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科學系,曾於美國美國大氣科學大學聯盟(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CAR)工作。
1991年延攬回國擔任氣象局數值預報發展小組組長,協助第二代數值天氣預報系統順利上線作業,2009年接任氣象預報中心主任迄今。首創臉書溝通平台,以口語詮釋氣象預報,以拉近預報中心和民眾之氣象認知差距為目標。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甚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代表地球只會變熱?鄭明典主任以氣象預測的觀點,解析大家的疑問。所謂的氣候變遷,代表著整個時間、空間上不均勻的發展,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氣候。全球持續暖化,也會導致氣候走向極端化,不單只是變熱而已。對此,氣象局是否有因應之道?氣象預報中心鄭明典主任將為我們一一揭曉。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其實原來給的題目是「因應極端氣候氣象局有法寶」,主辦單位希望我談談氣象局的法寶,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好,我很喜歡,但是我也必須先講,這個題目是有一些語病。

我們在談氣候,通常不是談劇烈,不是談極端,天氣的時候才談劇烈天氣、或極端的天氣,但是我剛剛講過,我喜歡這個題目,因為這個題目大部份的人都聽得懂,都知道這個大概要講什麼。今天這個機會實在是太難得,所以我決定講一些只有我能講的事情。因為氣候變遷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很多人都能講,也有很多人懂得可能比我還多,因此今天希望能夠從我能講的故事,讓大家更能體會氣候變遷的問題。為什麼我講說只有我能講?因為我要從我的第一次記者會經驗開始談起,這是我的記者會,當然只有我能講。

我的第一次記者會,是在2009年11月初的時候接任。氣象局固定每年大概例行的記者會有七次以上,接任之後,第一個月的月底就是第一次的記者會。記者會上我們同仁會幫我準備很多很多的資料讓我來挑,看我要講什麼,因為我的背景算是比較氣候方面,所以對於個別天氣現象,當時還沒什麼感覺,所以我一挑就挑到這種跟氣候相關。喔!二月溫度破紀錄了,那時候是十一月,二月已經是很早以前,所以我就挑了一個我自己比較喜歡的主題,在記者會發揮。

台灣的氣候二月創了新高,這個是歷史新高。大家可以看這個圖,最右邊就是當時二月的記錄,跟前面比起來差太多了,就我們學氣候的人,看到是一個趨勢。你看這個圖的左邊,是不是藍色的比較多,就是以前事實上是比較冷,到右邊,尤其最右邊這邊,大部分是紅色的,那表示二月份的平均氣溫是越來越溫暖。這對我來講是有意義的,破紀錄就更有意義,所以我就直接講了。

講完以後第二天,對我來講是個意外,怎麼一大堆電話過來,因為報紙寫了,史上最熱的二月,二月高溫破紀錄,很多長官都搞不清楚狀況。破紀錄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沒有先報備,先告知,我那時候嚇一跳,這是二月,我講的時候已經十一月了,為什麼以前的東西破紀錄,這麼久了,沒有人會知道嗎?

[02:55]

後來,我跟我們的預報員,因為我原來是在衛星中心,搬到預報中心去,跟預報員聊天,問他對這種破紀錄有什麼看法?結果我聽到答案,可能大家也要想一想,他們說台灣早上的溫度跟晚上的溫度,隨隨便便都可以差到將近十度,或者十幾度,冬天的時候十度是常見的問題,破紀錄多出一度兩度,有什麼了不起?

喔,是不是有道理啊?那大家想一下,我們在聽到全球暖化的時候,是不是有聽到類似的聲音,過去百年才增溫0.65度,0.65感覺不出來,對不對?這個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是學氣候的人可不是這樣看喔!因為平均氣溫,只是一個指標,一個很方便的指標,譬如說從這張圖,你可以看到它的趨勢,看到它的變化,但是它不代表全部,因為這已經平均了。

事實上要改變平均溫度不是那麼容易,氣候看多了,看這個事情,跟天天在看天氣的人,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是我今天要講的,如果你心裡也有這種納悶,這種懷疑說,哎呀,這個全球暖化講了半天,講了譬如說正負2度C,我早上跟晚上都可以差到正負2度C,到底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其實你是理性的,是對的,但我們看到只是一個指標的表面,我們必須繼續看下去。

