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大社的前世今生-西寮與前班遺址-顏廷伃

20:32
2017-05-14發佈
3,553人瀏覽

講者介紹

顏廷伃委員從藝術史的領域,開始接觸早期人類的生活;進而接觸考古學之後,開始從更廣域的角度,環境與人的互動等過程,來看台灣早期的人,如何從史前時代逐漸過渡到歷史時期我們熟知的社會。
顏委員是這樣認識環境教育:從不同的學科、觀點出發,讓我們更為認識我們生活的土地;從考古學的研究觀點,擴增我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尺度。不同時空下的環境,都有不同的人在生活著,認識與了解它,你才會愛惜與珍視它。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麻豆是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大社,麻豆溪事件更是原住民反抗荷蘭統治過程中,重大的勝利事件,這個大社的發展過程在考古學家對西寮遺址的研究中,逐漸解開謎團,將麻豆社的歷史上溯至無文字紀錄的史前時代,是臺灣區域或族群歷史書寫的典範。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今天非常榮幸來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也覺得非常有趣的題目,就是麻豆大社的前世今生,其實我原本接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是主辦單位給我的題目,我就想,好有趣,怎麼用一個前世今生的概念來談一個遺址,然後我就在想要怎麼去談一個,歷史上在荷治時期就知道的麻豆社,然後它的前世今生,用這樣一個,好像人的靈魂輪迴的一個概念。
我就想,其實麻豆鎮有三個遺址,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西寮、前班,還有剛剛鍾老師談的那個水堀頭遺址,剛好這三個遺址,其實可以說一段從史前時期到歷史時期,一個很有趣的一個,人的一個早期的一個活動的一個,發展的一個歷程,我其實在封面放了我自己也覺得,一個小小的巧思,下面那一張圖其實是史前文化,西寮遺址發掘出來的蔦松文化的一個墓葬,上面的話其實是十七世紀前後一個漢人,就活動在、可能在臺灣的西南平原的一個漢人的一個形象,來說這一段麻豆大社的這個故事。
其實這一段,這個我們先從它為什麼是一個叫麻豆社,為什麼叫做麻豆大社?其實在1625年的一個記載裡面,它其實就已經,人口就差不多,可以征戰的男子的人數,就已經超過三千個人,其它其實大部分都蕭壟還有目加溜灣,大概一千上下,新港大概只有四百人,可是這樣子的狀況,其實在1647年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就是戶口普查的時候,就是荷治時期,當時其實荷蘭,麻豆社它其實就從三千人這樣一個大社,就驟減成大概一千三到一千五百人左右。
那到底,我們就會想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中間其實有一個非常巧妙的那個,跟荷蘭人之間的一個征戰,跟征戰同盟的這種關係,另外,就是在這樣子的,長的一個發展歷程裡面,其實它又說明了,在麻豆大社裡面的人,有不同的人群組成,它包括荷蘭,原本生活在這邊的南島語族的人,然後還有在十七世紀進來的荷蘭人,更早階段,其實就有活動在這個附近的一個漢人,跟可能在中間跟著荷蘭人進來一些南洋人,這樣子的互動,其實造就了麻豆大社的這個歷史,我們如果要談麻豆社的一個歷史,我們可以從兩個部分來剖析,一個部分是人群的部分,就是說在這麼長段的一個發展歷程裡面,它到底有什麼樣不同的一個人群的一個發展,這是人的概念,可是人的生命其實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也想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程裡面,知道說那到底麻豆大社在當時,知道了這個名詞,它的前身的那些人是誰,之後的那些人到底去了哪裡?
