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下的全球環境災難(下)-劉紹臣

劉紹臣
2016-03-15發佈
2,869人瀏覽

講者介紹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院士,為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創辦者,對於大氣化學、空氣汙染及氣候變遷議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貢獻。
劉院士發表超過160篇科學文獻,引用其文獻之文章超過6,500篇,為少數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在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ISI)被高度引用的研究者名單之一。
這位卓越的學者不是只有專注在學術的象牙塔裡,更以專業關心著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經常受邀演講氣候變遷,傳播時代所需的知識,於普及氣候與環境教育領域貢獻卓著。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乾旱,洪水和熱帶颶風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留守在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通常都是那些最貧窮的人受到影響,這種狀況也對人道援助的工作產生了影響。
究竟氣候變遷如何改變我們的環境,台灣變遷趨勢又是如何? 變遷背後的科學理念,以及變化幅度到底又是怎樣?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造成的重大災難頻傳,人道工作者已不能忽略環境所帶來的改變,而面對變遷,我們可以從減緩與調適兩方面開始著手。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0:17]
那我們從剛才算到的結果,我們算過去1950年(過去60年),溫度增加差不多0.6℃,0.6℃乘以170%就幾乎正好100%,也就是說影響颱風的前10%的強降雨增加差不多1倍,這也就是說像莫拉克颱風,還有海燕颱風,對菲律賓的影響更大,它們這個強降雨那麼大絕非偶然的事件,它跟全球暖化是有關係的。
當然土石流、洪水這些災害我們都看到在增加,並且也看到中小雨的減少。它對旱災的影響,像這樣的變化,聯合國政府氣候委員會,他們認為2013年到2040年會再增加0.6℃,也就是剛才我們講的變化會再變本加厲,這也表示說我們必須在今後的幾10年內,把台灣防洪、防旱的措施增加2倍。

[02:00]
大家說:「防洪、防旱在台灣來說,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極為困難。」淡水河的防洪措施你假設要把他增加1倍的話,我聽水利專家說,需要的錢是以兆為單位;需要的時間是以十年為單位,也就是說要二十年才會造好。當然我們就說了,釜底抽薪的辦法是節能減碳,這個是給大家看看節能減碳目前的情形。

這裡給大家看的主要是一些比較大的國家跟我們台灣的比較,我們台灣的情形在這裡面的顏色是藍色。這是每年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從1980年的每個人4公噸增加到現在差不多11公噸,這個增加在幾個大國來說,是增加率最高的,可能僅次於最底下中國的增加率。中國增加的速度更大,從差不多2-3,現在已經到7公噸了!

那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目前每個人的排放量跟幾個大國比,其實排第4,前面三國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其他的西歐國家,即使他們的收入比我們高,包括日本,碳排放量都比我們低,原因我相信在座的大家恐怕也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尤其大家可以看到,法國是淺藍色的,非常低,法國他有很多的核能發電,其他的西歐國家、日本的核能發電百分率來說,都遠超過於我們,差了我們的2倍。

因為這種排放量大家都知道你排放那麼多、每個人排放那麼多,到時候國際間如果有節能減碳的協議,那麼我們台灣首當其衝的,我們的貿易、商品可能要賣到歐洲國家去,可能就很困難。所以節能減碳對我們台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大家都知道311以後,核能是非常具爭議性的,並且我相信在可見的將來,在台灣,核能應當不是一個選項,可是不是選項的話,大家就注意到要節能減碳對我們台灣來說是加倍的困難。

[06:21]
這裡給大家用了一個很簡單的卡通,讓大家來看看我們台灣假如是要達到國際間節能減碳的程度,要從目前的11公噸到2050年減到差不多2公噸,其實具體來說是需要減到1.5公噸,每個人排放1.5公噸二氧化碳;也就是說全世界每個人的平均從目前的5公噸減到2公噸,甚至是1.5公噸,只有減到這樣,我們才能把本世紀末的溫度控制在2℃以內。控制2℃以內,大家可以想像現在已經增加1℃了!要再增加1℃,目前看起來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這個節能減碳,是相當的困難。

我這裡把它分為兩部分,左邊那一部分是我們用節約的方法、增加效率的方法,估計頂多減少20%,也就是說從11減到9公噸。那從9減到2或者從9撿到1.5公噸,完完全全要靠非碳能源,非碳能源剛才已經講了,核能已經不是我們台灣能用的。

[08:35]
剩下的假如大家注意看一下,從量的方面來說,只有太陽能跟生質能是可以達到,那生質能其實有另外一個困難,台灣沒有這個地區生產很多生質能。那我們當然可以從外面買,像巴西那種地方,巴西已經不需要汽油,用酒精就可以使開車沒問題了!