特別要講,縱使在預報中心裡面,氣象局也並不是每個人都理解這個平均氣溫背後的意義,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氣候變遷到底是在講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很新的議題,這個議題受到世人重視,比較普遍的讓大家意識到,這是個嚴肅的問題,需要面對的問題。

最早最早可能是推到1985年,事實上是到1990年以後,才慢慢越來越多人重視這個議題,所以今天看這個問題,我剛剛也講,為什麼喜歡那個題目,氣象局有法寶,我們的確是有法寶,但是這幾個字讓人感覺像是,有法寶是不是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我很怕給大家這個印象,所以要講一下,第一次記者會的經驗,第一次記者會真的讓我嚇一跳,因為很多長官甚至不知道,這個當年的二月份溫度破紀錄,破這麼多,這麼熱。

其實那一年,的確是比上一次記錄高幾度,一度兩度而已,但是如果大家稍微能回憶一下,那一年的二月,個人的經驗,那一年的春節是在一月底,我家拜拜的東西,大概都到元宵節過後才收起來,那一年我媽媽拜拜的東西,全部都嚴重發霉,發霉到都不能吃,她就講:春節過年拜拜這麼多年,不曾發霉這麼嚴重。我媽媽還特別為我們兄弟滷了一大鍋滷肉加滷蛋,希望拜完大家回去分。在鄉下東西不會放冰箱,就是你睡覺前把它熱一下,放第二天是不會壞的,結果那一年整個都臭掉了,印象深刻。

所以這個記錄差一點點,那一年事實上高溫沒有特別高,但是低溫降不下去,因為沒有北風,那一年的二月有南風,有反潮,非常異常,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記錄。

[07:35]

接下來再來看第二次記者會,時間沒差多久,還是同一年,大概隔幾個星期,那時是要討論那一年冬季的展望,要預測那個冬季是暖冬還是冷冬?會多雨還是少雨?同事一樣給我很多很多資料,我第一眼就看到這一張圖,這個趨勢。你可以看那邊寫了23年,第一眼就看到,哇,這不得了,連續23年沒有平均氣溫低於氣候平均,我們把氣候分成偏冷、正常、偏暖,沒有偏冷的如果這種預報角度來看,那可以翹二郎腿做天氣預報了,這個冬季過去23年都沒有偏冷,那你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正常就是偏熱。那麼多年,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全球暖化,我們台灣也感受到暖化。哇,這個太明顯,太明顯了!這種情況下,我們照長期預報太簡單了,反正兩個,三選二,不是正常就是偏高,其實那一年全世界幾乎都是一樣,歐洲也報暖冬,中國大陸也報暖冬,日本也報暖冬,大家都是在11月底,12月初的時候做預測,結果呢?很不幸,等到全世界的氣象預報機構發佈冬季為暖冬,突然來了個大寒流,什麼寒流?就是負北極震蕩。

大家都聽過這個名詞,負北極震盪雖然不是完全知道它的意思,但稍微關心天氣的人應該聽過這個名詞,因為這個名詞已經吵了好幾年,事實上,這個名詞就是那一年吵熱的,因為那一年出現分析史以來最極端的負北極震盪,全世界的氣象作業單位裡,我是第一個講出這個現象的人。因為我是氣候背景,所以預報天氣也特別重視氣候,那一年就是看到這個。真的很巧,就像中國大陸,11月底宣布暖冬,12月第一個禮拜北京就下了場幾十年來最大的雪,讓他們氣象局很沒面子;然後那個冷空氣又掃到日本,日本北海道也降下大雪。

這就讓人開始在想全球暖化。不是全球暖化嗎?怎麼不是一直暖下去?已經23年都沒有偏冷了,為什麼突然間出現?這個時候我大家開始注意到,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沒有這麼簡單,它不是直線的,不是一直往上爬的,上面還有我們自然變動高高低低的,所以全球暖化,早期我們所聽到,暖化結果可能就是一直熱下去,冰河溶解,海平面上升。看了一下現在暖化的現況,極地的暖化比熱帶的暖化明顯多;陸地的暖化比海洋的暖化明顯。慢慢的大家才注意到,應該擔心的是暖化事實上是非常不均勻,不但是在空間上不均勻,時間上也不均勻。

[12:00]