第二個概念,其實我想跟大家談的是聚落,也就是空間的概念,就是說,其實我們記錄麻豆社其實是荷治時期,寫下來我們大概知道這樣子的一個,一個聚落的一個名稱,當然更早,當然這個附近的一個平埔族,就是所謂的西拉雅族,他其實也是很晚,到日治時期的時候,因為學者的一個分類,就是對於民族的分類,才有這樣子一個,的一個名稱出來,所以我們如果從族群的,跟從聚落的這個概念來講的話,到底它的前身,在史前時期的時候,跟到我們現在,知道的一個麻豆聚落,它中間的變化是什麼。這也是我們想要探討的一個部分。
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先從它的前身,可能的前身來談,也就是蔦松文化,大家會談說那麻豆大社的一個前身,可能會跟哪一個遺址相關,原本那個主辦單位給我的題目說,講西寮遺址的,大家會覺得說可能跟西寮遺址有直接相關,這是一部分的答案是對的。我們可以看一下西寮遺址的位置,其實就荷治時期的一個歷史文獻記載,麻豆社它處在的一個地點,它剛好是在河海跟陸地的交接,那河呢,它其實就北邊是汲水溪流域,南邊其實是一個曾文溪的一個大渠流的一個地點,西邊可以看到很多魚塭,現在是很多魚塭的地方,其實之前是倒風內海的一個區域,東側其實就是跟著,那個陸地的一個區域,所以它其實在一個非常關鍵的一個地點,所以它聚落所在的位置其實是符合的。
我們透過西寮遺址,做了三百多個年代的一個測定的一個結果,去做的一個分析,知道說這個遺址的年代,當然它可以從神紋陶的最晚階段,三千七百年一直延續到,歷史時期三百年前後,這一段大的階段,其實都有它的文化層,當然這中間有一些gap在,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它最長期的一個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蔦松文化的這個階段,可是這個遺址,它主要在十七世紀的前後,它沒有非常廣大的一個文化層,也就是它遺物,出土的遺物其實並不豐富,所以代表說,荷蘭人看到的麻豆大社,可能不在這裡。
我想再附帶說明的是,其實麻豆鎮它做了這些,麻豆地區作的遺址的研究,其實在之前的一個,幾個基礎下面是建構,這個是因為蓋了,就是本名玉井縣的那個考古發掘,搶救發掘得來的結果,當然同時其實這也是,就是劉益昌先生,他其實做了這樣西寮遺址跟前班遺址,還有同時期的一個,更早之前水堀頭的一個,史蹟文化園區的研究,建構這些資料。我們再來看一下,到了十七世紀的一個前後,這個附近的一個地形,其實有了一個比較大的一個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張圖,西北,就是可以看到人們在道光三年之後,其實發現,就是發生了一個比較敞大的一個雨水,就是大風雨,所以原本其實,曾文溪流域它原本是從蘇厝往西北流的,我們可以看到,它其實往西北流的一個狀態,可是在那一場大風雨之後,就突然往西南流。而且就造成當時的一個鹿耳門,其實浮覆,然後其實整個地形變化很大,這也造成了麻豆地區,其實有很多遺址的一個影響,發生了一個改變,我們從十七世紀的一個地圖,可以看到,其實在曾文溪流域,畫了一個還蠻大的聚落,雖然沒有明示的標示出來,那個它是麻豆社,可是它其實就是,就地形上來看的話,其實就是這個遺址的所在。
我們從康熙輿圖其實也可以看到,聚落的一個位置,還有就是從康熙輿圖可以看到,它整個臺江內海的一個,跟附近的一個村落的一個狀態,我們來看一下蔦松文化,跟那個留下來的一個麻豆文化,麻豆這個大社的一個聚落模式,是怎麼樣?它其實是一個莊園,莊園式的一個聚落傳統,怎麼說是莊園式的一個聚落傳統呢?因為我們從文化層的一個堆積來看的話,其實這個遺址的面積非常的廣大,它其實是當時我們號稱就是,遺址範圍最大的一個,它大概長達有三公里左右。可是它的文化層呢,其實是呈現小區塊的一個集中的狀態,也就是說在這麼大的面積裡面,其實是有一小欉一小欉的村落。
