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在這個地方,做一個簡短的小小的演講。跟各位臺南在地的、關心臺南的環境變遷,或是文化、歷史變遷的朋友,介紹一個非常特別的,考古學的研究工作。那這個地點,其實就在以前的臺南縣。為什麼這個地點這麼有趣?各位在畫面上可以看到,這個地點其實是一個,浮覆在一個,陸地上的三合土碼頭的結構物。那這個結構物,之所以特別的原因,在於說它可能涉及的是一個,臺南從歷史時期,產生的一個,非常大的一個地理環境的變遷。
今天主要跟大家講的,其實就是關於這個三合土碼頭,形成過程的一個研究工作。這三合土碼頭遺構所在的地點,其實緊鄰著所謂的,當地非常有趣關於王爺的傳說。相傳在明崇禎期間,因為地方建醮,所以王爺坐的,金身坐的王船,一路漂到過黑水溝,然後進入倒風內海,然後一路上溯到水堀頭的碼頭。王爺化身在碼頭的地方,當地的居民因為託夢,建了所謂保寧宮。一直到了清乾隆年間,一個地方的堪輿之後,覺得這個地方是靈氣之所在,他日必出賢達。所以請了堪輿師去做了整個,風水的敗壞。接著整個地方的傳說,就開始講述那一段過程裡面,
整個麻豆地區、整個大臺南地區,產了一個所謂氾濫的狀況,所以當地居民其實非常的惶恐。當時的王爺,就一路回去當時倒風內海所謂的代天府。那一直到了民國四十五年開始,地方去代天府把王爺請回來,所以才會產生整個當地的,麻豆地區的,王爺信仰的繞境這樣子。這個信仰繞境,到底跟現在口傳的鳳池,有什麼關係?或者是跟那個,三合土碼頭遺構有什麼關係?所以,考古學家怎麼去解釋這個問題?那這個問題,跟整個大臺南的地理環境變遷,到底有怎麼樣的之間的關聯性?
那關於民間的傳說跟信仰,跟考古學遺址、科學性的研究跟發掘,會產生怎樣的關聯?這是我們在2007年,由劉益昌教授所主持的一個,水堀頭的研究工作。那我把那個時間場景拉回去,那個17世紀的那個大臺南,你可以看到那個,畫面上所謂的藍色的虛線,那個虛線其實是當時的,所謂的倒風內海,跟臺江內海的邊緣。那你可以看到在那個,荷蘭人或漢人還沒進來的,那個階段,海陸交界之際的,西拉雅的村子,比如說,蕭壟社的北頭洋,或是比較內陸的所謂的麻豆社,來自於現在赤崁樓前身的,赤崁所在的地方。那這個地方,其實長期是西拉雅平埔族的,採拾貝類、狩獵的傳統生活領域。那一直到了荷蘭人進來,開始整個漢人往內陸推擠,或是往內陸活動。那這個年代,一直往前到1662年的,所謂的明鄭政權更迭之後,對於內陸的影響跟活動,其實越來越繁複。
在清康熙年間,其實就是在現在的麻豆開始,設庄設堡,那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村莊開始形成之際,其實就是南貨,就是貨物南來北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從倒風內海延伸進去的一個,很多的那種小港。那這些小港進到內陸之後,其實就跟麻豆庄旁邊的水堀頭,在那個地方進行交易。所以在當時的文獻紀錄裡面,清楚記錄了在麻豆水堀頭,就是南出所謂的灣裏溪,北出茅港尾。那這個地方其實當時設置了,所謂的兵屯,有士兵在那個地方駐守。那水堀頭這個地方,也特別紀錄了,因為它非常的特別,而且有非常多的商貨,在這個地方進行,也有士兵屯顧在所謂的水堀頭圳。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從,整個17世紀以來的歷史,可以知道這整個,西拉雅的遷徙,跟整個漢人在這個地方的,商貿的活動。
