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科學研究中心(TDIS)協同主持人曾聖凱,曾於2014年擔任交大 UNICODE 團隊隊長,以「蘭花屋」(Orchid House)作品參與歐洲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獲得多項大獎。帶領年輕團隊,進行跨領域的永續材料、智慧生活與建築系統研究,並且力求研究成果的實踐。
2016年以共同策展人身分提出「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獲選成為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代表,除了將台灣之美麗與機會展現於世人的眼前,更將研究成果帶上世界舞台,展現臺灣永續設計研發實力。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臺灣屋頂加蓋與鐵皮搭建只是負面名詞嗎?在台灣隨處可見的違章建築如何透過綠色改造,成為低耗能、高儲水的永續建築?TIDS團隊分析發現台北四到五層樓的公寓及街屋比率高達48%,如果能夠順利改造,不但可以提供青年居住,降低交通資源使用之外,也可能逐步打造城市綠色與藍色的天際線。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概念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怎麼樣從城市建築到氣候的調適,這個名字聽起來是非常的複雜,城市是建築,要氣候也要調適,到底怎麼做到?

我們看到非常多的研究和新聞,看到非常多的報導,可以理解我們的世界尤其是臺灣越來越熱、越來越容易淹水,也容易缺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怎麼會有這種缺水、淹水的狀況? 從水利署的一張圖比較容易開始理解到底怎麼一回事。

從1949年開始統計,最近的幾年我們發現這些水的狀況,好像可以讀出一些內容,我們發現淹水跟缺水的距離,它是越來越短,也就是說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經歷缺水又淹水,包含去年(2015年)我們看到的,怎麼突然沒有水,但現在又開始淹水,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事情發生,這都是因為氣候造成環境劇烈的變化,這個淹水的水量越來越多,缺水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也就是在時間、空間上,我們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回來看看我們的城市,這個風景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畫面,也許大家打開窗戶看到的就是這樣子。

[02:10]
我還蠻喜歡鐵皮屋的,因為我每次到樓上,沒有鐵皮屋的房子好熱,我到頂樓曬太陽,衣服放在那邊曬就是不會乾,因為一下子曬一曬馬上又下雨了,鐵皮屋提供頂樓這層一個基本的防護,讓頂樓不會漏水,也不會馬上被太陽直射,鐵皮屋雖然很醜,花花綠綠的樣貌,也讓台北或是高雄都沒有辦法像巴黎或是東京,但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我拍了一張照片發現這裡有非常多的機會是可以做的,我想問的是建築師或者建築到底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個建築能夠改變世界,好像有點誇張,建築要如何提供大家一個永續的未來,這是作為建築師或是一棟建築可以做的事情,我們可以想像建築本身具通風、採光,這也是大家可以理解的。

我們希望一棟房子,可以做到最基本的氣候調適,當你住在裡面感覺舒服就對了,住在房子裡面不會被陽光曬得不舒服或是感到刺眼、很熱,這就是基本的氣候調適,寄望一棟房子可以因應不同的季節,冬天有陽光可以曬進來,夏天陽光就不要照進來了,透過房子幾何的造型,可以得到這樣子的效果。

我們希望風可以很自然地流過房子,把熱氣帶走,我們可以做得到,透過這個研究植物生長的溫室,我們設計出這樣的系統,讓蘭花溫室裡面的水牆開始把熱帶走,同時不把濕氣留在房子裡面,就可以達到很棒的降溫效果。

[04:30]
同時我們還是要吹冷氣,不然現在這個地方應該會非常熱、非常痛苦。怎麼做到,冷氣的用電怎麼來,或是冬天想要吹暖氣,暖氣有沒有更節能的方法,我們在之前的發展,人類的發展文明,跟環境的保護從來都不是個選擇題,也就是我們要同時兼顧環境的保護,同時兼顧發展,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回到沒有冷氣的時代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我們也沒有辦法回到不開車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回復大家都走路,或是都只騎腳踏車,但是有沒有更有效的節能方法,更舒適的方法讓我們的生活繼續朝永續的發展邁進。

因此,這棟房子讓我們開始想像,有沒有機會跟舊的系統結合再一起。在台北大概將近一半的房子,都是5層樓以下沒有電梯的,老舊的公寓,它們年紀大概是30幾年的老房子,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老房子可以再撐個20年,或是撐個50年,再加上現在都市更新的社會問題,我們有可能在這時候把全部房子打掉,並改成一堆節能的房子嗎?這難度真的超級高,所耗費人力、財力、精力都非常的驚人,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可以改變剛剛看到的鐵皮屋,我們想做的就是把鐵皮屋給換掉,把鐵皮屋換上一個新的有點像鐵皮屋的房子,維持大家使用鐵皮屋的習慣,也許不是大家是我,我很喜歡在鐵皮屋裡遊戲,曬棉被。