空間上不均勻代表整個大氣的天氣系統結構,可能不是每個點都增加,譬如說暖化0.5度,每一點都加0.5度,不是這樣;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環流整個都改變,環流整個改變,代表未來面對不是增溫1度C、2度C,而可能是非常不一樣的氣候狀況,這就不是這麼容易處理,這種變化在今年年初或從去年年底,連臺灣都感受到了。

剛剛那個例子,2009年,歐洲非常明顯的一天之內,氣溫降了30幾度;北京一個禮拜內從熱死的天氣,變成一個冰天雪地的天氣;去年臺灣,我想大家還印象深刻。去年冬至,媒體上都形容,很不像冬至,像夏至的冬至,熱得要死,12月底還熱得要命,但是到一月底來了一個超強寒流,霸王級的什麼形容都好。把這個時間畫起來看到,從很高的地方,溫度很高的地方直接到溫度很低的地方,我們去分析,如果把它拉長來看,那次台北市量到負四度C,大家都覺得,這一定破紀錄,但是我們實際看看有沒有?其實沒有,因為這個低溫是在暖化背景下,臺灣整個都在暖化,所以雖然有很強的低溫過來,你可以看紅色線就是負四度C。在過去,左邊過去的記錄裡,低於負四度C的記錄太多太多,但前一年的那個冬至像夏天,破了高溫紀錄,我們整個氣候,整個氣溫很明顯的都在上升,但是上升當中還有高高低低,變化相當大。

剛剛主持人有提到,不只是人,我們整個環境、整個生物界,都會對氣候調適,如果氣候穩定,大家都喜歡,生物也可以,不管植物動物也都可以長得很好;但一但氣候不穩定,變化大,那很多生物,很多動植物受不了,對我們來講就是農業上的損失,各種各方面的損失,這是非常嚴重。

其實我們不願意看到氣候這麼大的變化,但是,從全球角度看起來,年初的這種霸王級寒流,只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藍色,這張圖那個藍色那麼一點點,整個地球事實上是很明顯的在暖化,我們今年的溫度很可能是創下有現代分析以來,最熱的一年。前年破紀錄,去年破了前年記錄,今年大概百分之九十九又會破去年的記錄,熱得實在是太快了,這真的是非常需要注意。

我們剛剛講過,這些極端的變化,跟負北極震盪有關,原來以為只是單純的自然變化,跟我們全球暖化一點關係都沒有,但現在的研究發現,它可能是跟暖化有關。北極的海冰越融越少,本來是冰的地方,溫度可以降到零下很多度沒有限制,現在海冰融了變成水,水的溫度就永遠在零度附近,在北極圈裡面零度是很熱很熱的,所以就形成很大熱量從海面輸送到大氣去,然後大氣被加熱以後,就有對流,就有我們講的擾動。

在北極,原本冷空氣要乖乖慢慢累積,隔一陣子才像風面,冬季風面這樣影響我們中緯度。但現在北極圈,北極海冰融得太多,北極裡冷空氣待不住。今年更是一個特例,今年從九月底開始,北極冷空氣就被推出來,冷空氣被推出來就表示暖空氣進入北極圈裡面,所以今年上個禮拜,或上上禮拜,北極整個北極圈的平均溫度也是創了史上新高,高多少你知道嗎?高出氣候平均二十度,攝氏20度,等於北極不再是最冷的地方,北極熱起來環流就把冷空氣推到外面,推到哪裡去?推到歐洲、推到西伯利亞,然後那個冷空氣就在前天,大前天通過了大陸東北到了日本,東京就下雪了,11月24號,這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喔!東京六十幾年來第一次在11月就下雪。

本來認為自然變化有高有低,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理論,還有科學的實驗,電腦的實驗證實,這個現象可能和全球暖化有關,也就是跟氣候變遷有關,代表以後這種現象可能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其實就地球來講,才不在乎,那是對我們,想一想我們過去這一年,氣候不穩定的時候,農民苦哈哈,這對我們來講都是個衝擊,也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看到這樣日常的天氣預報,看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表示我們每天的生活,每天的天氣預報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

因此,在座大家每天的生活其實已經受到暖化的影響,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變遷真的不是那些偉大科學家談的事情,你我都感受的到,從天氣預報的觀點,也可以感受到氣候變遷,這已經不再是學者的空談,這是現實的問題。

