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森林小組召集人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從莫拉克風災後協助崩塌地造林,到為了減緩氣候變遷遠赴肯亞種樹,樹木可以說是環品會的DNA。

2012年起與日月光文教基金會合作三年的環願計劃裡面,樹苗站穩了腳步,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如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的去養護它,照顧它,也許投入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些樹苗會更為茁壯,讓我們真正有機會能夠看到樹木成林。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大家好,我是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森林小組召集人鄭佾展,過去幾年常常在山上與樹為伍,有這樣子的機會參與植樹造林這麼美好的事情,其實那是因為基金會全心全意的投入在這項工作,大家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是樹?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大家只要稍微去郊外走走,會看到被綠意圍繞的時候,是非常的舒服。台灣的國土有六成以上的面積都是森林,在這些森林裡面當然有非常多的一些樹木資是值得我們去珍惜,去注意的。但是,如果仔細一點去看的話,大家會發現其實在山上,在這些森林裡面,因為颱風,地震的關係,每年都還是會有增加的崩塌地出現。像是莫拉克颱風之後,就新增了二萬四千多萬公頃的土地,那是非常的驚人!
但在山下的都市地區一樣的,因為人口都市化的關係,雖然有這麼多的樹,但是每個人分配到的綠色資源其實並不是這麼多。這些都是我們覺得還可以更進一步去討論,覺得有意義跟價值去思考的一個地方。森林還有很多,樹木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價值。大家可能平常比較常注意到的是木材本身,比如說有一棵紅檜,它可能值十萬,幾百萬,但是其實樹木真正的價值是它提供給我們的服務。像是調溫節能,淨化空氣,水土涵氧,房產增值等等
我們今天所在的地方台博館,它的前身在百年之前它是日據時化的製腦工廠。大家待會兒中午的時候可以去外面散散步會發現有許多高大的樟樹。2:06
基金會在2011年的時候,發展了一個樹計算器,如果我們有計算器稍微測一下的話會發現一棵高十五公尺大概二十幾年的樟樹,它木材原料本身的價值大概一仟多塊,但是它的間接的環境的價值,生態的價值可能包含二十五萬,當然這當中如果樹木能夠繼續生長,有更多的一些文化意義,或者是像是林木副產品的一些生產的話,它的價值會更高。
[02:46]
這些都是我們覺得說一個良好的環境裡面樹木能夠提供給我們的東西,再來,本身我們基金會也有一些情感上面的一些因素。在1984年基金會剛成立的時候,那時候台北的翡翠水庫的森林的一個預定地,有一個開發的事情發生,有一群有志之士聚集起來,共同討論說要怎麼樣讓水庫預定地的森林能夠保存?那也間接的促成了本會的一個誕生。
所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樹木就是我們基金會血液裡面的一部分,可以說是我們的DNA,這也刺激著我們從2007年開始更進一步的去思考在樹木森林這個議題上,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努力。在這十年之間我們帶來了許多的一個嘗試跟創新,比如說我們基金會是第一個將植樹議題結合氣候變遷,第一個將植樹造林的成果帶去聯合國氣候大會展現,第一個嘗試結合人道,生技跟環境關懷千萬肯亞進行植樹國際合作,第一個國際森林的環境志工服務團,也是第一個民間團體真正直接參與國有林地造林,這些努力,讓我們在這幾年裡面,在國內的部分綠化250公頃左右的土地,在國外也有200公頃,可以說是在森林議題上投入最多的一個單位。
30年的巧遇跟結合,在日月光K7廠事件發生之後,當我們聽到有這樣子的一個大企業,願意投入環境,我們雖然不是很清楚它過程當中的一個法律爭議,我們對月光的一個認識,那時候也還沒有這麼深。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巧合,原來我們都是1984年成立的,在這30年之間,我們各自在不同的領域上面去努力,去耕耘,也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一個成果。雖然我們基金會的人不多,但是在公益,社會付出上面,其實我們是不會輸給任何大企業。
