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郭英釗,將綠建築的概念實踐在北投圖書館、花博園區新生三館,以及八八風災後重建的那瑪夏鄉民權國小圖書館。在這些建案中,探究人類發展與環境永續之間的平衡點、人文特色與地理景觀之間的交集處。他深信人與環境是可以相容而生活愉快的,也希望創造一個天人合一的美麗鄉土。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郭英釗建築師創造每一座會呼吸的綠建築,導入獨具特色的水資源設計,包含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納馬夏圖書館、北投圖書館等,均利用減量的節水措施、回收再利用的惜水原則和思維,尊重在地生態的親水概念,從建築專業實踐「水調適」精神,期待人類與大自然和平共存。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各位朋友、各位嘉賓午安。我是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的郭英釗建築師,我是建築領域專業。在進入今天的議題之前,我想先談談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事情。

台灣的降雨量很高,降水不患寡但患不均,每個人對生活中的水資源並未特別有感,除非是遇到缺水或水災的時候。這張照片可以看出人和水密不可分的狀況。這邊先舉出幾個數字,待會提到水的時候大家能夠更有感覺。剛才有提到女人是水做的,這當然不盡如此,但這個數字75%是新生兒出生時的體內含水量,也就是水重所佔的體重比例。而70%則是地球表面被水覆蓋的面積比例。

大家看到數字一直再下降,現在的數字為65%,是我們1歲幼兒的體內含水量。隨著身體的成長,體內含水量會逐漸降低。剛剛提到女人是水做的,給大家猜一下這兩個數字─60%與55%,哪個是成年男性的體內含水量,而哪個又是成年女性的?其實,成年男性的含水率是比女性多的,這件事連我自己都相當驚訝,也許那句老話應該改成男人是水做的。

[03:23]
接下來,我們看到成人體內含水量降到45%的模樣,這就是老年時期的樣子。隨著年齡增長,體內含水量一路從75%降到45%,老年時期的皮膚呈現乾燥、皺紋、斑等現象。大家可以從這邊看到水和我們的生命、成長有很大的關係。當然,若體內0%的含水量就是這張圖所指的木乃伊狀態,如此一來,生命就結束了。

從這一連串短短的說明,可以讓大家看到水並不只在我們的周遭,也在我們的體內持續支撐生命,直到生命結束,水,是生命的重要元素。

先前看到身體含水量若為0%會變成木乃伊,所以看到這張大地乾裂的照片,可以知道照片中的姊妹將會有麻煩。我們事務所一路從北投圖書館到現在,設計十幾棟鑽石級的綠建築,水資源一直是事務所最關注的題目之一,但同時卻是大家最不重視的題目之一。為什麼呢?因為尤其是北台灣,大部分的時間並不缺水,可以輕易取得便宜的水,所以對於像柳教授提到的海綿城市等概念相對較不熱衷,畢竟其規劃需要成本,也需要心思投入。

[05:08]
我們覺得人類演化一直對水有很強的依賴,對缺水也有恐懼,在我們設計的建築裡其元素一定要有水。這照片是其中一個設計案,希望將水帶入環境之中。另外,這是在台南蓋的嘉南陵園,比對中國有很有名的江南陵園,我們在南部建造嘉南陵園。

水在我們的建築環境中可以產生許多好處,包括防災、豐富的生態、宜人的景觀,希望讓環境更涼爽適宜。從這件案子可以知道水在生活當中不只扮演視覺上的角色,同時促使環境更舒適,並扮演生態上的重要角色。

這是主持人提到的那瑪夏圖書館。想跟各位提的不是這座使用台灣杉木建造的構造,而是我們如何在建築物中利用水的元素。畫面中左上角的照片是圖書館的外觀,下面有個小小的水池,也許大家不能清楚地看見,因為水池長滿水生植物。左下方的照片就是水池,裡面有青蛙、蓮花和魚。大家可以看到右上角的照片中有一條溝槽,長得像出風口,這條溝槽的正下方就是剛才提到的水池,水池裡的涼氣會經由這條溝槽散發到室內。

據說,這棟建築物從完成到現在還沒開過冷氣。我們充分利用水在環境中、景觀上、生態上以及替環境降溫的優勢,這棟建築物也是我們設計的鑽石級綠建築之一。

接著,這畫面是事務所剛在南部完成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與管理處,台江國家公園是台灣的第八座國家公園,這棟建築興建在原有既存的漁塭上方,採用和那瑪夏圖書館一樣的設計,在地板打洞,讓涼氣可以從地板進入室內的辦公空間。這項設計將漁塭原本的蓄水、養殖產業之蓄洪作用完整地保留下來,並且作為景觀與降溫的良好工具。

[08:04]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是謝董事長與柳教授提到的,把水留在環境中,並且利用這些水的案例。
我們的皮膚事實上是一項非常精巧的機制,在冷的時候會收縮,熱的時候放鬆。您們可看到圖片中,當皮膚處在熱的時候汗毛會倒下,汗腺滲出汗液,汗液蒸散的時候會把熱量從身上帶走。我們所設計的建築物一直使用相同的方式進行降溫,無論是在建築物的外側或內部。

柳教授提到的三層濾水結構,也是我們在執行的事項。畫面中的走道叫做濾水鋪面,底下沒有水泥,而是一層層從粗到細的砂,最上面是鋪面,整體來看是一種可呼吸的地面,水可以通過這些孔隙蒸散。蒸散的過程就像人體皮膚蒸散汗液一樣,會將熱量帶走,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當下大雨時,雨水也會滲到土地中,不會造成排水系統的負擔,讓我們的土地保有調節雨水的功能。

[10:00]
這張照片是我們興建的北投圖書館。北投圖書館本身就像是幾百棵樹一樣,可以蓄存許多水,降在屋頂的水會流到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槽,可以用來澆灌或沖廁所等等,將降水保存在基地(即建築物)當中。其實,台灣目前的建築法規已經對於水資源保存有一定的規定,公部門推展海綿城市的法規面也有所著墨。畫面上的鋪面似乎與一般地面沒有不同,是像海綿一樣會呼吸的鋪面。

在這棟木平台下的地面也是採用相同的結構,水可以滲下去與蒸散出來。這張照片則是花博,樹就像是地表上的毛髮,我們在公園中蓋的建築物,希望將樹木原本的蓄水與生態功能還給公園。建築物的屋頂原本是讓水流失的結構,而這棟建築物的屋頂,透過綠化與土壤設計,可以讓水儲留在建築物之中。

當雨停的時候,這些建築物所儲集的水就可以慢慢蒸散,將大環境中的熱量帶走。照片上看到屋頂一包、一包的土是我們放置上去的,這些土除了提供植物成長的介質之外,每一包土在下完雨後就是一包水,直接留在建築物頂層。

除了屋頂上的綠化層之外,建築物的向外開口也非常重要。花博園區的建築物窗戶是像毛細孔一樣,可以因應內外部的環境改變,以電腦調控窗戶的開關,讓水分與熱氣能夠自由地在建築物內外移動。
最後,做一個總結。這是建築專業的我們在水資源問題上貢獻的心力,我相信社會上有非常多專業人士與水很有關係。我非常期待能夠對水資源、社會環境與生態做出更好的貢獻,也期待各位對我們的指正與教導,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