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李桃生局長,具有森林與法律雙學位,從基層做起,65年擔任玉里林區管理處技術助理員,歷任技術員、工作站主任、技士、課長、技正、林管處處長、林務局主任秘書、副局長。

李局長係一位堅苦卓絕的森林人,早年奔馳於現場,披荊斬棘,對於林務局多元的業務,奠定了基礎,遇有問題或民眾陳情抗議,均身先士卒站在第一線溝通,近年來尤其重視林業的基礎工作,如資源調查及法規、行政規則之訂定,以期「以法治林」。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從日據時期至今,台灣林業經歷了林木開採、林木育成、以及生態系經營等階段,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支持著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光復初期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三大林場奠定了國家發展的基礎,挹注國庫。70年代通過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新方案三原則,林業之管理經營,以國土保安等長期利益為考量。1999年集集大地震後,林業政策完全以保育為主,更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為主軸。近年來台灣林業更導入文化與遊憩經營觀念,各地自然保育中心與文化園區分別設置,森林之多功能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顯示完整內容

逐字稿

我的題目是:百年林業,承先啟後,從100年前開始,因為100年來台灣林業確實對台灣整個政經社會發展有相當相當緊密的關聯,我的簡報大綱分成五項,首先談三大林場,接著我們要談林業政策,最後講森林培育以及森林育樂,最後我在講一點保安林跟自然保護區,結語的時候會做點展望。

如果把台灣的林業做一個區分的話,我們用簡單的話來講,在日據時期以及光復開始我們稱之為開採林業,1910年起啟動了台灣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伐木事業,後來我們從事育成林業也就是說大規模的造林工作,當時林相變更也是其中之一項,接著我們要有生態系經營的觀念,我們稱之為生態林業,注重的森林經營目標的一個多重的效益,尤其特別注重國土保安,近年來其實我們還掌握了一些林業文化的元素,或許我們未來可以稱之為一種文化林業。

我先從三大林場來跟大家介紹,太平山林場、八仙山林場、阿里山林場,其實我們是從阿里山林場開始的,如果台灣的林業伐木是以阿里山為號始,從1903年日本人從玉里翻過玉山到達阿里山的時候,看過這麼多的檜木林,他稱之為無盡的寶藏,台灣總督府決定進行開發。接著是八仙山林場,後來是太平山林場,阿里山林場為了去採伐這些林木,在1903年興建了阿里山鐵路,現在也是成為我們文化資產級的鐵路,林場採伐結束以後,就以它的日出、雲海、晚霞、神木、鐵路等五奇演變成最重要的森林遊樂區,也是現在國人的最愛。

[02:16]
八仙山林場它是水運鐵道、平地軌道、山地軌道,架空索道等複雜的伐木運材設施,彰顯了台灣伐木的特色。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太平山林場,因為它的品質是三個林場裡面最好的,尤其是扁柏。後來它的架空索道用掘田式的索道取代,現在也是成為三大森林遊樂區之一,所以這三大林場都從林場的採伐,慢慢的演變成森林遊樂區。第二個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林業政策的變遷,配合剛才三大林場的開發,我先來介紹一下在日據時期,確實他們也做了一些努力的工作,他深深的知道森林是可再生的資源,因此他就訂定原則、設立專司,對台灣的整個森林的基礎奠下良好的基礎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對於森林的地籍以及台灣這麼多的高山所有的林相都做了一個基本調查。我們的確不能否認日本人在這邊做了很精細的功夫,也是我們光復以後接手能夠非常順利的擬定森林經營計畫,從事森林經營工作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

下面這兩張都是過去採伐林木的一些,過去的一些工作,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早期的前輩們他們艱苦糾結在山上工作的情形。光復初期是採取因地制宜的經營方針,主要的是保護森林恢復林相,雖然如此但是在光復初期34年到47年,事實上還是有很大規模的採伐林木,左邊跟右邊都可以看到當初的林相的情形,當然當時因為國有的、國家的土地荒山荒地非常的多,所以當時也推行了一個租地造林政策,希望應用民間的資金,來綠化國土,可是租地造林政策實行到現在變成我們在行政成本上非常大規模的負擔,因為要輔導租地造林從事林業,這是一個相當、非常花很多行政成本的工作。台灣林業政策的經營方針是在47年到63年當時進行林相變更改良,每年的採伐量在150萬到200萬立方公尺之間。

