發遊東山,明天睡到自然醒。」其實這個很自然,意思就是說,我希望在這樣子的設計中,我們不用坐遊覽車,我們就是坐著普通的火車,就這樣慢慢地,過了山再到海邊,然後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晚上,完全沒有大人在旁邊的情況下,去體會到說他們如何去面對大自然,然後在自己、也許未來沒有老師的這個設計下,可以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甚至去體會一些什麼,這些什麼絕對不是我能想到的。

[06:03]
當然,其實在我的一個文學老師眼裡,我覺得不只是只有看,不只是只有流汗,我希望他們能夠藉著文字,捕捉下來,所以需要有一些規劃。我就舉另外一個例子,分享給各位。這個是校園篇,就是不管你怎麼把他們帶出去,不管你讓他們知道今天我們已經靠近冥王星了,我們已經很接近很接近了,如果你不關心你周圍,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學校在哪一個區,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是有這樣子的一個確定立場,所以我就先從我們自己學校開始,我希望他們了解大安區,所以我就規劃了一個書寫的計畫,那個計劃是為期一年,所以一開始就先跟他們講說我們來「後大安」,「後」的意思其實就是反思,英文就是Post,讓他們知道說你今天在大安區可是你從來都不認識這裡,可能每天早上進了校門就開始窩在那邊,然後每次都笑他們說,你們坐下來的那個桌子,那塊地一平方大概就一百萬,你上個廁所那個小馬桶大概就一百萬,然後他們就很高興的一直坐一直坐。

我說這個是什麼?這個你帶不走,你畢業了你帶走什麼?他們就先規劃,就在我的計畫中,我希望他們先了解校園,所以他們會設計這個校園篇,就是我們在校園裡面我是希望他們做小範圍的校園書寫,所以他們自己去找、選出師大附中八景,你如果能夠被全校的同學選中前八名,你的作品就可以做成明信片,我們會有找到經費來做明信片,讓你的東西可以推廣出去。他們剛開始聽到的時候覺得真的很興奮,因為人都是喜歡分享,這件事情其實透過他們的眼睛,可以看得出來,所以後來我們就做了這個票選的活動,這個票選活動也是由學生他們去規劃的,他們把這個傳單傳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也在一個時間內,透過他們的宣傳,選出附中的新八景。

[08:30]
因為在傳統跟新八景裡面,其實很多傳統的八景已經沒有了,比如說像我們的操場,它原來是黃沙,可是現在因為都鋪了所謂的PU跑道,已經沒有黃沙,所以我們對於時代的記憶應該隨著我們的年齡、隨著我們的記憶而去更新。最後他們票選的結果選出來,我們也真的做了明信片,做了8張,這個是其中的4張。可是當然中間也有失敗的,為什麼?因為我是一個文學老師,所以我請他們做了這個東西,我並沒有跟他們講說清楚,而且我也不知道,拍照一定要注意顏色、光影、暗淡等等。有可能你到時候列印出來跟你想要印刷出來的效果不一樣,所以其實幾次下來的實驗我覺得,什麼東西都有它的專門。身為一個文學老師我還是肯定一件事就是,我需要跨科際的合作,跟更多的人合作,所以學生做的東西他在正面放的是他拍的照,然後他反面是他寫的文案,再推廣出去,這個就是簡單幾個,他們選出來的結果。

[09:50]
然後這個後來就變成擴大到校外,雖然你今天對校內有這麼多的關心,那你對大安區有沒有什麼關心呢?所以我訂了一個定軸,因為大安實在太大,而且大安區大概第一個想法就是夜店很多、房價很貴,像是帝寶。再講它是個天龍國,可是事實上並不是,我只給他們一個題目,我說,你們每一組要找到你們覺得20年後會消失的地方,把它拍下來,寫下來為什麼它會消失。所以當然消失跟目前形成的過程,一定會先去設想說,為什麼那個會消失?它消失為什麼對你來講那麼重要?如果20年後你你帶著你的孩子、或是學生,走到這個地方,你可以指著跟他講說,20年前爸爸、媽媽、老師曾經做學生的時候,這個地方曾經是一大片的綠地,可是現在變成什麼了。以前怎樣怎樣,可是怎樣怎樣。所以我先給他們設想一個預想,讓他們跨越時空去設想未來會怎麼樣。後來他們每一組就完成了一本書,這本書也是透過幾位老師的票選,選出最好的前三名,然後幫他們出了20本的書,利用POD的方式列印來出書,然後再去傳遞出去。

