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人生百味」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朱冠蓁,於2014年三一八學運中,因緣際會接觸街頭弱勢議題,開啟「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與「石頭湯」計畫,並於隔年進駐南機場成立「南機拌飯」,藉由群眾募資、專案執行,改善無家者生活處境,讓大眾更關心無家者議題。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也無情的侵擾著無家者,但居於社會、經濟弱勢的他們,所獲支持更少,比一般人更不容易適應風災、寒流等氣候災害。
無家者的一天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是不是真的瞭解、善待他們? 原本應該成為支持者的政府單位,又做了哪些努力? 無家者往往是氣候議題中,無聲的群體,該如何為他們發聲呢?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大家好,我是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之一,我叫冠蓁,很高興今天可以來跟大家藉由氣候這件事情來討論無家者,這其實是我們自己第一次用這個方式來討論這個議題,當時也想了很久,到底可以怎麼樣的方式來跟大家聊。
先來介紹一下「人生百味」好了,我們兩個主要專案,「人生甘仔店」跟「石頭湯」計畫,主要是希望能夠透過群眾的力量,每一個人多做一點點事情,多關心一點點的不一樣的狀況,然後來理解街頭上不同人的狀態。
我自己本身是設計師出生,我念視覺設計,畢業之後開始進入到社會議題這個領域,開始關注,尤其是從關注無家者議題出發。每次一講到我自己是關注無家者議題的時候,不管是台下的聽眾或者是逢年過節的親朋好友,一定會問的兩個問題。在一陣沉默之後,聽到我在做無家者議題,就會沉默大概10分鐘左右,然後第一個冒出來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會想要做這件事情?然後第二個問題就是:無家者是誰啊?
[01:43]
其實這兩個問題,對我而言是這樣重要的,一直到了今天,人生百味成立剛滿第三年,不斷的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仍然在思考這個議題:無家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跟為什麼我們關注無家者這樣的議題,以及該如何去關注無家者。今天想要先用第二個很重要的,最初始的問題,誰是無家者,這件事情開始。
上網搜尋無家者資訊的時候,我找到一個很有趣的新聞,那個是在討論,過去有一個車站它底下停車場有這樣多的無家者聚集,露宿在裡面,然後就被議員等等的投訴。那當時的遠景是一群記者的詢問下,做的這樣子的問答。停車場裡面並不是全部都是遊民,裡面有些是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因為臨時找不到房子,所以睡在裡面。
內心就覺得大家對於無家者,或是對於街友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樣子?在這樣子的對談中,這是很早以前的新聞,我相信在這段期間裡面,不斷的有人去關注無家的議題,其實逐漸的對於這樣的群體有多一點點的認識。無家者是一群不工作,然後白天在睡覺的人嗎?是一群好吃懶做,自我放逐的人嗎?如果是這樣子的人,我覺得在討論氣候之前,應該去討論觀看一個群體,是用什麼樣的角度或是去理解一個群體存在在社會裡面是什麼樣的緣由,在那之後我們再來切入行動的視角,我覺得會是更適切或是更溫和一些。
[03:41]
今天想要用一個無家者的生活來跟大家介紹,他的生活的縮影就是這樣,大多數認識的人都是這樣子過日子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早上七、八點的時候,正在通勤的過程,遇到一個人睡在路邊?如果剛好是一個大熱天或是寒冬的時候,心裡就會想說,天啊這麼好,我大冷天的還要爬起來努力的上班,結果他還躺在路邊,這麼沒競爭力,難怪會變成一個無家者。但事實上在我們視野之外,有很多的事情正在發生。
其實在街頭上的人,因為年齡、因為精神狀態、因為身體狀態的關係,大多數能夠從事的產業是所謂的非典型就業,也就是臨時工,這些工作最快能夠得知到錄取的時間,其實是在當天去面試後的當天晚上,或者是隔天早上6點的時候,要去排隊等點工這樣子的事。所以其實當我們在早上8點半,看到一位無家者躺在這個地方,他很有可能早就在五、六點的時候起來,去應徵工作了。
[04:53]
我自己本身其實也有去艋舺公園這邊應徵過舉牌工作,發現到這工作非常的難應徵,人數非常的多,而且他會有一個需求上的限制。比方說,他會挑跟他比較熟悉的人,或是工頭會覺得應該要比較壯碩的人來擔任,所以像我這樣子看起來比較弱小的身體就直接被淘汰。
但是那時候我沒有放棄,努力的想要打電話去找到任何的臨時工作,像是做粗工,洗碗,其他的發海報等等的,發現在早上七點之前,如果沒有找到工作的話,基本上一整天是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做的。然後我還鍥而不捨,覺得自己好手好腳要工作,還去撿回收,結果撿了一整天之後撿到57塊,連買一個便當的錢都不夠,這是第一個,從早上八點,一個無家者在我們一天開始上班之前,他的生活可能已經半黑了。
到了十點,七成的無家者有工作,我們剛才所講到的非典型就業,其實就是剛才所說的臨時工作,像是舉牌、發海報、做粗工以及做陣頭,有時候在一些婚喪喜慶,或是廟會也有這樣陣頭的臨時工,主要依賴的是彼此之間的認識,這位無家者以及工頭間的關係,所以如果你沒有手機,或者是在街頭上沒有人際網絡的話,是非常非常難在街頭上尋得、找到工作或是賺到錢的機會。
[06:29]
來到中午,午餐的時間就應該吃個飯,這個時候就會浮現,無家者吃什麼呢?