那這個其實就提供了我們一個有關於,麻豆水堀頭區域環境變遷一個,歷史脈絡。其實考古學家在2007年的秋冬之際,也就是北風蕭蕭的狀態之下。那我記得那個時候,剛好是我的小兒子出生的時候,在一個新的生命誕生,我們去解剖一個碼頭的生命史。所以你可以看到水堀頭的現場其實是荒煙蔓草,鳳池依然有水滿溢出來。面對這樣子的環境,考古學家要怎麼處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因為考古學發掘其實是,最怕就是你挖的地方又淹水,那你要重新再來一次。所以我們其實當時有一個設計,沿著發掘的範圍,鑿井,把所有的水外抽。因為鳳池它是民間傳說裡面,一個神聖的空間。所以當那個水慢慢抽的,一個過程裡面,我們心裡其實是非常的坎坷。所以怕是不是有一些,民間傳說宗教的物,在那個地方出土。所以你可以看到土的畫面,我們工作人員在那個地方,仔細小心翼翼的抽水。然後考古人員進駐,一個非常大規模的,一個考古發掘工作,在那個地方進行。無非是想要透過考古學,科學性的田野發掘,去理解整個臺南的,環境變遷的歷史脈絡,以及跟當地,王爺信仰傳說的相關聯繫。考古發掘開始進行,那隨著地層的揭露,原來突出一小角的碼頭的結構,就整個慢慢被揭露出來。然後你也可以發現這個碼頭的,底下前緣的水域堆積,慢慢的被挖開來。非常有趣的就是,在這個碼頭的這個水陸交界之處,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時,在這個地方活動的人,他怎麼把他的生活廢棄物,往水的邊緣丟棄。你可以看到那個照片裡面,考古發掘工作人員,處理非常多的大量的考古的,文化遺物這樣子。那旁邊這個凹弧狀的鳳池,其實就是在抽水之後,我們一樣請工作人員,慢慢地仔細的做發掘。介紹一些非常有趣的,考古發掘的出土的標本,那大家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水堀頭圳有設士兵,那些士兵其實是,或是當時在那個碼頭工作的,搬運工,或是那一些有錢的商人,到底這一些製糖的糖落的遺留,或者是,到底是哪一些人,在夜晚點著那個燭臺?然後打發時間,用那個瓦片打製的象棋,到底是在下棋消遣,還是在圍著聚賭呢?
這在我們看到非常多的,那種漢人的聚落,會出現這一些東西。所以這一些出土的遺留物,其實都非常的有趣,有待各位朋友自己去發揮想像力。除了這一些考古標本之外,其實最有趣的一個發掘成果,各位朋友看一下這張照片,因為畫面的關係,其實它非常的清楚,那這張恐怕是考古發掘,非常重要的一個畫面。你可以看到碼頭結構的前緣,我們做了一個所謂地層的剖面。那這個地層的剖面其實,直接講述了整個碼頭,從使用階段的寬廣的水域,然後一直慢慢縮慢慢縮,縮到跟碼頭的寬度一樣寬。可是你可以看到那個橄欖色的,暗橄欖色的那個現象是,一層一層的堆積,那個是靜態的水象的堆積。那一直到它的晚期之後,也就是大概道光年間,一次的大水,把它整個蓋起來,就是照片上看到的那個,黃褐色的沙土,那這個蓋起來之後,其實就蓋過了整個碼頭的港域,也就是把這整個碼頭,的港域全部都,都填覆了。填覆了之後,這個碼頭其實就不堪使用,也就是慢慢的被廢棄掉,也就是這碼頭走到它生命的,最後端這樣。所以這個考古發掘的資料,其實非常有趣,它講述了一個水堀頭的、碼頭的,港域的形成過程。那這個是不是跟整個,民間的傳說,在這個地方的風水被敗壞之後,王爺回到倒風內海的南鯤鯓,然後這個地方開始就,因為沒有那個王爺的保護,所以風災跟氾濫不斷,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連結。
那旁邊的那個鳳池呢?就是那個涉及到,當時那個堪輿師來敗壞風水的時候,所指涉的那個鳳池。那我們做了發掘之後,確實出了一些非常特別的,宗教性的比如說玻璃球,或是那個龍座這樣。然後,那裏面一個非常特別的就是,他們覺得,這個地方的泉水不斷,這是神聖的水這樣。所以你也可以看到這個地方,湧泉的狀態。確實是整個水域裡面是,坑坑洞洞的湧泉這樣。那這反映在考古的地層裡面,就非常清楚,所以我們也做了這樣子的紀錄。
