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各界對氣象資訊應用與氣候調適議題之認識,11月26日(六),由中央氣象局委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承辦的「氣候調適與環境」論壇,在現場近兩百位民眾的參與下,於國立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崇華廳熱鬧登場。
本論壇規劃有主題演講、氣候與生產篇、調適與應用篇等單元,內容涵蓋農漁業、生態、能源、水資源、綠建築等議題,4個小時內,9位來自政府決策人員、專家與實務工作者為我們帶來精華演講。
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程家平主任在致詞時表示,過去幾年連連刷新歷史高溫紀錄,卻同時在今年一月爆發霸王級寒流,深刻感受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氣象局除提供氣象預報,便利民眾及時應對氣候驟變外,近年來也致力於發展氣象資訊應用與服務,與各領域互動,希望協助大家掌握先機,建立更強的氣候調適能力,也期望透過論壇,讓大家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更感興趣。
論壇開始,由氣象局預報中心鄭明典主任帶來主題演講。鄭主任提到在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記者會,曾提醒民眾當年二月氣溫創下歷史新高。許多人對於這樣的數據無感,認為增加1度沒什麼,但對於長期觀察氣候的他而言,卻是相當大的震撼。鄭主任認為,數據不能只是注意表象,而是應該進一步探討原因;1度的影響,代表整個時間、空間上不均勻的發展,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氣候。
面對氣候變遷,長期氣象監測非常重要,而在氣象服務能力上,台灣已經做到第二級,能與使用者互動,例行發布季氣候展望;刻正積極朝向第三級制作特定氣候產品,執行十年尺度的氣候預測等。演講最後回應今天的題目「因應極端氣候,氣象局有法寶」,鄭主任認為這個法寶就是動態管理,運用知識的累積、研究、與團隊合作,應對環境變化。鄭主任同時呼籲,氣候變遷不僅是科學家的問題,更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大家一起關心。
緊接著進入「氣候與生產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張懿助理教授,為我們解析海洋變化對漁業影響以及調適策略。而透過水溫與水中葉綠素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海洋生態如何受到影響,例如,當東北季風連續吹襲13天以上,大陸沿岸寒流南下,便會產生澎湖寒害。但即使已有氣象資料能夠進行預測,仍需要相對應的制度配合,才能讓沿岸箱網養殖漁民防範、調適。張教授認為大自然有自我修復功能,但人類要給與自然足夠的時間,暖化已對海洋生態系造成不少壓力,應審慎觀察影響。
來自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的陳淑玲副教授,則將關注重點,放在農業調適政策上。政府每年提撥50億元「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基金」,協助農民減輕災損負擔,但在日益劇烈的天氣變化下,以不敷使用,補助政策勢必要有所調整。不同以往傳統保險以實際損害作為理賠標準,保險業已發展出天氣指數型農業保險,以天氣變化是否達到標準作為賠償依據。透過商業自辦、聯營共保、代辦等模式,可能達到政府農民雙贏的局面。104年底國內已發展出台灣第一張農作物保險保單「富邦產物高接梨農作物保險」,試辦如有成效,可望擴大適用農作物類別。
「調適與應用篇」則將氣候調適與資訊應用與焦點,望向更多領域。台灣山椒魚權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呂光洋教授,則透過山椒魚研究,帶領觀眾了解氣候變遷對生態系之衝擊。