[04:45]
各位我們如果舉個數字,50萬立方公尺,在八八水災的時候莫拉克颱風替台灣帶來了災害一共有2.6萬公頃,當時的漂流木因為它受到林地崩塌的影響,以致於它離開了森林的故鄉,漂到河口、漂到海洋、沖毀了農田,那個時候的數量有156萬根,換言之八八水災那一年的漂流木的數量,就差不多等於當時在民國47年到63年之間每年一年的採伐量,可以想像出有多麼大的數量。那麼在當時47年其實當時又揭櫫了要發展林地多種用途,建設森林遊樂區增進國民康樂的一個目的。

63年到83年,演進到60年代的時候當時政府發現到台灣林木的採伐必須有一個時期把它終止下來,其實在當年林木採伐的時候除了一部份標給木材廠商採伐以外,另外林務局也有一些直營伐木的工作,直營伐木的工作在那個時候60年代的時候其實已在進行檢討,直營伐木的工作它的成本其實滿高的,當時也有停止之意,後來沒有實現,在民國54年的時候。一直到民國63年到65年的時候,我們就實行了一個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當時是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所做的一個決策,認為台灣的森林要重視國土保安、長遠利益為目標,不能夠以開發森林為財源,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那這一條以國土保安的長遠利益為目標,後來入法成為森林法的第5條的條款。

經營管理方案一直在民國80年的時候,首先是禁採檜木林,後來81年的時候全面禁止伐採天然林、水庫集水區、生態保護區,這個就是全面禁伐天然林,從81年到現在所有的天然林我們通通保護下來。天然林的保護是目前世界林業經營上重大的的趨勢,預計國際糧農組織FAO在2020年可能推動一個政策,希望各國來簽約把天然林全部保護下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工林的合理經營可能益形重要;88年我們採取林地分區,合理使用並且保育林地。第三我要談到造林的工作,造林是經營林業裡面最基礎的工作,我們稱之為綠林樹海生生不息。

[07:15]
首先我要談的是造林的方式,苗木栽植、巢植造林就是在一個穴裡面同時栽種4株到5株以上的林木,造林的方式從新植到撫育過程非常的長,通常6年可以達到成林,可是6年以後的撫育工作還必須不斷的進行,林木才能夠長成可以用的良材,也才可以發揮它水源涵養、固土保沙的公益效能。在當時我們針對造林設置的造林中心區,主要的就是在林道的兩旁設了25個造林中心區,面積約26萬公頃,這一塊就是將來我們在人工林經營發展方面最需要著重的地方。當時的想法是在林道的兩旁、兩側建立造林中心區以後,如果要採伐的話,透著這個林道的維護就能夠非常簡單的進場,可是經過這幾十年來,我們停止採伐以後,我們發現到這樣的採伐的作業技術還必須加以恢復,稍後我會談到它。

第三個是天然更新,造林在山上生育地非常惡劣的時候,我們採取天然更新,也就是讓它天然下種更新,其實我們很多地在做造林的時候,巢植造林也好、惡劣造林也好、帶狀造林也好、造林地造林完畢以後,在森林整個演替過程裡面,附近的母樹林也會天然下種更新,因此我們有很多造林地其實到最後都演變成,人工林跟天然式森林合在一起的森林,甚至於人工林的樹種有一些敵不過天然競爭的樹種,演變成純天然式森林也有,這可以看到台灣整個森林的演替是符合自然的原則的。

我要特別提到林相變更,這是大規模採伐林木,當時一共做了3.8萬公頃,認為天然林的林相在60立方公尺以下的,我們認為是與天然林相類似的林區,於是進行大規模的砍伐,是當時聯合國所補助的計畫,一共做了3.8萬公頃,是林業史上相當重要的造林經驗,造林確實是成功的,可是原來都是闊葉樹林,這些闊葉樹林大規模的採伐以後,所替換的是我們本土原生的鄉土樹種,有一些是本土的樹種,有一些都是純林,