好那整個發掘進行到最後的時候,你可以看到我們把那個整個,碼頭的前緣跟碼頭前緣的,所謂的港域、航道整個,非常精彩的發掘出來。你可以看到那個,還在作最後發掘工作的,發掘的朋友,然後再來就是整個碼頭前緣的,地方整個都清清楚楚的清出來,考古學家就進行了所有的測量。比較特別的就是這個,碼頭的,三合土碼頭的前緣就出了一個,蔗石,就是那個壓甘蔗的那個蔗石。那這個蔗石是不是跟他們當時,所謂的堪輿敗壞當地的風水,填滿了所謂的大量的巨石,那個蔗石有關係,那一件顯然是特別放置的。那這個記錄的工作,朋友看一下這一張照片喔,這張圖,那我們把那整個碼頭,做的測量,也挖開了當時的水域的範圍。那你可以看到那個舢舨,或是小船,就沿著那個港域,進來到碼頭的前緣,開始上下貨。感覺可以看到那個場景,就是大量的搬運工,那他搬運的可能是米糖,可能是漁獲,可能是相關的生活物品,然後內陸的東西,送到海域或是,沿著這個地方有一個陸路,到府城去。然後在這個船進來的時候,載滿貨物就是出去這樣。所以這個其實是當時的港域,那我們把當時的碼頭跟水陸交界之處,跟碼頭部分全部作紀錄。所以你也可以看到,那個碼頭下面的港域的深度,就是水域高的時候跟水域低的,一直到最後,最後被填覆的過程。在你現在看到的這個照片其實是,最後發掘的最重要的一張照片,那這一張照片其實就是,所有考古學家,跟現場發掘工作人員的,最重要的成果,就在這張照片這樣。那現在這張,這個地點在紀錄的時候,當然是我們就把水放回去。也就回到那個17世紀,一直到18世紀的,水堀頭碼頭的狀態這樣。那這一張照片其實考古學家,其實就揭露了什麼?揭露了一個水堀頭,這個碼頭從建造、使用,淤塞到廢棄的形成過程。
這是考古學家非常在意,那為什麼?因為透過這個可以,去解析,理解整個這個環境的變遷的狀態。第二個就是同時見證了這個,鳳池的湧泉不斷的民間傳說。所以你可以看到這個港域的底緣,坑坑洞洞那其實都是湧泉。所以這個地方有水長年不斷,其實都是有它的道理。然後最後一個其實就是,預視了整個曾文溪因為氾濫,這其實是曾文溪中游的港汊,因為這個地方被填了以後,整個就往曾文溪的下游倒風內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北側的區域,所以整個倒風內海也在這一波,整個被填覆這樣。所以透過這個水堀頭碼頭的,這個考古發掘工作,不但見證了所謂它的生命史,同時也見證了,整個地方相關的傳說。謝謝各位。
主持人(董又慈):那,我想要知道的是,你有沒有跟當地居民接觸以後,他們對於你們在那邊做考古,對於這個地方的詮釋,他們有什麼樣的意見?
鍾國風:謝謝主持人,那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那我個人覺得就是說,在現階段的這個社會,從事考古學研究工作,其實跟地方要多一些互動,尤其是像水堀頭這麼,特別的這種案例。因為它整個,水堀頭遺址的形成過程,其實跟我剛才講的,當地王爺的傳說,其實幾乎是相互的扣合。那我們怎麼樣把這一個,考古的發掘的一個過程,跟當地的民眾的,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那當然後來的,縣政府其實在旁邊蓋了一個,所謂的倒風內海館。去講述這整個考古挖掘工作,跟地方信仰的故事。在座的各位朋友,有機會去倒風內海館看的時候,其實你可以想到這個畫面,可以看到這整個考古發掘工作的過程。後續我們當然希望,市政府針對這個地方有一個,更多的考古學跟地方民眾的互動,相關的比如說辦一場解說,讓當地的信仰的居民,去講述他們的關於王爺的信仰,關於水堀頭的故事這樣。這是我們期待的。
主持人:那當時你們在發掘的時候,有遇到什麼抗爭嗎?比如說,你們要把水抽乾的時候,會有當地民眾,對這樣子的行為有任何意見?
鍾國風:是沒有,那他們當然也會覺得說,他們當然也非常期待,因為他們當時地方有另外一個民間的說法,那個水露在地表上,一小段的三合土碼頭結構,到底是港的碼頭的,結構的一部份,還是有錢人的墓道?因為它是斜的下去,就被土蓋上去,所以我們其實去,一方面也釐清了這個問題。
主持人:謝謝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