在艋舺公園或是在台北車站,就是人潮比較多的地方,其實陸續有不少團體,會在這兩個地方進行餐食放送。另外也會看到街頭上,很多網路新聞等,會講這樣子發送物資會造成人的懶散,或是依賴等等,但其實我們實際上去做田野訪查的時候,才發現這些發送物質,其實街頭上的人,大多出很難能夠真正的使用到,因為街上其實有非常多,因為露宿關係,導致身體狀況比較虛弱,三高特別多。另外也有不同的疾病上的需求,所以每一個人想到發餐,就是很久沒有吃飯了吧,應該要吃個雞腿便當,CP值又高,然後肉又多,最健康最營養,可是其實對街上的人來講,無論是身體健康或者是牙口都是沒有辦法去使用這些餐點的。
到了下午的時間,我們來談談休息這件事情。在辦公室有時候趴下來休息就已經有點不舒服了,在街頭上:「進擊的欄杆」(指長椅中間座位處加上扶手,不利無家者小歇),其實又更讓人感到困擾。這明明是公共空間,是所謂的設備、設施,應該是因應人的需求去設計,去裝置的,但是,這樣子的設計,增加了欄杆的長椅,到底符合了什麼樣的需求,這是一件還蠻有趣的事情。
[08:14]
又來到下午五點,這天過得有點快,但上班族,台灣苦命的上班族仍然努力不懈的上班。這個時候無家者,假設今天是我好了,我也是拿了一些回收去變賣,發現到只賺了57塊。那麼街頭上的生存老手是怎麼樣過生活的呢?其實許多的研究統計,街上超過七成以上的無家者有工作,但是之所以租不起房子的原因來自於,雖然有工作但他的工資,月平均收入其實不到6,000塊。不到6000塊的狀況下,在台北,大家有租屋經驗或是搜尋一下591租屋網的話,就可以看到現在的租房狀況,要用6,000塊而且還是不吃不喝,不開水、不開電的狀況下,租到一個房子,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晚上8點大家下班了嗎?辛苦了,在下班的過程,想要來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計畫。人生百味的計畫是以食物作為發起,在街頭上去送餐,我們使用的餐點是來自於市場或是餐廳許多沒有賣完或是賣相比較不佳的蔬果。在製作以及送餐的過程中就發現,如同前面所講,街頭上所需要的,不一定完全是食物,因為食物資源其實還蠻多的,況且超過七成以上的無家者有工作,有工作,其實蠻多人是希望能夠用自己賺的薪水,去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而不是等待別人提供無法預期的食物。
所以後續計畫到最後,我們發現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其實是來自於人跟人之間連結的需求,今天吃了什麼東西其實不是這麼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能夠蹲下來,然後跟彼此說說話這件事情。
[10:23]
我們不是第一次遇過有大哥、大姐告訴我們,你是今天第一個跟我說話的人,那已經是當天大概九點多、十點的時間了,他可能一整天在台北,號稱是人潮出入流量最高的地方,卻完全沒有任何一個人,產生過交流或是對話。
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在街頭上遇到聊天聊著,就忽然有人開始在談心,告訴我們,其實他最近過得很不順,本來有打算在這幾天要了結掉自己的生命。所以你會覺得非常的訝異,覺得這是不是一個偶發的、極端的事件,但其實這就是街頭上面的常態。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帶著更多的人,走向前去看到這些樣貌。
即便是剛才我們所提到的,七成的無家者有工作,但仍然有三成的人是沒有工作的,甚至帶我到街上去流浪的街頭導師,他自己當天沒有應徵到工作,他就決定要去圖書館睡一天。決定放棄的理由是什麼?其實我覺得,在街頭上有時候比堅持更難的一件事情是放棄,要努力、要打拼、要人定勝天,這些概念其實街上人們的信念,或是相信這件事情的強度,比我們自己或是當代的這些年輕人,還要再高非常多,但是又被這樣的信念綁牢在某一個區域裡面,無法上升。我們在街上認識的人,大多數的年紀是在40歲,一直到64歲區間,也有年紀更大的人,以及年紀更小的人,不斷的出現。
[12:26]
因應到今天討論的氣候,有跟社工聊了一下,關於政府單位有沒有一些配套的措施?街頭上其實有很多人露宿著,就發現到,衛福部於災害防救法裡,第22條、第27條裡面是有提到,災難防治關於人的需要、關懷的部分,但是因為是中央所頒訂下來的事項,所以其實裡面沒有細部內容,關於每個地方所做的狀態其實不太一樣。
在台北,我覺得颱風跟低溫,是一件非常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颱風天大家光是走在路上十幾二十分鐘,就已經被吹得歪七扭八,更何況有些人他的家當是完全被置放在外頭。其實應該要有開放的庇護所,或者是更長期來講,是不是應該有一個中途庇護單位。