我們是可以買,可是假如說世界上每個需要的國家都去買的話,這就有問題了!糧食價格就會大量增加,很多人沒有糧食就會缺乏,所以其實唯一的選項,台灣還有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國家…現在唯一選項其實說起來就是太陽能,其他風能、海潮那只是一些1、2個特殊的國家可以比較用到。

[09:50]
所以對我們來說,目前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非碳或替代能源,就是太陽能。這裡附帶稍微講一下,當然火力是我們最重要的發電,火力發電目前減碳的方法也並不是說沒有,火力發電目前有所謂的CCS,就是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把捕捉的碳儲存在地底下。對台灣來說,這種地質非常不穩的地方也是一個困難,這種碳捕捉的方法又非常貴,目前台灣看起來能夠考慮的碳捕捉只能在深海部分去儲存,所以節能減碳的情景,非常不樂觀,以後看起來也不樂觀。那假如說節能減碳很困難的話,並且剛才講節能減碳要50年才會見到效果。

[11:40]
所以對於台灣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採取所謂的adaption,也就是說調適的措施,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防洪、防旱的措施。

當然我沒有提到防中暑,我們台灣因為是海島,中暑的機會還是比較小的,所以我們的調適目前最重要的看起來是防洪、防旱,還有山區的居民。今天我們說到的防災措施,讓我們的居民回到那種山區會暴雨、土石流越來越多的地方,這個從人道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我想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從永續的方向出發,永續台灣做到永續世界,把水資源措施用出來,永續能源更不用說,防洪、防旱。我這裡給大家看,東京已經開始挖地下池,韓國也有清溪川也是。

最後我想時間的關係,我不多聊。最後一張跟大家講,雖然目前看起來很悲觀,不過這裡有個綠色的部分,目前看起來全世界假如真的會有很大問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平流層放一些汙染物放上去。目前看起來是可行,我們也有錢,影響看起來也不是太大,不過這個當然還是有其他的問題,所以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14:20]
主持人(謝英士董事長):各位在座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們最近立法院才通過的《溫管法》,那麼剛剛各位如果有注意聽劉院士的分享,其實有很多觀念上的辯證,包括海平面上升所謂的幅度,這個大家要留意一下。因為過去我們非常注意IPCC的報告,IPCC越來越保守,關於因果的建立越來越保守,這個跟剛剛從劉院士的分享裡頭大概都可以體會。

那劉老師請教您一下:今天這個題目是人道跟環境,人道救援其實是因為有天然跟人為的災害才有救援。那麼在今天的題目底下,就是氣候變遷的時代,我們怎麼樣看待環境的災害?如果環境的災害存在,我們怎麼樣趨吉避凶、化險為夷?

劉院士: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從人道的觀點、環境的災難,我們現在看到,台灣已經是這麼嚴重了!那剛才我講說海平面上升我們還有時間,我當然應當講個抱歉!很多海洋國家對他們來說,是沒頂的災難。

劉院士:不過這種國家目前現在看起來非常的少,並且已經很多鄰近的國家幾乎每一個要沒頂的國家,鄰近的國家都說:「我們會收留你」;其實對菲律賓來說也是同樣的,菲律賓經濟那麼不發達,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非常少,而他們得到的災難那麼大,他們聯合國的談判代表在那一年災害發生以後,他是絕食抗議,他要求:「通過工業國家對災難國家的賠償。」不過這也產生了一個實際的問題,也就是說工業國家不願意賠償。現在基本上像IPCC這組的,他是在控制(增溫幅度),那在這種情況下,像菲律賓還有我們台灣來說,我們其實最重要的是自求多福,我們要把調適措施做好,謝謝!

主持人:謝謝劉老師,等於最後的重點:如果大家也同意的話,就是我們要做好調適措施。那這件工程是極為巨大的,在這裡我先謝謝劉老師的分享,請大家掌聲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