全世界越來越多人瞭解到這點,所以很多人一直在想該怎麼辦?看看全球氣候變遷,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為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我們看一下現在的記錄有沒有停下來?沒有!我們聽到好多國際組織說要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要做什麼,做什麼,大家在高空打來打去,一邊講說你不先減量,我怎麼能減量?因為過去都是你排放的,又講說,只有我自己減量沒有用啊!你不減量,我減量沒有用啊!所以你先減量,大家都不願意減,我們看到就是這樣,看起來好像有成果,但是我們看最後結果。

大家可以看這條曲線,最近幾年升的比過去還快,所以暖化擋不住了!這就是全球平均溫度突破幾百年的記錄,後面這一段增溫增的很快,尤其最後面這幾幾年,剛剛講過,前年破了分析以來,一百三十五年的記錄,去年破了前年的記錄,今年又要更跳上去,要破去年的記錄,連續三年破紀錄。若說隨機發生的機率,幾乎不可能,這背後就是有原因,增溫擋不住,接下來我們就要談適應,所以今天我們才會邀請各行各業來談,我們怎麼去調整、怎麼去適應。

[21:16]

但是要調適、適應之前,總要知道氣候怎麼變,那就是我們氣象,學氣象的人的責任,但是,這個工作真的不是這麼容易,很多人、很多國家事實上不知道怎麼做,聯合國也知道這個現象,所以特別呼籲大家,任何國家都必須要重視政府提供氣候服務的能力,你如果有能力,希望你能夠幫助沒有能力的國家,因為他們知道,並不是每個國家有這個能力。

聯合國還非常貼心的幫政府的氣象單位訂了一個標準,就是你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看你的能力盡量做下去,希望你能夠有第一級,就是最基本的能力,到了第二級稍微進階一點點,第三級就算完整了,然後第四級就是你很有錢,可以繼續做下去。

我國氣象局呢?現在氣象局第一級其實做得相當的好,這個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法寶之一,但是我們的法寶就我感覺,好像比這個還重要,等一下我暫時不講,看大家能不能聽出來。

然後第二級我們事實上也差不多都有了,我們現在正在努力的,事實上就是在第二級裡面跨領域,不同領域的溝通;我們辦了很多研討會,邀請了很多不同、非氣象領域、會受到氣候影響各行各業的代表,坐下來一起談,該怎麼進階?該怎麼做下去?但是我們必須講,第三、第四非常非常花錢,我們有一點點能力,但是現在還沒有完全做到,所以客觀的講,我們現在的目標是第二級,但是在世界上能夠達到第二級的,已經不多,我們也有能力去幫助很多國家,做到至少第一級,這是世界氣象局組織幫政府氣象單位訂下來的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做下去,國內也是滿積極的,開了很多會,部會之間相互協調,到底有哪些會受到氣候影響?需要提供什麼樣氣候的服務?我們把它整理這樣一個表,總共分成八大領域。那我剛剛講過,今天希望講一些只有我能講的,這種東西網路上找得到,所以不強調,八大領域事實上還滿複雜的,現在只能抓住其中幾個領域,希望能夠好好的溝通,利用我們的專長,利用累積的一些氣候的資料,還有知識,做一些預防性的準備,預期未來的氣候。

但事實上,不是這麼容易,隔行如隔山,有時候不同領域的人想像中的氣候資料,提出來的資料,我們還嚇一跳說,有這種看法。但是也有一些很容易做到的。我現在提幾個容易做到、已經做到的,譬如說我們跟台電是好朋友,他們也擔心基礎用電就是晚上開冷氣的時間,這個可能跟夜間的溫度有關,所以就幫他們看一下,夜間溫度超過某一個門檻的情況。

一樣從左邊到右邊就是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等於我們晚間需要開冷氣的日子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尤其都會區的基礎用電需求量,家庭用電這一部分會隨著時間一直增加,如果暖化持續下去,從資料裡很明顯的這個夜間低溫增加的比白天高溫還要明顯,大家可能在新聞上通常聽到破紀錄的高溫,大概都是日高溫,我們過去也都只是關心日高溫,因為你談高溫一定是白天的溫度比夜間的溫度要高啊!但其實夜間低溫的高溫,低溫的高溫是很重要。

