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剛剛聽了,兩位劉先生的演講,大家都很清楚了,我是剛好第三個,所以我是屬於三流的那個,所以考古學家,要懂的東西真的還蠻多的,環境也要懂,器物當然沒有問題,動物、植物,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東西,都是需要懂的,那我今天要談的,大概就是從遺址發掘出來的那些遺物,還有記錄在考古發掘的現場,或者他的附近的那些,跟地層、跟地質有相關的東西,來跟各位作一個很簡單的介紹,我的題目是跟主辦單位給我的題目一樣,我就把它複製上來,
大概很清楚,台灣的考古遺址非常非常的多,目前大概差不多一千兩百處,而且分布的範圍,也非常非常的廣,大概從海拔,甚至現在有些部分都已經在,海拔零公尺以下的地方,一直到2950公尺,大概都有,那時間的分布,大概也從超過三萬年,一直到大概歷史時期開始的時候,距離現在大概四百年前,包含台灣島、澎湖、綠島、蘭嶼,大概都有,分布很廣。所以其實台灣在考古、文化資產的這個部分,其實算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地方,可以看得到,考古可以發掘出來的東西,最重要的其實是這些器物,包含石器也好,或者是陶器也好,可能是生物,已經人類食用過的,或者是遺留下來的這些東西,那當然也包含了其他跟金屬有相關的,跟玉有相關的這些東西,那這些東西,其實都跟地質的材料是有關係的。考古學家把這個發掘出來的剖面,畫成是一個地層樣,那這個東西其實在地質學裡面,也是常常使用的。
[02:51]
我特別介紹一下,在花蓮的壽豐,有一個民宅,他用玉器的廢料,來蓋這個房子,把它當成是跟壁磚一樣,把它貼在那,最重要的是,上面還有一些孔,但是這個孔不是史前的人做的,不像坪林遺址那樣,是史前的人留下,是現代的人,知道在這個玉礦區他留下來,不過,這個也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考古學關注的,除了歷史文化,當然這裡面還包含了這些你所發掘出來的材料,到底它的組成是什麼?原料來源是什麼?還有,製作工藝技術,另外一個是時間。剛剛談到了,考古學家他其實要有非常多,非常豐富的,先備的這些知識,看到了一些現象,來進行解釋,但是,有一些部分,其實是很主觀的,每個人所看到的東西,能夠有非常大的討論空間,意思就是說,大家的看法有時候,會非常不一致。
所以這個時候,也許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來理解,那有哪一些方式是比較純熟的呢?譬如說,在科學的、儀器的這個部分,那當然,借助了可能有各種不同的學科,可能包含物理、化學等等,這些東西其實有很多的東西,在地球科學,在地質學,其實大概都已經用了相當久的一段時間,所以,技術上面,也非常的成熟,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到,如果你要去做辨識的時候,包含了記錄在這個器物裡面的,可能是它的礦物、金屬、岩石等等這些東西,大致上這些都可以,透過科學分析的方式,來進行這些分析,那當然,如果有了這些分析之後,再加上已有的地質背景,譬如說,舉個例子來講,假設你看到的是跟火山有關係的東西,你可能會想到,可能跟北部有關,譬如說,大屯火山區,可能跟海岸、山脈有關,綠島、蘭嶼,其實在同個塊區的,也有可能是跟澎湖群島有相關,或者是在台灣西部地區,譬如說在公館,譬如說在桃園,角板山等等,零星的,所以你想到的,大概就會這個地方,或者是跟其他的區域,會有相關性的,這個其實是可以做這樣一個連結,那所以,第二個很重要的想法就是說,那要怎麼樣去知道,去了解這些器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
[06:39]
好,那再過來,當然是第三個,就是相關的、製作的、工藝的、技術的這個部分,當然,如果我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是從陶器的角度,來看的時候,好,那剛剛所談到的,它使用的原料是什麼,它原料的來源是什麼?那它可能燒製的溫度大概會到什麼樣的地方,可能是六、七百度,八、九百度,或者是更高的,瓷器的話,當然就是溫度更高,希望能夠了解,當時的那個人群,到底他的工藝技術到哪裡,也就是說,從現在的角度來講的話,可能它的科技、文明到什麼樣的程度,所以這個也是考古學家他希望能夠了解。