其實台北、各縣市都有在做這樣子的事情,但在台北,有一百多個床位,一百多個是民間單位加上官方單位所加起來的數量。但事實上,台北市無家者在104年的時候是800近900位,到了105年,去年統計其實是已經來到了1,000人,顯然床位是遠遠不足的。
[14:07]
再加上許多,我認為有很多的規則或者是生存的習慣,其實單位跟街頭上的生存者之間是非常為難的,也造成了我們重新去看待一個人,為什麼他會在街頭上面,完全是被動的,完全是被擠壓的。或者有點像是,若大家看待街頭上的人方式,有點像一個盆栽,盆栽在下雨的時候,覺得有點不捨,所以把它搬到屋簷底下。
其實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去看待無家者是有點可惜的,因為以往總會覺得,睡在街上是ㄧ個不明智的決定,應該有一個更力爭上游的途徑,讓人脫離這個狀態,但是研究過整個社會裡的結構之後,發現非常的窒礙難行,街頭上面每一個人,都來自於不同的家庭,來自於不同的狀況、不同的性別組成、不同的年齡組成、不同的學經歷,會共同睡在街頭上面原因千奇百怪、各式各樣;但是我認為非常非常多的人,是一個理性選擇的方式,在選項不多,選項被剝奪的狀況底下,來到了街頭,選擇了街頭並且試圖在這個地方生存。
所以如何去尊重一個人的決定,當氣候、種種事變,或是整個重大活動,比如說像之前的世大運等等,這樣的活動或是這樣的氣候變異,來到了這個環境裡面,人們有沒有更多樣的選擇,比方說開放台北車站。如果台北車站是台北市裡面許多無家者露宿的地方,在颱風天的時候,在低溫的時候,有沒有辦法開放,是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在庇護所裡生活? 我自己沒有住過,但是也是有人在裡面過得非常的規律,然後慢慢回歸到軌道,但是有人就是再次脫落而出。
[16:26]
台北車站,想要另外介紹一下,其實所處單位非常複雜,裡面有包含高鐵路局,也有市政府的屬地,然後還有另外租給像是微風跟誠品等地方。所以在這樣子所屬地非常複雜的狀況底下,要如何去開放,我覺得現在是沒有一個直接橫向連結的管道,也很期待在這次的論壇裡面,可以激起大家的一些討論,可以去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
剛才有提到流浪這件事,乍聽之下好像是一個浪漫的或者是不經考慮的選擇,但是如果今天不管這個人,當初為何選擇的流浪,好像脫離流浪這件事情就可以結束,但事實上不盡然。
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是脫離流浪之後的一位無家者,他的居住狀況。不知道他的投影夠不夠清晰,這張照片很感謝是芒草心協會,一個長期在萬華關注無家者的組織,提供給我們的照片。可以看到整個牆壁破掉,然後還有窗戶破裂,房東基本上是不會來幫忙修補的,因為能夠提供一個房給一個年紀大的,然後可能有身體疾病的人而言,大多數的房東不會接受這樣子的房客。
[17:57]
要不要猜猜看這個房間多少錢,在萬華四千,這樣子的一個房間四千,然後是雅房,大概差不多有近20位的長者,一起共用一間衛浴設備。所以脫遊之後,人是不是就不是無家者了,我覺得這個畫面可以留給大家一些討論的空間。
最後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張照片,我本人,但是我不是主角。之前在台北,或是全台灣非常非常冷的那幾天,很多地方下雪,我們也剛好在街頭上面分享,以及談天。下面有三十入、三十入全新未拆封的暖暖包,其實是街上的大哥送我的,因為我是南部人,我們還蠻熟的,他也知道我很怕冷,穿的八件跟熊一樣,所以就很堅持把他在街上拿到物資要送給我。
那個當下其實我是非常非常感動的,進去到這個場域之前,你不會知道那個關係之間是流動的,你不會知道說,人除了被動的看起來瑟縮的狀態底下,他還是有非常多的主動性,能夠做非常非常多事情,只要這個社會不要放棄去以人的方式去看待一個人。
[19:28]
在那個過程中,我看到一個非常非常讓我感動的一件事情,這個大哥,他是我在一兩年前認識的大哥,但他現在已經不在台北車站了,到哪裡其實不太知道。街頭上的人,台北車站的人口,在社工的不正式統計之下,每半年都會有30%的流動率,那人到了哪裡去?這個大哥叫什麼名字?通常我們都習慣用暱稱的方式,就是綽號的方式相稱,因為街頭上的人,有太多不願意或是無法被提起的過去,所以人好像就隱形了,好像就是被一陣風給一吹就吹走了。
非常希望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個城市裡面的每一個人,並去了解那個你可能無法從你或是乍看之下,無法理解的那些現象背後的樣貌,也覺得也許在那個過程之後,人才有更多不管適應氣候,或者是適應這個變遷社會的可能,有時候我都覺得這個社會變的速度好像比氣候再更快一點,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