這就是我們希望大家知道,一棟房子像針灸一樣,點上去是不是能夠給老房子一些新的功能、新的系統,例如電力,有沒有可能在屋頂上放太陽能發電,讓下面的房子一起使用電力,有沒有可能在這裡收集雨水,有沒有可能在這裡收集一些新的生活的社交空間場所。

[07:10]
在這地方,這是我們希望在房子裡面可以做到的事情,當然一個永續的城市,一個建築應該不是只有一個小房子可以做到,他還需要背後很龐大的基礎建設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我們還是有個非常大的願景,希望把一個都市,重新整合再一起,包含電力管線、水、網路通訊,通通集合在一起。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塊地,嘗試集中式的太陽能發電廠,而不要再用核能發電和火力發電。

這張圖看起來畫得很可愛,其實,大家不用太陌生,這就在台北西門町的外面,這沙洲已經足夠做個集中式的太陽能發電,這些東西聽起來很遙遠,不用到杜拜、不用到美國去,台灣有機會可以這樣做了,試想有沒有可能在都市裡設置非常多的電動車充電站,這些充電站的電源來自太陽能,有沒有可能放非常多的Ubike共享腳踏車、不騎乘機車,從這件事情我們慢慢發現我們的路是有一點點改變的,有沒有可能增加一些土地呢?

我們發現土地寸土寸金,價格昂貴,那些新的可能性,我們再找一塊新的土地綠化,我們大概可以想到都市的綠化會降低都市熱島效應,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找一塊土地好像有點困難,我們要怎麼做,剛剛提到我們有個最基本的社經的概念或是想法,進一步處理綠化的問題、水的問題、能源的問題,有沒有可能做得到。我們來想想,到底綠化在屋頂上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把鐵皮屋換成綠屋頂會有什麼樣的效果,這些綠色植物有什麼樣的好處,因此我們再談綠色的核心。

[09:31]
在房子裡會有非常多的植物,把植物放在風道可以讓它淨化空氣,吸收二氧化碳,這些是植物可以做到的,也是我們生活中必要的綠化,同時在都市裡我們的屋頂有沒有機會開放成為綠色屋頂,它可以大幅降低都市的熱島效應,稱為藍色的天空或者是保水屋頂。

剛才聽到的海綿城市這個概念,我們非常的喜歡,在都市裡面,保水到底要怎麼做,關於保水的屋頂,我們都知道台灣的雨量非常驚人,直接降下到地面變成地表的逕流,在地面就淹水了,所以這麼大量的雨水直接降下來,我們要擴大下水道嗎?這將是耗費非常昂貴的經費,有沒有可能在每個屋頂上,能讓它留住一點點雨水,也就是說讓這些雨水有機會停留在屋頂上久一點的時間,讓這些雨水重複再利用,就不用讓這些雨水馬上進入地表,不會造成太大的淹水,也就是我們透過屋頂,這個新的生活擂台、新的土地,它可以做到的事情其實非常多,當然太陽能板現在已經是顯學了,大家非常熟悉,在屋頂上的太陽能板,自己用不到還可以賣下面的人,或是賣給台電公司,事實上這東西是已經非常國際化了。台灣是太陽能板生產大國之一,這是我們的想像,有沒有可能做出像這樣子的生活平面,西門町的屋頂是一個連續的平面,有沒有機會能讓人在這裡有生活與商業的空間,同時具備氣候調適的功能,包含綠化、保水、太陽能發電,通通可以做在一起,成為一個新都市的土地,都市新的平面。

[11:50]
我們做了一系列的統計和計算,如果剛剛講50%的老舊公寓都做到這件事情的話,到底可以收到多少的雨水,又可以產生多少電能,既然蓋了房子,同樣我們讓年輕人回來住,住在屋頂上,就像很多人租在屋頂鐵皮加建處一樣。如果維持這樣的環境,只是讓這個房子變得更舒適,變得更好,那它會有什麼樣的效果,我們計算下來非常的驚人。

剛剛講的50%的房子都蓋滿,都蓋像這樣子蘭花屋,有沒有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發現這太難了,所以我們打了七折算一下,事實上可以提高台灣社會住宅的比例到了12%,一年可以收集到2萬多噸的水,一年可以產生9億8,700萬度電,這些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可以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而且是用比較輕度的作法,不是大規模的開發。