台灣山椒魚是冰河後退後的孑遺物種,目前僅棲息在本島高山稜線附近之潮濕棲息地。山椒魚是兩棲類,生活史包含有水域及陸域兩個階段,水域或陸域環境之生態因子若有任何變化對它們都有影響。因此,比其他生物更適合來監測環境變遷,包括全球暖化。然而這樣珍貴又弱勢的物種,欠缺長期族群變動紀錄,導致在觀測與保護上,都更為困難。
媒體時常報導連年創下高溫紀錄,用電也隨之攀升,甚至有停電危機。電力調度與氣候調適,也是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台灣電力公司電力調度處吳進忠副處長,以「不是電不夠用,而是我們要用多少電」開場,提醒民眾節電的重要。緊接著提及,溫度變化對民眾用電,電廠負載量的影響。例如,溫度上升降低機具作功效率,同時傳輸時的電阻也會升高,增加電能耗損。增溫1度,就會造成將近40萬千瓦,相當台中電廠百分之七十的負載消耗,非常驚人。
面對這樣的挑戰,吳副處長認為透過電網規劃設計與運轉維護、電源開發與機組更新、再生能源發展與管理、需求面管理、調度人員的養成與訓練,才可能達成時時供電,穩定無虞的目標。
氣候變遷居然可能造成老年人、都市人的死亡率上升,但您可曾注意過這樣的議題?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吳治達,運用豐富的統計數據,帶領大家思考暖化對心理健康之影響。而從台北地區老年人口自殺分布與熱島效應、都市綠蔽度等分布進行交叉分析,發現自殺人口,聚集在熱島效應強烈、綠蔽度低的地區。吳教授的研究提醒我們,健康部門的氣候調適,不只是著重身理層面,心理氣候調適也是非常重要。
延續熱島效應的話題,澄曦環境規劃、微氣候分析師張建鈞建築師,則從人的五行延伸出建築的五行,分享他的獨到觀察。張建築師認為如何把環境引入建築進行調和,是現代風水的一大學問。人也許無法改變大環境的狀態,但可以藉由光、風、水、綠、氣、能等面向交互作用,讓空間不受外在熱島效應影響,製造更為舒適的居住環境。而氣象資訊可讓建築師更掌握基地特色,透過建築模式分析、展示,讓民眾了解挑選住屋時,除了建築外觀,別忘了多留意周圍環境,才能讓居住品質提升。
你對海洋議題了解多少?你知道氣候變遷對於海洋、對於環境的影響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張詠斌副教授道出人類對於海洋議題的漠視,但海洋卻是氣候調適的關鍵。面對暖化,海洋是最佳的吸熱載體,長年接收熱能的海洋,持續增溫,造成海冰融化,不但加速陸冰融化速度;冰層覆蓋下降,減少太陽反射,更使暖化加劇。
冰層融解,將使海洋鹽度改變、淡化,讓深層洋流與淺層洋流間流動減少,影響海洋生態。張教授認為,海洋反應速度遠不及大氣環流,容易受到忽略,未來一但受到影響,對全球生態衝擊將非常大。而這些現象已可看出端倪,並非杞人憂天,只是時候未到。。
最後一位講者,邀請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曾文水庫管理中心莫評任主任,與我們分享如何在鉅變的氣候中,有效管理這座有石門水庫兩倍容量,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莫主任認為要在水庫水資源管理應用決策中個個到位、精準,除了專業技術以及經驗外,更有賴氣象局提供準確氣象預報,才能讓所有人都有乾淨無慮的水資源可用。例如,利用颱風大水進行水力排砂,每次的排砂都要有持續監測,了解下游河道情形後,才能進行,千萬不得有專業的傲慢,因為每一個決策都將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經過一個下午講者們精采的分享,大家對於氣候調適與氣象資訊應用,已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氣候變遷不只是溫度計上的刻度變化,更會深層的影響到我們所熟悉的這個社會,這個自然環境,值得我們繼續認識。
本次「氣候調適與環境」論壇是TEED臺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第21場論壇,我們希望針對環境教育各領域議題,廣邀公私部門相關人士參與、分享,透過影像與聲音之記錄,留下屬於台灣的珍貴環境教育資產。
歡迎政府機關、企業團體贊助,用行動支持我們持續推出優質的論壇活動,為員工、民眾提供精彩的環境教育機會,充實多元視野。有意者請洽:02-2321-1155 # 12 TEED 邱召集人,info.eqpf@msa.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