其實是在附近的一個分布,我們從遺址的一個,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它的一個聚落,它其實在房子的一個部分,可以看到,它其實上面就文獻來講的話,它其實在土台上面它會堆上土台,然後在上面蓋橄欖式的房子,我們從遺址的發掘,也可以看到一個這樣子的一個土台現象,另外就是在土台的一個基礎上面,其實可以看到住洞,還有附屬它的一個墓葬,還有最重要是水井的遺跡,因為我們從清治時期的一個文獻上記載,可以知道說當時一個麻豆的一個聚落,其實是次第井井,也就是說每一個莊園式,可是每一個都有它的井的一個結構,就是說明他們其實在聚落裡面,會有在附近房子附近,其實去種他們所需要的一個,生活所需的一個植物,那些樹、果樹,然後可以去供應他們的所需。
另外從發掘的遺址裡面,也可以看到,他們其實透過狩獵,然後透過在鄰近區域的一個採集,還有就是他們的一個種植種子上,因為我們發掘到稻米還有小米,還有一些豆科的柱洞,比較屬於莊園式經濟可能會生長的這些物品。另外宗教的一個傳統上面,其實在遺址裡面,出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陶罐裡面,它其實是剖半的一個,放擺置在地上,陶罐剖半當然是不能裝水,而且它其實就在旁邊,其實用了血蛤排列成,整齊的東北,就是整齊方向跟陶罐是一致方向的。附近區域呢,其實它把那個土堆,變成一個很像圓形的一個劇場那樣子,因為附近都不太有遺物,就是一個很空曠的一地,像是一個宗教的一個,舉辦的一個地點,我們從十八世紀的一個地圖來看的話,其實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像這樣子的圖像,這是收藏在那個美國紐約大都會,那個圖書館的那個圖,我們看到像那種牽曲,就是他們當時稱為賽戲,就一群人圍著跳舞,中間放一個陶罐的一個形象。清治時期的圖,也可以看到這樣子的一個圖像。
另外其實我們從熱蘭遮城的一個,日誌的記載裡面,有都可以看到很多這樣子的一個記載,然後跟西方人進來,另外就是麻豆社,其實很多關於公廨的一個記載,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就是在頭社,俄國海軍准尉伊比斯(P.Jbis)在頭社記錄上的一個,圖繪上的一個圖像,就知道他們有公廨,其實用了那個頭,就是狩獵的那個鹿的頭,然後上面會懸掛一些叮叮咚咚的東西。這個呢,這樣子的物品其實我們從考古遺址裡面,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出土遺物,像很小型的陶罐,有的陶罐大概一個指頭大,然後有些鳥頭狀器,它其實沒有使用器,可是知道它可以去懸吊,這種懸吊的概念,其實在麻豆社應該是重要。荷治時期的一個圖像裡面,家屋的圖像,在土台上蓋這種橄欖式的房子,在屋簷下還有房子裡面,蓋這種會互動碰撞,這種叮叮咚咚的東西,其實都是符合在遺址裡面,可以看到的情像。另外就是,我們如果從人群的一個概念來看的話,蔦松文化的人群,主要是南北向的一個走向,可是在遺址裡面,發掘出土少量的漢人的一個墓葬,就是東西走向,所以方向不同,然後墓葬形式跟陪葬物也就不同,就是他們主要用陪葬銅幣,還有一些那個,我們講棺材釘,可是在這個遺址就不一樣。
漢人進入之後,在十三世紀的前後,出現了青瓷、瑪瑙珠等等的這些圖像,代表漢人應該陸續進入到這個地方,作為漢人為主體的一個政治角力,在十三到十七世紀的前後發生,也在十三世紀我們可以看到,在西寮遺址的一個例子,我們來看征戰同盟下面的勢力發展,其實在1629年之後就一直陸續發生。1623年,然後在1629年發生很有名的麻豆溪事件,因為麻豆社人把荷蘭人的一些士兵,殺死了,然後這樣子的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之後,陸續之後,麻豆社人其實運氣也不好,他們遇到天花,然後他們造成後來,跟幾個附近的大社的同盟之間,關係處理的不當,所以荷蘭人進攻,1635年其實把這個大社,幾乎燒毀殆盡。這樣子的事件,其實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一個發展,麻豆社人從對荷蘭人的一個反制,到後來完全臣服。荷蘭人的一些政策,開始慢慢改變了麻豆社人的一些,對土地的概念。我們原本知道,麻豆社人在史前文化的時候,土地獵得的這些動物,他們可以直接吃。可是漢人、荷蘭人進來之後,贌社的制度呢,它其實改變了他們對於土地的經濟價值,也就是說,他們透過這些贌出的地,荷蘭人透過土地贌出之後的這些金錢,其實荷蘭人、漢人來租用,然後麻豆社人直接取得它的經濟的一個價值,而不是直接從動物或是植物來。