我們真的把它蓋出來了,蓋了一棟蘭花屋,這棟房子跟自然很舒適的結合一起,人可以跟植物可以住在同一個環境裡,同時這些植物具備淨化空氣的功能,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事實上這個房子確實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同時這棟房子還是一棟非常創新的房子,包含像現在看到的太陽能板,還有看到上面有些用記憶金屬製成的動態皮層,都是我們的同學、研究夥伴一起完成的,同時這棟房子還是道道地地、貨真價實的台灣貨,所有的材料都是從台灣的回收的產業,再製造的產業所生產而成的,包含回收塑料做的木地板,隔熱的材料用回收玻璃去發泡而成,我們用這樣子的材料,用這樣子新的設計方法,都是希望環境能夠朝更永續的方向前進,這是我們一群夥伴一起完成的工作。

我們希望這樣老舊的鐵皮屋頂,可以被替換變成一個新的生活平面,同時解決都市的問題,解決我們的環境、氣候、居住的問題,試著用一種方法通通把它解決掉,這是今天希望跟大家分享的,2014年,我們帶到法國比賽的作品─蘭花屋,謝謝大家。
[15:03]
主持人(鄭佾展):謝謝聖凱的分享,剛才簡報您已經有提到,最後還是想再請教一下,就您的觀察以今天的主題海綿城市,都市建築的氣候調適可能的重點是放在哪邊?台灣的建築業有可能在這一波的浪潮中,有些什麼商機或者是拔得頭籌嗎?希望再跟大家補充說明。

曾聖凱:其實我非常喜歡海綿城市四個字,我們都知道海綿很多洞,我覺得這個海綿城市需要幾個步驟,第一個它非常多洞,我覺得它需要吸收,吸收什麼,吸收水而已嗎?我覺得不只,這個海綿城市應該要再吸收包含人,有沒有辦法把開始外流的人才、年輕人,開始讓他回到城市的中心裡,而不是讓人往外擴散,海綿城市應該要吸收這些水、吸收這些智慧、知識,通通集中到這個海綿城市裡面。

為什麼要吸收,因為它需要進入第二個步驟再混和,大家使用海綿應該有經驗,假設吸收紅色的顏料,再去吸一個黃色的顏料,就開始混和,混和之後開始產生出不同的可能性,也就是最後被擠出來的這個水分,它不再是紅色、不再是綠色,可能是一個我們前所未見的新色彩,我覺得這是海綿城市一個新的重要想法,都市與氣候的環境的變遷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我總認為環境在變化的角度實在太快,如果沒有及時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我們現在會發現下一個問題開始產生了。

[17:08]
臭氧層這個議題大家好多年前曾經聽過,那是個很特別的例子,突然間我們開始改變冷媒的使用方法,現在大家不談臭氧層了,臭氧層好像開始恢復,現在改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已經談了很多年,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議》,談了很多年好像還沒有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法,甚至剛才謝董事長提到的,還有政黨開始反對這件事情,他們說這是地球正常的活動周期,但是我們有沒有什麼新的解決方案,所以我認為海綿城市治理的方面。

事實上就如同大家坐在下面所想的一樣,我們把人全部聚集在一起,我們看到對於環境關心的人聚在一起,看到、聽過沒有聽過的想法,有沒有可能我們能產生出一些新的可能性、想法,或者回家下載一個App,你就開始理解自己的家是怎麼一回事,其實你要改變環境並沒有那麼難,就只是一個基本的通風、隔熱、發電,就這麼簡單。

最後,希望跟大家分享一句,我第四年到法國比賽,跟評審們在溝通對談中,還是很好奇,其實剛剛看那個房子,不是很炫,自己不是101帥氣的大樓,那為什麼得獎? 評審們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他們說房子的設計非常有趣,因為使用過時的技術,事實上這裡的技術都非常簡單,但太陽能發電,小時候的計算機就有了,通風不是基本的東西,收集雨水也是很一般,評審們認為最可貴的東西就在於,我們都用這種非常低的技術,低的科技通通整合在一起,而不是使用非常昂貴的材料、超級高科技實驗室等級的太陽能板,很特殊的可以變形的材料建造。我們團隊是老老實實的面對環境的議題,缺電、水過量、缺水的這些問題,好環境居住的問題,評審認為這些東西才是有可能讓人們可以負擔的。

大家回家可以開始研究家中的屋頂,有沒有可能在鐵皮屋上,開始試著種一些植物、鋪上一些植生毯,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綠屋頂,有沒有可能把那些雨水都收集下來,不要讓它直接排掉,可以用最笨的方法收在盆子裡,拿來澆花,或做為沖馬桶的水,也許從這種角度開始,放太陽能板可能要花一些錢,但是我們也看到非常多的法規,大家非常努力一直再往前推動,希望能夠給大家可負擔的環境,事實上要改變氣候環境並沒有那麼難,也許跟幾十年前我們換掉冷媒一樣,就這麼簡單,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開始往前走了,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