最後另外一個部分的話,其實是希望能夠知道時間,我列了一些方式,那當然有相對的時間,跟絕對的時間,相對的時間其實在層位上面,大致上就可以了解,那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堆疊的時候,那比較老的是堆疊在比較下頭,比較年輕的是在上頭,那這個是一個相對時間的概念,我們只能知道,說下面的比較老,上面的比較年輕,但是它的絕對時間,有時候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我們在談歷史的時候,我們也知道它的時間點,發生在什麼時候,一樣的,在談考古,史前人類的歷史的時候,時間點也非常重要,當然因為它的受限大概就在數萬年之內,或者以台灣來講,基本上來講,最老的,基本上現在知道的,大概就是在三萬年上下左右的這個時間,其他時間大概就都在數千年以內,所以要知道這個時間,基本上來講,有幾個不同的方式,那比較常用的,大概就是碳14,那必須要有材料,或者是用熱釋光的方式,甚至,如果那個材料許可的話,也可以用其他的,放射性定年的方式來進行,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可以來獲得時間的方式,這樣子的話就可以來建立那個時間點,然後來做一個歷史的解釋。
[08:50]
好,所以進到這樣子的話,大概就會知道它的背景之後,它所要分析的材料,或者是它所使用的方法之後,我們來看幾個簡要的例子,譬如說,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就找到相當多的這些瓷器,看出來是一個,橄欖石玄武岩的石器的話,所以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從1930年代,1940年代,甚至到19世紀後面,一直到了1990年代,都可以有相關的研究,甚至到了南科發掘的時候,也找到了相關的一些石器。這個東西,其實在台灣來講,基本上來講,可以看得到,其實是跟澎湖群島,那個地方所出產的有關,而且甚至於臧振華先生,也在澎湖,也找到了相關的,製作的一個場地,這個其實是透過什麼,其實基本上來講,就是透過了以往的地質的這些知識,再加上把這些器物做一些分析之後,做這樣一個連結,那這個東西就可以來對在生活、在考古遺址裡面,發掘出來這些器物,跟這個澎湖群島做一些連結,可能是從那邊運過來的,或者是經過交換等等的這個方式,這個是可以做進一步這樣的一個解釋,好,那玉器也一樣,玉器的研究,基本上2003年的時候,或者是在1996開始,連照美教授,或者是台大地質系的譚立平教授,其實都已經對卑南遺址,做了一些研究,當然更進一步的,包含王執明教授也做了相關的。
[10:54]
好,然後呢?另外把它擴大到了2003年的時候,劉益昌做了坪林遺址的相關研究,得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訊息,那除此之外,在2007年的時候,洪曉純等人,就是進一步的把東南亞地區的相關的東西,把它做一些連結,其實很重要的,藉由這種科學分析的方式來證實,譬如說,在這個,其中有一種礦物叫鉻鐵礦,它裡面含有的鋅,就是金屬的元素,鋅,它的含量,非常的特別,可以利用這個方式,來跟加拿大,來跟澳洲,甚至中國、南韓的這些玉器來做區別,那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發現,那當然也許有容或有不同的看法跟解釋,但是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來解決台灣玉器的分布,還有台灣玉器到哪裡來使用,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那當然還有其他的方式,就是包含這個,我們知道,陶器的數量非常非常的多,有主流的,有非主流的,各個不同方式的陶片數量會出現,那當時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到底哪一些,陶器是屬於當地產的,或者是其他外來的,那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可以去把這個陶器做切片,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來做切片,然後來做它的裡面的,這些礦物也好,岩屑也好的分析圖,台大地質系的陳文山教授,在2009年的時候,針對台東地區,還有這個恆春地區的地質現況,來理解到底,或者是陳瑪玲教授也同樣的做,把墾丁的這些遺址,來進行同樣的工作,都得到相當好的一個成果。
[13:06]