[11:20]
這個傳遞的影響力其實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小小的震撼,那個震撼就是他們原來的大安區跟後來他們看到的大安區,其實真的很不一樣,不一樣當然沒有那麼大,因為畢竟他們是高中生,不過他們心裡有個很深的東西,我就舉兩篇短短的例子,我覺得蠻感人的。其中有一組,他們覺得就是永康公園,在整個永康街的範圍內,越縮越小越縮越小,他們其實有些同學在那個地方長大,他們原來不覺得消失有什麼了不起,可是他們經過周圍跟雜貨店或是跟一些親戚朋友討論,然後他真的不希望這個地方消失,但是他已經開始覺得無力了,所以他覺得這個地方終究會消失。另外一個同學很有趣,他覺得不會消失的地方,他就是故意跟我反著來,我覺得很棒,他說這個東西不會消失,就是即使外在的地貌在改變,人的溫情不會改變,所以他右下角各位可以看到,他拍到這個一家人走在路上,就這樣很簡單的畫面,透過他們的眼睛,來告訴我他們看到的世界,不是我當初希望他們看到的世界。

[12:49]
所以剛剛提到的這些東西就是一個行動的過程,但是他們剛開始一步一步的走出來,先從校內走到校外。所以第一個當然是希望他們面對情境,因為大安區真的改變特別快,但是大安區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因為它同時具有文教區又同時具有所謂熱鬧商圈,所以誰會把誰吃掉,他們也要擔心跟考慮,他們想留下什麼,也是他們未來要去面對的環境。

然後第二個階段我希望他們去蒐集資料,然後一組一組討論。第三個就希望說,你可不可以紀錄下來,作為這一年的過程,後來我們也跟誠品合作,讓他擴大成為一個紀實文學,種種的過程裡面我是跟著孩子一起走,原來不是我設想的很多事情是陪著他們一起完成,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做得到。最後,我希望他們能夠反思跟分享,所以這個過程裡面,我覺得它就是一個循環,你是在地的,你本身就是腳踏這片土地的,所以你不是閉著眼睛,你能夠主動去接近他們,也就是要透過一些觀察跟紀錄。可是人真的很忙,尤其小孩子、尤其高中生,所以讓他們去發現故事,讓他們去採訪然後寫下來,透過行動關愛,最後回到自己身上,改變自己。所以,我簡單分享他們的過程,最後回饋也很有趣,我說:「你們這樣子一年來,有很多時間都在外面跑,可能要去咖啡店,或想去採訪一個地方,然後得到的反應常常是很冷漠的,可能被認為在干擾這些商業活動,那你們到底得到什麼?」他們也很可愛,他們並沒有想很多跟我一樣,他們就說:「老師其實我們在大安區這樣繞了一圈,我們發現有的時候我們想要讓自己安靜的角落不見得是圖書館,也不見得是回家,有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可能在一個公園的角落或是一個以前沒有發現的咖啡館,就在那樣子的一個小小的角落裡面,我就可以安心的念書,我發現大安區很可愛的地方。」

[15:13]
所以我回到我們這次的題目,什麼是生命的體驗,什麼是創作的泉源?這個真的好大,這個真的也好小。大到什麼,至遠可以大到衛星、新視野號,9年半的時間到達冥王星,傳回來的畫面,你會覺得很震撼,你會覺得這世界突然變得好小;至近到什麼階段呢?你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你有沒有關心、你有沒有關心你周圍的環境,還有你跟你身邊的朋友、你的親人。剛剛有張照片就是我跟我弟弟的合照,其實很多的時間我們沒有太多關懷的時間去關懷最近的那個人,甚至,你可能每天經過聽到的鳥叫聲,這是至近的創作本源,然後當然這些東西每天都會浮光掠影。所以,有沒有去體悟一些,在這段時間裡面,其實我跟學生一起共同書寫的過程裡面,我也體悟到很多,因為自然教會我們很多東西,不過,如果我們沒有靜下心把它書寫下來,形成我們自己的結構,我們可能就會覺得有點像拍照,拍拍拍然後上傳到臉書裡頭,沒有洗出來的結果就是你也忘了你拍了什麼。因為現在大家也不洗照片。