[09:46]
有一些是混合林,但是如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或許我們認為原來的闊葉樹林、楠木類的、櫧櫟類的,它的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可能遠超過今天我們人工所造出來的森林。可是在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我們當時台灣的林相與材積太少,更新以後就變成很多材積很好的林相,像現在的觀霧我們新竹的觀霧、東眼山還有我們的屏東的雙流、藤枝都是當年大面積林相變更所形成的造林地,現在都成為森林遊樂區。換言之森林遊樂區人工林造林以後,它的森林變成非常的整齊,因此在遊樂的品質上面覺得說是非常壯觀的。今天回過頭來看的話,也許這個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後來我們就改成林相改良,也就是說在每公頃地100立方公尺的或者是年生長量不及2立方公尺的林地,我們採取林相改良,在林下種植不同的樹種,如果它原來是紅檜林,我們在底下也許可以種一些闊葉樹種形成混淆林,也就是孔隙地造林這樣子符合生態造林的方式。

第二個我要特別介紹的就是我們澎湖的造林,澎湖的造林這是一個我們台灣最重要的一個地方,當年澎湖也是有林木,可是因為它乾旱少雨、土壤淺薄、風害及鹽害嚴重,所以必須施行造林來改善環境,從81年成立澎湖造林隊,用非常艱困的方式花了很多的經費,目前為止已經造了2,084公頃,占了澎湖16.43%的面積。在澎湖造林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它的地理環境非常的不好,在這種情況之下必須選擇能夠耐鹽抗風的樹種,後來在無意之間我們發現南洋杉是其中最好的樹種,經過颱風以後,颱風過後我們去檢視結果,只有南洋杉還屹立不搖,其他的樹種可能都受到風災。因此現在澎湖造林以南洋杉為主,但這幾年來我們也加上不同的樹種,像檉柳、大葉山欖等等的形成一些複雜的林相,這兩年來我們正著力把澎湖作為一個低碳島,我們預備在3年之間種200公頃,目前事情都非常的順利,今年做70公頃,希望把澎湖改造成一個低碳島,讓它具有綠色觀光的價值。

[12:20]
第五點我要特別談到崩塌地的復育造林,這些崩塌地在99年到102年我們在國有林事業區裡完成了植生復育,崩塌地造林其實是、不是那樣簡單的,它必須打樁編柵用萌芽樁的樹種包括九芎、黃槿、雀榕、小葉桑,撒播,也就是撒播種子按照海拔以選擇相思樹、台灣赤楊、山黃麻等等這些容易生長出來的樹種,還有植生造林這個就比較更嚴謹的去種台灣赤楊、相思樹、青剛櫟,基本上這些都是良性的、先驅的樹種。

經過這樣的一個作業以後,尤其是打樁編柵是必須讓它穩固下來以後,才能夠進行後續的造林工作,莫拉克造成的26,000公頃的林地崩塌也不能隨時立刻的進場,必須等到它自然刷坡穩定以後,才可以進行我們造林的作業,而且如果是沒有保存對象人力難以到達的地方,我們寧可讓它自然演替,也就是說對於崩塌地我們採取的是以自然演替為主,人工復育為次的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它,因為如果崩塌地太遙遠,人工越是要搶進場的話,或許是虛擲這些公帑,尤其我剛剛提到的台灣的自然非常的脆弱,一定要等它一段時期穩定以後,人力才可以進場。

我特別要跟大家報告的是台灣的海岸長城,海岸造林是建構一個濱海綠色廊道,台灣的海岸非常的豐富,在日據時期做了很多木麻黃,在國土保安、生態保育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可是木麻黃經過這麼十幾年來、二十幾年、數十年來,它逐漸的老化,必須加以更新,因此在木麻黃的孔隙地裡面,我們就選用黃槿、白水木、大葉山欖、水黃皮營造複層林。當然在海邊還有很好的紅樹林,紅樹林像水筆仔、海茄苳、欖李、五梨跤等等。

[14:38]
最後我要談到森林育樂的發展,在森林育樂發展裡面森林遊樂區剛才已經提到,47年的時候就認為方針裡面要定期發展,要積極發展森林遊樂區。74年的時候我們把森林遊樂區入法,讓它能夠在森林法17條取得一個法律依據,森林遊樂區是一個非常低密度的旅遊,跟一般的風景區完全不一樣,因此他必須遊憩路線故事化、服務內涵優質化、經營管理社區化。我們這幾年來在我們林務局所經管的18處森林遊樂區裡頭,我們採取了自然教育中心的模式,讓森林遊樂區演變成自然教育中心,我們採取的是師法自然快樂學習,小孩子老師都能夠到自然教育中心、到林地裡頭、到林場裡頭,來真正的體驗我們的森林,這不僅僅是一種知性的體驗而且是種感性的體驗,我們可以看到小孩子們在觀察樹種以及了解林業經營的過程裡頭,所展現出來這種興趣盎然的情形。

