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開心,因為十年前我有參與過這個案子的一部分(成大魔法學校興建),尤其是在有關綠建築認證的這部分,十年後再一次來到現場,感覺真的意義蠻深大也蠻不一樣的。
今天要來跟大家來報告的一個題目是「住宅大改造,綠建築風水師來了」。我不敢說自稱是風水師,但我們的確是從很多的環境跟建築的關係去剖析一些原理。今天想要跟大家報告三個議題,第一個就是跟大家談談環境跟建築怎麼樣才能夠和諧共好,環境跟建築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相生關係呢?這是要跟大家談的第一個議題;第二個想要從這個未來的環境風水,來談談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建築怎麼樣在大環境下,我們的建築應該如何做調適;最後回到我們身為一個建築設計者,怎麼樣因應這樣的環境,來處理這樣的環境來去因應,要什麼樣的態度。
大家首先看到這一張,其實我本身身體並不是很好,所以從小對怎麼樣讓自己身體更好特別的敏感。相信在座各位朋友,每個人在環境不同的地方生活過一段時間,難免都會有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02:00]
剛才在下面聽到了,山椒魚最能夠感覺到環境的變化,我自己非常有同感。求學時代從台北到淡水去,淡水這濕度比較高,但是空氣比較好相對比較冷,風也比較大一些,解決了本身的問題但對氣管卻不太好,所以環境對一個人的身體,它有所謂的相生,有相剋的概念。
要怎麼樣做才能調適?同樣的,環境對於建築物也有類似這樣的一個狀態,世界上一切的生物的起源來自於光,如果沒有光,這個環境會是什麼樣呢?大地馬上呈現一個極冷,極冷的一個狀態,所有的生命一切都會消失。那有了光以後,慢慢的大地跟環境開始產生了呼吸、互動,所以很多的生物開始蓬勃的生長。大地跟陽光、跟著空氣中的水分慢慢慢慢的凝結,地上地下這樣凝結成為水,我們講地上叫做雨水,地下叫做地下水,這項地上地下水共同讓我們這個環境整個開始變的很豐富,就看到很多的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森林、不同的原野的環境。
當這樣的一個原野原生的環境出現時,人類出現了,他開始想要使用這塊土地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到怎麼樣在這個環境裡面住的更舒服。他需要一個調節的概念。因此這個建築物除了在設計上必須要有安全的考量之外,最重要的是房子怎麼樣跟我的環境有一個很好的互動。再者呢,住在裡面的人怎麼樣更有機會喜歡走出去,而且是舒服的。
那如果說不舒服的時候怎麼辦呢?就要考量環境跟建築的關係。所以說整個以現在這個科學的風水角度來看,可以從自然的元素光、氣、水、綠還有風,以及能源是平衡的狀態來看,如果這個環境達到很和諧的話,我們都非常樂意出去散步走一走,帶著小朋友陪著爸爸媽媽在這附近休憩,所以環境跟建築關係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可以被共生、相生、共好的一個環境。
大家看到像這張圖可以看一下,我們都很喜歡住的地方要有一片森林,有一片森林是最好,就算沒有森林至少有幾棵樹,所以我們住的地方大大小小都有所謂的行道樹。但是呢,我們希望樹能夠對我們的住宅,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樹帶來的很多芬多精,好的這個清爽空氣到不了我的建築物,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有設施馬路、交通阻礙了自然跟我們建築的互動,因此呢我們在設計上在談的事情,建築怎麼樣跟環境主動伸出那一把手,產生很好的相生共好?