那1640年代以來,荷蘭人也利用土地租佃制度。也就是說,其實原本麻豆社人對於土地的概念,是直接取用,就是自給自足的概念,加入了經濟概念之後完全不一樣,漢人也因為這樣子,融入到這個過程裡面。
我們來看前班遺址,也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一個例子。它在十七世紀前後,其實出土了相關的這個遺物,它說明了,其實從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知道,在1651年的時候,大城的國家,麻豆大城國家其實在這個地方就可以落腳。然後在十八、十九世紀之後,麻豆街庄的一個形成,原漢關係開始改變,漢人開始慢慢進入到主導的一個地位。我們來看最後水堀頭的一個遺址,它其實說明了,在麻豆淤積之後,漢人街庄的一個改變。這段故事,其實也可以從最近尪祖廟被認為是,麻豆社的一個主要的一個開源地,其實它在漢人街庄形成之後,也做了一個改變。二十世紀之後,我們知道麻豆最有名的文旦,它其實也說明了,漢人進來之後,原本在蕭壟就是安定地區開始墾植,麻豆文旦的一個開始進來之後,跟它現在的一個發展,就是從檳榔宅,一個草原、一草堂一檳榔宅的那個概念,也就是延續原本蔦松文化的概念以來,我們可以看到麻豆社的一個所在地,開始往東側移。其實人群,漢人的一個進來之後,在麻豆社的一個邊緣,開始立根然後慢慢往東側移,人群也就在,以此在蔦松文化,然後跟前班,還有往東側水堀頭這個地方發展,然後說明了,這一段麻豆大社的一個過程,我的報告就到此,謝謝。
主持人(董又慈):我想要請問是,剛剛老師提到麻豆溪,是真的一條溪嗎?
顏廷伃:是
主持人:那它現在去了哪裡?
顏廷伃:去了哪裡,其實麻豆溪有不同的說法,一種,其實大部分認為,其實是在現在麻豆的南側,也就是鹽水溪的流域,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在麻豆鎮的北側,可是大抵來講的話,翁佳音先生的考證,其實是在更北邊,更北邊的那個,就是艋舺那一代的,艋舺溪那個流域,可是確切哪一條溪,我覺得應該要再確認一下
主持人:所以它可能現在還存在,只是不知道是哪一條溪?
顏廷伃:對,可是歷史學家,有歷史學者的一個概念,因為整個麻豆,麻豆鎮、麻豆社,它其實是比較跟艋舺這一個,大的一個水域是連接在一起,所以早期從十七世紀的時候,它進來的水域,其實是在那個區域,所以跟北港,就是到那個艋舺前的北側,其實是可能比較有關,可是我們如果從遺址的觀點的話,我們會比較認為是在,那個麻豆的南側區域。
主持人:像麻豆區域,它其實已經有這麼多考古跟歷史的研究,那老師你覺得未來,它應該要往哪一個方向去研究,就是會對於我們,對這個區域會更、有更多認識?
顏廷伃:其實現在麻豆的遺址的研究,麻豆主要有三個遺址,有兩個遺址呢,主要都是因為工程,或是因為文化史蹟公園的一個建立,才做的研究。可是比較少有是針對,比如像是麻豆社,或是說歷史時期的這種遺跡,像你剛剛問的麻豆溪,或是這種比較能夠去考證,不要透過研究型的一個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其實我們可以知道,麻豆其實它已經是一個發展很完整的一個,就是小鎮,所以它其實建築物、道路其實也都很完善,我們其實很難去發現它到底,就是透過研究可以知道那個,鎮的地下是不是還留存有,十七世紀前後的這些遺物,那我們,你也知道,其實麻豆的那個,只有文旦柚其實非常的貴,所以土地上的一個使用,他們其實不太會,想要去做考古學的一個研究,所以通常這樣子的機會,其實就要,比如說,如果剛好這裡面有房子要更新,或是其他的公共工程,有這樣的需要的話,其實我們也許有這個機會,可以知道,我們現在知道的一個麻豆鎮,畢竟它,我們只是從歷史文獻知道,它可能是原本麻豆社人,往西移來之後有一些,我剛剛沒有講清楚,就是番割,因為有一些漢人會進到麻豆裡面,去做一些跟原住民交易的這個行為,所以才有一些漢人的遺物進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說,在整個麻豆地區,是不是除了前班以外,還有這個地點。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