[05:01]
在環願山林計劃,或者是我們在思考怎麼樣邀請日月光的朋友一起來關心環境的過程當中,我們覺得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是值得去思考的。第一個是有效性。第二個是在地性。第三個是永續性。
有效性的部分,樹木剛好因為它的生態跟環境的價值,它只要存在,它就能夠持續的一個發揮。所以它達到了我們對有效性的一個期侍。在地性的部分,我們可以選擇在南部地區去做這樣子的一個活動,實際上去植樹造林,去跟在地社區產生連結。在永續性的部分,樹木經過一段時間的輔育,它會持續的存在,持續的更新,剛才提到很多的生態環境的價值,也能夠持續的發揮。
這三個層面,剛好我們真正在關心,覺得非常重要的樹木都能夠達到。這也是因此我們去提出來一個環願山林的計劃,希望能夠透過這個計劃,讓大家能夠認識。為什麼是環願山林呢?我們想像能夠透過植樹造林這樣的一個事情,它形成一股動力,它形成一個心願,一個對環境的承諾,能夠邀請更多朋友一起來參與,環願,還願,它同時是許下一個心願之外,也是希望能夠把這樣子的一個禮物帶給大地。經過了很多的努力,在三年之間,我們在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我們去用新植,輔育,養護的一個方式來去做一個造林的一個工作,那在這三年期間裡面,我們總共復育了接近九萬棵樹,還撒下了一百多萬棵種子,成功的在南部地區大概八十幾公頃的山林裡面增添些許的綠意。
同時為了要讓更多人能夠參與。更多人能夠認識到這個計劃,我們也在高雄都會公園裡面,認養接近二公頃左右的一個林地,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希望邀請更多人在這二年的時間,除了種下這棵樹之外,還能夠持續參與養護,讓這個環願計劃的一個想法能夠更深刻的帶給大家。
[07:31]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除了日月光集團的員工之外,我們還邀請了非常多學校或者是地方的里民跟我們一起來照顧這些樹苗,跟著它一起長大,看著我們投下的心血能夠逐漸的發芽。我們在做這樣的一個嘗試的時候,真正的是想要告訴大家,植樹造林不只是種樹本身,其實種樹之後,後面的一個工作,後面的一個照顧反而才是更重要的。在三年的環願計劃裡面,樹苗站穩了腳步,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如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的去養護它,照顧它,也許投入十年,二十年之後,它會更為茁壯,我們真正有機會能夠看到樹木成林,一個樹木要成林,也許需要十年的時間,十年的承諾聽起來有點長又不太長,但是對一個企業來說,要投入一個十年的環境承諾也許是辛苦的,所以我們也想跟大家溝通,種樹之後,其實不只是種樹當下活動本身,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樣在後面的時間能夠許下更長的一個環境承諾,能夠用更多的心力來照顧它。
這是基金會參與的第一個實際上去造林的案例,是在高雄小林,那時候是跟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一起合作共同來推動,我們在這塊土地上面,在這塊曾經是小林事故的土地上面,我們把崩塌地變成綠地,我們透過七年的時間,持續的去養護,持續的去照顧,我們看到了,樹木長大了,我們在參與的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參與的人也跟著成長了,他也許是透過在這個土地耕耘的這個期間,他對地方的認識更深了,他對環境的認識增加了,所以我們覺得種樹之後,最重要是參與,是持續的參與,十年樹木,環境,我們真正想要跟大家溝通旳是,環境它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承諾,也許是十年,二十年量力而為,但是如果大家能夠投入更長的一個環境的承諾的話,其實對整個環境,對整個生態,它達到的一個效益會更長的,我們希望大家也能夠了解我們這樣的一個理念,去思考說有沒有可能在更長的往後的一個期間,對環境在任何面向裡面都能夠投入更多的一個心血,我的報告到這邊,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