[05:32]
簡單,就在建築物前後再種幾棵樹就好了,那這樣,這個綠蔭自然而然就有群聚的效應延伸到我的住宅周邊,再由這個周邊來到我的建築室內,我們認為這個建築,所謂的現代風水要談的就是我們的環境,以及我們住居的一個關係,舒適。
大家看到這張照片,我們都非常希望也非常喜歡,尤其工作之餘,都希望怎麼樣,來到這樣一個場所,放鬆心情吸收一下新鮮的空氣、負離子、芬多精。但是呢一個問題,我們想要問,這些地方是不是一定要在山林野外高山或者是出國才看得到呢?所以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情,我們台灣每一處,要思考我們的環境跟我們的建築怎麼樣來達到所謂的相生共好。
接下來要帶大家來探討一個議題,我認為這個議題叫做從三十六度到二十八度。大家看這張圖片,一棟建築物當人在開發這塊土地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砍樹。最早的時候,把樹都砍光了以後空出一塊空地,我們才去思考說要蓋什麼樣的建築物,才去思考建築物要長的怎樣、幾層樓高、視野好不好。當我們享受了建築物室內的一切環境的時候,我們發現越來越熱了,我們甚至忘記了原來秋天的時候、春天的時候,我們要打開窗戶聽聽看有沒有鳥叫聲,風會不會吹進來。
我們慢慢忘記,甚至不敢奢望這樣的動作,因為打開窗戶之後跑進來的是什麼?三十五度三十六度的熱風。受不了趕快關起來,或者是打開窗戶之後呢,那個風強到完全沒有辦法讓這個室內好好的生活。我們現在提的就是從三十六度到二十八度,可以看這個圖面上有一層藍藍色的這個,類似我們的保溫帶一樣,這個保溫帶可以保護我們面對極端氣候,我們室內使用上一個保護層,這個保護層決定了我們居住生活微氣候的一個生活範圍。
[07:55]
我們怎麼定義微氣候呢?地面上兩公尺、建築物外面兩公尺,整個延續的一個空氣層叫做微氣候。微氣候所產生的風、水、濕度、陽光會跟我們的室內生活息息的相關,所以微氣候後對一個建築物來講,其實是建築設計上要非常重視非常注意的一點。所以從三十六度外氣的溫度,極端氣候三十六度三十七度已經不再是新聞的時候,要思考說怎麼樣回歸到以前樹下那二十八度的清涼的涼風,關鍵就在於我們建築怎麼樣跟環境相生。
在這張圖裡面可以很好的就是樹,樹下的空間可以帶來很多的舒爽空間,而且樹它在陽光下的遮蔽可以讓很多的生活、生命甚至大自然得以喘息,回到自然的調合恢復。在我們建築的這個環境,在設計的過程裡面,我們也會先了解這個環境的過程,譬如說如上面所提到的案例,我們要規劃一個白色這樣一棟的建築物,就思考說這個房子跟前後左右,跟建築物的關係是什麼樣。
大家可以看到這一張照片,我們進行的是這個環境風的一個分析,了解一下建築物在這個地方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角色,那思考過後之後呢,再開始找建築物有沒有光,照得到還照不到光,會不會旁邊的大樓把我這個很好的位置擋住了,我們開始思考一件事叫做日照權,我的建築物被建築物擋住可以但是不能擋太多,一天下來至少要兩三個小時或五六個小時不一定。
我們開始思考建築物跟光的關係,打開窗戶之後,光會驅動這個社會上我們整個環境一切的能源,打開窗戶之後,室內室外它開始產生一個微微的對流,從這張分析的照片來看,左邊這一個部分就是我們在分析建築物從外面,經過窗戶來到室內每一個空氣風流動的狀態,有了風,我們就知道這個房子一定好,因為可以調節,調節室內的什麼?濁氣,還有什麼?溫度,甚至現在很多有毒的建材,毒氣,所以說風可以讓我們的室內更健康。
[10:43]
右邊這張圖我們就來分析濃度的狀況,當我這個房間,很抱歉用了不是這麼健康的材料時候怎麼辦?怎麼樣來保護我們的健康?很簡單,只要知道這個室內是不是通風良好,打開一點點縫那麼室內的熱氣、濁氣甚至毒氣,都會慢慢慢慢的被排掉。
我們在思考整個基地比較大的時候,會思考說這個地方可能一開始都是一兩層樓的舊社區,當我要進行大規模開發的時候,就會思考說這個大樓一但開發出來之後對於環境的影響又是如何?因此會開始去思考濕度的問題,大環境如果非常的有風,那它濕度就不容易累積。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改變環境的溼度,但是可以讓這個濕度不要累積在社區裡頭,因此這個風調和的作用就相繼而生。