這個就是不同領域聊天之後才發現,喔!原來還有很多資訊我們過去不曾注意,其實它還是有價值在,這就是跨領域一個最簡單的應用例子。其他還有很多複雜的,需要很多的加工,才能夠從很大量的資料裡面去找出資訊。

另外一個,我個人覺得是更重要的,這個是一位我的學弟,已經過世了,所做的分析,通常是在看台灣的降雨趨勢,因為台灣是用水缺乏,如果從世界氣象組織的評估或聯合國的評估,台灣是倒數第十八名缺水的國家,所以水資源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我學弟就分析了這個,通常我們會看最右邊這個圖,過去,在看最右邊,這個是前年的,整個台灣不分季節,看你的降雨是增加還是減少。紅色部分是增加,藍色部分是減少,所以中南部缺水的地方,降雨越來越多這是好事,好事喔!但是我這個聰明的學弟,把它分開來,一個最左邊是乾季,最左邊的是乾季,這應該是反過來,紅色是越來越少,藍色才是越來越多,中間那個就是濕季,結果發現是,乾季降雨越來越少,濕季降雨越來越多,中南部在雨季的時候,事實上是怕水太多,結果趨勢是水反而更多,就是譬如說梅雨季常常淹水,颱風來的時候常常淹水,那叫做雨季,那從年底到隔年梅雨來之前,中南不是枯水期,是旱季,那個時候水是不夠用的,結果我們氣候是在枯水期的降雨越來越少,但是豐水期,或者說雨季的時候,雨越下越大,這當然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利的現象。

這個也是一樣,跟農業的需求,連上關係之後,氣象的人想出一個新的方式去看資料,所以這種跨領域的溝通非常非常的重要。氣象人想的,有時候跟應用面,事實上是有差距的,以氣象觀點做統計,這個是跨領域協調的優點,這一點我真的必須強調,台灣水資源平均下來每個人可用水量真的偏少,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降雨越來越不均勻,但是這一個越來越不均勻,對於我們來講是不利的方向,所以未來水資源的規劃應用,會越來越難,這一部分水資源管理單位也知道。現在水庫的水都不敢隨便亂放,因為他也看到這個資料,這就是局內去跟很多單位去談,一起訂下來的。我們氣象局努力的方向好幾項,這個其實是科技中心程家平主任做出來,在這邊我也沒辦法念,這就是給大家知道氣象局是很努力在做,準備很多的努力。

這邊簡單的一個結語是,這種氣候(變遷)還是要強調,這是一個新興的觀念,並不是每個人都理解,所以你如果覺得自己理解還不夠,其實是很正常的,但是希望大家持續去關心,有關心就會有動量,如果覺得我們做得不對,我們可以理性的來討論,走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好,那這個氣候服務的任務,我們會繼續持續,我們有特定的方向。最後我必須講,氣象局在氣候變遷這一塊任務其實是很明確的,也很努力,但是就像剛剛講的,這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下去,需要大家的共同關心與支持,謝謝大家。

[32:10]

主持人(高思齊):謝謝鄭主任帶來非常精彩生動的演說,相信大家一定都還意猶未盡,因為剛才鄭主任在演講裡面提到,今天題目是有法寶,但是剛剛是說,請大家猜猜看最後法寶到底是什麼?請鄭主任幫我們解答一下。

鄭明典:是,就我的觀點來看,氣候變遷事實上是可以嚴謹定義的科學問題,一個科學問題的本質就是:你的認知會決定到你的態度;科學會不斷地進步,所以你的認知會變,你的認知會變、你的決策、你的策略、你的應變、你的因應的方法事實上是會變的,這是一個動態,因為科學本質就是會隨著知識的累積、隨著我們的研究,一直越了解越透徹,會變的,會動的,一個動態的,所以氣候變遷的議題,需要的是動態管理。
動態管理就不能用現在的知識,譬如說你現在到底要設多少個車站?你有多少個模式?那只是工具而已,我們要因應氣候變遷,必須要有動的能力,動的能力靠什麼?靠我們的知識,所以是靠我們的技術人員,我們氣象局最大的法寶,其實就是我們有很優秀的氣候研究團隊,以後我們的認知越來越進階,越來越透徹,就能夠提供越來越貼切、適切的服務,這才是我們的法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