尤其我們建設了全國的步道系統,我們有14條國家步道系統,14條區域步道系統推動無痕山林的工作,也在工作假期希望能夠與步道的維護、生態解說結合山村的聚落與產業促進、步道居民共同成長,這其實也是一種綠色經濟的範疇。這三年來我們推動平地森林區域這是花蓮的大農大富我們稱之為樂活森林園區,在花東縱谷呈現的1,200公頃台糖原來的甘蔗田變成鬱鬱蓊蓊的森林;這是鰲鼓,一個國際級的濕地,我們稱之為北迴歸線上海岸到森林資源的展示村莊,它不僅有環境教育、有濕地保育的功能;這是屏東林後四林的大武山低海拔的自然森林,它有一個二峰圳的復刻版,二峰圳是在日據時期鳥居信平到現在100年沒有任何動力,但是一世紀以來源源不絕的水來供應當地的農民,我們在園區裡面加以複刻;這是北大武山我們可以看到在園區裡面,你可以看到忽焉在前忽焉在後,這就是北大武山,南部的聖山。

[17:05]
最後我要談到綠色保護森林奇蹟,我們的保安林,保安林在日據時期開始首創,主要的就是保安工作,保安林我們在森林法裡面規定。不論所有權屬都要以社會公益為它經營的目標,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裡面,揭櫫了要擴大編定保安林,79年有重新調整來發揮保安林的效用,到現在有46萬公頃有11種類別,主要的都是一些公益項目。

此外我要談到自然保育系統,自然保育系統按管理密度來看有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保護區是在民國54年就開始創立的,到現在我們已經有很多處的保護區,還有6處的自然保留區,自然保留區是完全不能夠改變,也必須維持它原有自然的狀態。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從野生動物保護來的,是重要棲息環境,如果重要的地方我們就升格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這些保護區連貫起來,我們稱之為中央山脈保育軸,一共有63萬公頃,這是完整的保育台灣的核心生態系統。

[18:18]
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台灣林業的新願景我認為,林業是千秋萬世的志業,林務局負責台灣的林業經構、經營工作已經65年,各個階段都有特殊的需求,在採伐時代,提供的材貨讓台灣經濟社會能夠發展;在保育的時代,保育得很好的森林資源讓它能夠能成立國家公園,今後我們希望腳踏實地的把森林是台灣陸地,也是台灣最重要的一道屏障,我們希望能夠打造一個防災的森林、健康的森林還有育樂的森林以及社區的森林,希望我們能夠善待我們人類、森林善待人類,我們也要來善待它,讓我們台灣這個森林能夠生生不息,以上是我的報告。

[19:10]
主持人:謝謝李局長精彩的分享,我們這邊有一些簡短的問題想要請教李局長,李局長剛才有提到我們林業是千秋萬世的志業,那也想要請教李局長對於啟迪後輩有些什麼樣的計畫跟想法嗎?

[19:26]
是的我想講一個原則性問題,我們知道近代史上最有名的「正義」的一個作者叫John Rawls,他在《正義論》裡面提到的在世代正義裡面講求一個儲蓄原則,也就是說我們現一代人所得到的資源,其實應該完善的、妥善交給下一代,可是我們不曉得我們到底有多少的資源,因此必須很節約的使用、儲存起來,因此我們在森林經營上面一個永續利用的思維。

剛才我提到的我們要很謹慎的對待這個寶貴的台灣森林,以防災為主希望能夠讓森林能夠更為健康,森林健康必須透過一些撫育以及間隙地的採伐跟造林的工作,健康的森林才能夠發揮它森林的公益以及經濟的效能,這樣的話人們能夠走進森林裡面,獲得心靈上的知性跟體驗的效果。

最後我們在林業經營上面一定要跟周邊的社區一起合作,也就只有工作參與的越多,我們林業決策會越周詳,這樣將來才能夠為國家、為後代子孫留下這些美好的一些生生不息的森林資源。

顯示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