所以一棟好的、一個好的住宅,它一定要有充分的陽光,一定要有很好的風,我們叫做環境的風場,能夠穩定的把這周邊產生的地氣、熱氣、濁氣等等慢慢把它帶走;當然最後還要考量到居住舒適,是不是很舒服、很涼爽。據我們的分析指出,當風速增加0.2到0.5(公尺/秒)的時候,我們人體會覺得涼快1.5到1.9度C,也就是說風稍微加強一點點的時候,人體的感覺溫度會覺得比較涼爽一點,大概是接近兩度C。
[12:36]
在座各位,我們現在在這個綠建築的環境裡面,它整個的設計就是談所謂的自然浮力通風的設計,希望透過外面的風經過,這個浮力原理讓我們每個人感覺到有一點點微風來降低空調溫度設定。
有了風,它的目的就是要來調和,這在環境來講,根據這張圖的分析我們開始要用不一樣的思考來想,房子蓋越多,越來越多建築物越來越近的時候,每一棟房子就好像是一個吸熱的大容量,它開始在吸熱,等到下午我們下班的時候,六七點我們認為太陽下山了,熱應該要散掉了才是,結果沒有。到了十點十一點還在放熱,這就是現在我們常在談的都市熱島效應,房子本身怎麼樣透過時間慢慢把熱帶走,這得要靠風。
我們透過建築設計怎麼來檢視這件事情,建築的量體造型甚至它棟跟棟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降低這個溫度,所以在規劃上來講就必須要去思考這個事情。
未來我們可能要買一個好的社區買一個好的房子,除了說看這個建築物長的很棒這個建設公司很有名,營造廠非常大間不會跑掉之餘,要思考一下房子跟房子之間是不是這個距離夠寬。一般來說六米到十米的寬度是適當的,換句話說現在很多房子是不合格,所以在購買房子的時候,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思考思考,住在裡面才會涼爽。
大家看看右邊這張圖,我們用一招,用一把刀子,這個刀子是幹什麼,檢測溫度的刀子,把建築物來剖一面來看一看。如果我們今天住在這個頂樓層,你看看紅色的部分是三十五度,也就是說在夏天的時候,你打開窗戶三十五度的風就直接吹進來,這不是我們要的,因此我們現在在推廣所謂的綠色立面,建築綠色立面的設計概念,讓建築物表面多一些些綠化植物來吸收這個熱的輻射,讓整個溫度、進來的風比較涼爽一點點。
[14:55]
最後我希望用一段一分半的這個影片來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們在未來建築風水在思考上,怎麼樣來從規劃、設計的一個過程。大家可以看這個過程裡面,這樣的一個過程,一棟建築物在都市一個區塊慢慢長大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非常期盼、希望甚至興奮的,可是當它蓋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它在這個環境上,這個風到底是如何?藍色的部分就是代表這個風,風的速度,越紅色越接近黃色代表風速比較快,從這個頂樓之外我們慢慢來看一下這部分,這是不同露台的風場狀態,用來檢視說這棟房子在環境上給這個建築物什麼樣的一個啟示。
像這樣一個案子來講,我們最希望的是中庭有陽光而且風非常的清爽,可是往往會碰到中庭非常潮濕,陽光進不來、風速也非常的低,透過這樣科學化的一個方式來檢視的時候,也許對環境會更加的了解。這個影片可能可以繼續放沒有關係,今天很開心跟大家報告到這邊,謝謝大家。
[16:26]
主持人(高思齊):非常謝謝張建築師很感性的演講,讓我們覺得如沐春風,都涼快了起來。您撥放這個影片有使用到一些模組,它可能需要設定一些參數,您在設定這些參數的時候是不是會運用一些氣象局的資訊,請您舉例來跟大家分享。
謝謝主持人,做這樣的分析很需要氣象局提供的很多資訊,包含這個平均十年的來平均風速,風的速度、風的溫度還有環境的濕度、下雨量,做這樣的分析時才能夠知道這個地區大環境條件是什麼樣;但是實際分析的時候,還必須要到現場實際量測校對,也就是說這個房子在這個地方,氣象局資料給我們的風速是假設是東風,它的風速假設是0.1公尺每秒或是0.2公尺每秒這種風不是很強的情形之下,可是現場因為大樓之間、馬路之間會改變它的風速,可能風向會變成東風會變成南風,那風速因為建築物跟建築物棟距的關係會把風擠壓加速,所以風速可能會高一些。
所以在分析的時候,環境的氣象資料是很重要的,現場的調校還有這個建築物的量體、開發的範圍都會列入分析的參考,我們的精準度必須要達到至少要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的方向,才能夠提供給設計師甚至未來使用者做一個很真實的一個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