像這本書就是,我跟我弟弟合作,我弟弟拍照,我寫詩,這樣很單純的互動裡面,我體悟到好天氣從不為誰停留,它就是很單純的理念,大自然的一切其實隨時隨地瞬息萬變,我們能夠真的在我們小小生命裡面,能夠真的改變什麼,真的不能改變什麼,但是我們要相信一件事,當我們體悟到的時候,要把它寫下來,我們要把我們對自然的想像力,把它轉化成更多的故事,然後去感受給更多的人。這個體悟其實就是一個創作的本源,也要透過行動,因為行動,像學生他們書寫,如果他們今天只是在課堂上,給我一張作文紙,他們可能覺得那個只是平常的功課。可是當我跟他們說,你們今天寫的這一切其實會有更多人看到,可能透過你,然後讓更多人能夠體會到更多的一切。

所以你可以透過跟生命的對話,你可以透過攝影展,你可以找你的朋友、找你的親人,然後你們就在一起了,那個在一起的感覺不一定要真的同一個時間。也許透過你的攝影作品,你的體悟,你一點點的靈光,會讓更多人感受到。所以後來我們就因為剛剛的那本書然後變成了一連串的行動。我讓學生站到台上去演唱我的詩,讓他們能夠發揮所長、所感興趣的東西,完成一張CD,那它也是我的創作。這種小小的創作還是要回歸到山林,因為這些的本源從哪裡來?這些本源其實從這塊土地,讓更多人知道,也希望我自己也能夠走出書本。就你們看到的這首詩,它是來自這隻可愛的小胖鳥叫「鉛色水鶇」,牠非常可愛,我就是因為我弟弟拍了這張,然後我開始寫跟牠有關的詩,這樣子一個小鳥兒給了我好多故事,這些故事我本來並沒有想到,但是牠的眼神往那邊看,然後牠的羽毛是那樣子的漂亮,但是又有一點冬天冷冽的感覺,但是牠的眼神卻充滿了希望,所以後來我就寫出,其實牠在等待什麼,等待山頭的另一株春櫻。

[19:26]

這樣子的體會其實就是我從學生,到自拍神器,最後留下的一點足跡,跟學生、大自然一起共同完成,希望透過語言,或是透過書寫,去關懷環境和這片土地,或是你透過科學研究,或者像Jona David,透過這樣子的書籍,來創造一些他的發明,我們都希望我們都能夠藉著溫柔語言成為更好的人,謝謝大家。

[20:12]
主持人(邱虹儒):我們有個小小的問題想要跟顧老師請教,就是在我們做環境教育的推動中,我們發現最困難的那一環反而是高中生這一環。因為在《環境教育基本法》的規定裡面是高中生以下都要有4個小時的環境教育,因為高中生他本身就面臨了一個升學的壓力,還有他們對於他們自我的求索,正好是他們的人生這樣的階段,所以其實在高中生的教育裡面你要去導入環境教育相對沒有那麼容易,但是因為老師透過了很多種跨領域的方式,想問老師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就你看到的學生身上的改變,有沒有實際的案例可以分享?

顧蕙倩:其實,很好玩,對我來講,剛開始都是還蠻挫折的,那為什麼他們不想出去?為什麼他們會問我說,你今天帶我們到這個展覽場地去看這個建築展,或是去山上,帶我們去爬山是為了什麼?而明明你的課來不及,那你為什麼不把課上完就好?

比如說我舉個例子,我上那個郁永河的台灣採硫,我就真的把課調好了之後,一個下午請他們跟我一起從我們學校,坐到北投捷運站,然後從北投捷運站走路到新北投捷運站,沿著山上上去,一路就是有學生一直問我,而且臉很臭就問我說:「你為什麼不從北投坐捷運到新北投,為什麼要從北投走到新北投?」我說:「等你走完我再告訴你」,然後走到上面,他們真的已經快跪下來了。對我來講,這些過程裡面我都一一概括承受,我覺得我不是影響他們,就是陪伴他們。一直到這一陣子,我們去暑假的山海成年禮,同樣的小孩,他騎腳踏車騎得比誰都快,他已經不再問我為什麼了,因為他再問我,我還是會跟他講說等你到那邊再告訴你。因為沒有答案啊,這個沒有答案。

主持人:好,謝謝、謝謝老師的分享,非常的精采。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