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難民事實上自古以前就有了,只是為什麼現在會特別受到重視?主要就是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可能讓大家預期到以後有可能成為環境的難民或是氣候的難民,所以這個名稱看起來有點聳動,好像像是電線桿常看到的天國近了的、警示的、嚇人的言論。但是放心,其實我們只要做好準備,環境難民可能不會是我們,也可能不會來。
其實最早的環境難民應該是大家所熟悉的,舊約聖經創世紀裡面的諾亞。諾亞帶著他的家人還有一些飛禽走獸上了諾亞方舟躲避大洪水,這大概是歷史上最出名的環境難民。
這是我很喜歡看的一本漫畫也很喜歡這個作者,這個作者叫川口開治。他畫了一本漫畫叫作「太陽默示錄」。他強調的是太陽曾經沒落,什麼時候沒落?就是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在日本,在大家去過京都吧,在琵琶湖這邊因為地震的時候發生了斷裂,把日本斷成兩半,京都跟東京都遭海水淹沒,這個主人翁他當時也在琵琶湖當中,捲入了海水當中。等他醒來了時候他已經在台北的萬華,而很多日本人這時候就安置在台北淡水的關渡成為環境難民,剩下情節大家可以回去看這本漫畫,但是可以偷偷告訴各位這個主角最後回到日本,在災難過後群雄爭霸的日本當中成了一個了不起的領袖。
[02:30]
再看看我們附近的地區,其實在四十年前,1975年越戰之後,在中南半島的海上其實就有很多類似這樣的船民等待救援,其中我想要特別強調的是,在看到右邊這張圖中有一個難民拉著白布條說我們堅決不要去台灣,這很有趣。這是反映出當時越南難民對台灣的看法,事實上大家也不要灰心喪氣,其實1975到1979中我們國家也接納了中南半島大約一萬多名的難民。現在我們知道從去年(2014)開始一直到現在,從北非中東到我們的東南亞地區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的難民,北非的難民通通跑到了義大利跟希臘。中東的難民就跑到了土耳其,東南亞的難民變成海上乒乓球,現在是落腳在印尼的亞齊省。但是印尼亞齊省只給他們一年的期間安置,一年之後他們又要去哪裡?
在我們氣候變遷的研究當中,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要面對著,包括很多由氣候引起的,不論是乾旱的問題、水災的問題。像台灣大概是屬於受到風災影響,這些人到時候都會跑,會有多少人跑?有些學者估計,到2050年之後,我們大概會有五千萬人到十億的人受到氣候的影響而逃走,成為氣候難民。你們可以想像嗎?以後台灣附近的島嶼,台灣附近的海面上都充斥著船民,你跟我可能都是其中一員。
回到現在,現在對環境難民這個詞,國際法有沒有給他們一些保障?事實上大家都還沒想那麼遠,在國際法上,環境難民是沒有地位的,你可以受到宗教、種族、政治的迫害而成為難民,但是沒有因為自然災害而成為難民的條件,因為他們沒有規定寫在裡面。一個非常保障人權的國家,他的法律體系也規範的滿嚴謹的,可是像現在面對許多難民的時候要大家來分擔難民該分多少,對他們來講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各有各的盤算。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北歐國家芬蘭跟瑞典,他們對環境難民的態度還算是友善的;美國怎麼看呢?我們知道自由女神是一個很棒的象徵,在自由女神的號召之下,美國也只給環境難民一個短暫的保護,大概至多三年。
[05:00]
澳洲怎麼看呢?其實我們都知道澳洲過去都實行白澳政策,對於非白種人的移民限制非常嚴格,但是他們經過一連串的變遷之後,現在也對太平洋島國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島民提出了一些援助。在澳洲隔壁的紐西蘭,他有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他現在也對太平洋島國的居民張開了雙臂歡迎他們到來。
我國怎麼看?其實我國我覺得很棒,在2012年的時候曾經提出了難民法草案,當中就已經提出了如果人們受到大規模環境自然災害都有資格申請成為難民。這個部分已經超越了聯合國的難民地位公約,因為他們都沒有放進去。但是這目前還是草案,要怎麼樣繼續進行要靠大家的努力。不過這是一個很大的超越,或許是台灣過去的環境記憶讓台灣社會也學會這種超越的心態。可是我們回到我們認為是氣候難民的這些太平洋小國他們會怎麼看?其實沒有人願意離開他的故鄉,也沒有人願意成為難民,因為難民不是一個好聽的名詞。他們多半希望還是希望留在原地,但是以我小國的能力沒有辦法,還是要請大家來協助我們。
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我們知道在政府已經有一個難民法草案,似乎可以幫助外國人,我們自己還可以做什麼?當然我們要從前瞻來看,我們要先避免成為環境難民,避免成為環境難民的方法有很多,我現在在推行的一些政府的決策或是一些口號、一些政策。善待環境第一個就是不要讓災難有機會發生,第二個危地不居,就是我們不要去居住在環境風險高的地方,第三個是隨時準備好,隨時準備好防災的心理,甚至要做好保險,如果你有錢的話,你可能要去預估2050年之後哪一塊地最安全你去準備好,但是更積極的話,如果有災難發生遇到難民的話該怎麼辦?出錢出力直接幫助難民,再來就是出聲。
[07:30]
就是像今天的場合一樣,利用社群、團體、媒體喚起大家的注意力跟行動力,當然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出包容心,不是出包,是出包容心,因為你有包容心你才能接納別人別的地區來的難民。甚至你有這樣的心態,萬一我們台灣待不下去了,別國也才可能接納我們這些難民,我想用最後一句話來說其實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我想這是給我們以後面對難民的一個最好的一個態度,謝謝。
主持人(謝律師):看到剛剛您說台灣有難民法草案,然後我們突破很多的限制,那麼針對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也考慮讓他們來台灣申請環境難民,這件事可能會有很大很大的討論,為什麼各國的環境各國的難民沒有包括自然環境,好像是屬於我們人能夠去默默接受的,而不是其他的國家必須要有責任來照顧我們。除了人道救援之外,然後又加上台灣是一個很脆弱的海島,所以坦白講有一天我們自己可能都會成為難民,可是我們自己反而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收留我們,所以我想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在難民法裡頭,從環境難民的角度你覺得我們台灣是輸入國還是輸出國?
洪志銘:我個人覺得我們都可能是輸入國跟輸出國,因為我們會幫助別人我們也需要別人幫助,因為We are the world。
主持人:好非常謝謝洪博士的分享,我們熱烈的掌聲謝謝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