那我個人呢?之前也曾經做了一些,一部份的這樣一個工作,就是把台灣北部的訊塘埔文化的這些,塗紅的、有紅彩的陶器,我也做了一些科學的分析,包含用拉曼光譜的方式,包含用這個元素分析的方法,來進行這個工作,然後也對它的整個製作工藝技術,還有它分布的這個來源等等這些,做了一些,當然,還有其他的,包含鐵渣的研究,包含中研院史語所陳光祖教授,他也用科學分析的方式,來了解這些鐵渣,鐵器,它可能的這些來源等等,那這個其實都是,一些科學分析的方式,能夠來提供給考古學家,做進一步的,對於所看到現象,做近一步的解釋跟理解。其實,這些科技考古的東西,基本上來講,是一個支持性的證據,也就是當這些考古學家,,從這些發掘的器物,發掘的現場,或者是各種不同的現象,做了一些解釋之後,那誠如剛剛所談到的,因為每個人,他都有他不同的看法,需要再增加一些客觀的一些證據,那這個就提供了一個,客觀的證據,來給這個考古學家來做參考,所以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一個解釋,那我想,另外一個部份的話,當然就是,其實記錄在地層的層位裡面,也有非常多的,譬如說,過去利用花粉來進行研究的,包含從1960年代的日本學者,Tsukada ,那一直下來,到劉平妹教授,陳仲玉教授等合作的,或者是中研院史語所的林淑芬,那其實也利用花粉,來了解氣候的狀況,甚至在林淑芬2004年跟2006年,也跟考古的遺址來做結合,來了解,為什麼在某一段時間之內,在蘭陽平原上面,其實是沒有人類在居住,或者是在比較高的地方,好,那這個是跟氣候有關,那也跟當時,這會記錄在這個考古遺址裡面,或者其他的層位裡面,好,我想,這個就是一個跟各位,做一個很簡單的一個說明,那有關於這個地質學也好,考古學也好,或者是一些科學分析的方式,或者叫科技考古學之間相關的關聯,我想,今天只是做這樣一個,很簡單的一個說明,謝謝大家,謝謝。
[15:52]
主持人(董又慈):我想要問一個小問題,因為我本身是做文化資產保護的,那像這樣子的地質的資料,或是我們對於,遺址裡面出土的這些遺物,做科學分析,是不是可以運用在,比如說遺址保護,或是相關這樣子的資料庫,或者是...?
[16:16]
劉瑩三:
好,那主持人所問的,基本上我分兩個來回答,第一個部份就是,遺址或者是文物保護的這個部分,那因為所發掘出土的這個器物,有各式各樣的,有可能會有石器,有陶器,甚至有木器等等這些,或者是有動物的骨骼,所以特別是我談到的,假設是這些可能是木器,或者是陶器的這個部分,那他一出土之後,可能就開始,原來是埋在土底下,他是沒有接觸到空氣,沒有氧化的,他一出來了以後,可能就開始氧化,好,所以這個東西就要,想要了解他到底他是,這個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或者大概形成的時候,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所形成的,所以回過頭來,來做修復,就是它的保存,或者他的修護的工作,所以其實現在全世界,很多的博物館都做同樣的工作,特別是那些很細微的東西,好,那你要去分析他的材質是什麼,譬如說,畫,來講好了,畫他的材質是什麼?所以你要去知道,那他又很薄,所以就需要透過這些科技的方式來了解,他到底是什麼材質,而且他的這個材料是什麼,所用的材料是什麼?等等這些,然後來做一些修復的這些動作,我想這個在很多的博物館裡面,都可以看得到,那跟你考古發掘出來遺址的這些東西,跟環境保護之間,我想剛剛劉益昌老師剛剛也談到過,談曾文溪也好,談這個漢本遺址也好,或者是在這個台中的清水,也都可以看得到,包含了這個地震,或者是土石流,或者是這個西寮遺址,因為溪流它河道的變遷,現在想起來,應該推測應該是曾文溪,那都記錄在考古的,這個層位上面,除了人為的以外,還有一些自然的東西,那我們就可以透過這個東西,來了解,實際上自然其實是它有一定的,譬如說洪水好了,或者是土石流好了,那他其實在某一些環境裡面,他其實是會自然發生,那為什麼會有叫做災害的東西,其實是因為人類,因為人類居住在那個地方,那自然本來就應該會發生的,那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知道說,洪水大致上,如果在自然的情況之下,大致上幾年它會有洪水,那當然,現在因為提防的關係,已經束水了,所以這些東西,其實,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也就是當我們在作自然的、河川的治理的時候,這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參考的這些資料,我想,就你剛剛所問的這兩個問題,我做非常簡單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