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環境的歷史-環境考古大解密-熊仲卿

00:00
2017-05-14發佈
2,612人瀏覽

講者介紹

熊仲卿老師是一個愛好考古,喜歡思考古代人類社會與文化的人。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深造,2007年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後開始在印尼班達群島進行考古調查。研究的主題是古代香料貿易如何影響當地的社會結構、聚落型態與物質文化。牽涉到的議題包括社會邊界、文化生態、伊斯蘭化與陶瓷器分析。2013年開始轉往印尼北摩鹿加群島調查發掘,試圖重建古代特爾那特蘇丹王國的興起。2017年起開始在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任教,開設環境考古學課程。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環境的範圍可界定為三類: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以及人的環境(環境基本法第2條參照)。考古還原了人的環境,其變遷與故事與所依存的環境、以及人為環境息息相關。那麼,挖掘人類歷史以外,我們怎麼挖掘環境的歷史?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各位聽眾大家好,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要為大家介紹一個,很神祕的島嶼的故事。這個島嶼,它位在太平洋的東部,叫做復活節島。可能有些聽眾已經知道這個島,這個島如果以當地的語言發音的話,叫「拉帕努伊」(Rapa Nui)。它之所以叫復活節島,是因為在1722年一個荷蘭的探險家,在復活節那一天,發現這個島,實際上,他抵達這個島的時候,島上已經有原住民,根據1722年,荷蘭探險家的紀錄,復活節島上的人口是相當多的,當時島上有許多豎立的非常雄偉的石雕像,他們當地人叫做「摩艾」(Moai),過了幾十年後,西班牙的殖民者,又過來探險,發現島上的人口越來越少,等到19世紀初之後,當其他歐洲的探險家,又來這裡之後,發現這個地方已經荒無人煙,很多的石雕像都被傾倒在地,顯示這地方,發生過非常大的社會動亂。
基本上這個島上,沒有非常高的樹,都是比較低矮的灌木或是草原,看起來比較荒涼,不太像是一個熱帶島嶼的生態環境,在島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還有很多像這種還沒有完成的石雕像,就傾倒在山丘上面。從這裡可以看到,從山上呢,當地的原住民會利用山上的火山岩,去雕這個非常非常大的摩艾像,然後把祂滾到海岸邊。
大部分的摩艾像都是豎立在海邊的,從山上移動到海邊,然後把他豎立在海邊的平台上面。整個復活節島,我們稍微簡介一下,它的長大約26公里,寬大概13公里,這個島上有三個火山,也就是有三個火山曾經噴發過,然後最後形成這個島。這樣的一個島,它的大小,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實際上是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天然環境,加上它曾經有火山噴發過,所以它的火山灰實際上是非常肥沃的土壤。
不過,這個島很特殊,這個小島位在太平洋上,距離其他的島以及其它的陸地都非常的遙遠,大概有1000公里左右,所以它是世界上最孤立的的地方,它跟外界不是說完全沒有文化交流或是接觸,但是不是很頻繁,因為它的距離實在太遙遠,考古學家在這個島上的海邊,發現很多摩艾像,從考古的調查發現,這些石頭都是從山上的火山岩去雕刻下來,然後運送到岸邊的。
這個島上,從我們的考古資料來看,從來就沒有牛、或是羊、或者是馬,這些獸力,去幫古代的這些人去移動、搬運這些石雕像,那麼考古學家就在疑惑一件事情。第一點,它們是怎麼搬運石頭的?第二個,他們為什麼要搬運這個石頭?第三點,為什麼我們從歐洲人的歷史文獻裡面,我們看到的是這個社會從很繁榮,相當多的人口,慢慢的走向這個人口越來越少,然後社會看起來好像有發生過崩潰的現象。
考古學家就在這個地方,進行了很多發掘以及調查,我們現在重建復活節島的歷史,大概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島在公元後700年前是沒有人居住的,公元後700年到1200年之間,人類才開始從太平洋的其他小島,移民到這個地方來。最早的這一批移民,帶來了種植芋頭的技術,帶來了雞,那麼還有老鼠。這些老鼠你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牠是怎麼樣來的,牠實際上就是跟著人類,進入到他的獨木舟,跟著獨木舟裡的行李,不小心帶到島上來的。那麼從歷史文獻來看,這個島上最繁榮的時候,人口大概有八千到兩萬人,這個島上有非常複雜的社會階層,有國王、有祭司、有平民、有奴隸,那麼實際上這個島上也可能曾經有過文字系統,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解讀,它的古代的文字系統,但是說明這地方的社會曾經非常的複雜,跟我們現在的這些王國的,社會型態的社會是非常接近的。在公元後,一千年到一千七百年前之間,這個島嶼開始大量的去製造摩艾像,這些摩艾像的功能,實際上只為了要祭祀祖先,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祖先,是從海外移民到這個島上,所以當地的酋長還有國王,死掉的時候,他的後代必須要為他雕一顆很巨大的石像,要祭祀他的祖先,所以他們有這樣子的習俗、風俗習慣。那麼當然從歷史文獻來看,從18到19世紀,這個社會慢慢走向崩潰的邊緣,這個島內的階級感覺比較緊張,可以看到好像有戰爭的這種傾向。我們從墓葬裡面發現人骨有不正常的死亡的現象,人的這個骨頭有很多的創傷,說明祂可能經歷過戰爭,經歷過社會衝突。
還有從生態考古學的資料裡面,我們發現在西元後700年之前,也就是說這個島上,還沒有人類居住開始之前。這個島的生態環境,這個是我們看到,這是一些後來的電影拍攝復活節島上的這些原住民,他們怎麼去建造摩艾像,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就是他們當地人由於沒有這些運輸工具,要把這麼重的每一個石雕,大概都有好幾噸,甚至好十幾噸重的石像,把它搬運到岸邊,你必須要用滾輪。這種滾輪是砍伐島嶼上的,很大型的棕櫚樹去製造的一個一個的滾輪,那麼等一下我們會說到這個滾輪的功能,這個是他的酋長在檢視他們祖先的石雕像。考古學家又從地層裡面的資料,發現在人類還沒抵達這個島嶼之前,這個島是有很多的棕櫚樹,非常高大的棕櫚樹,這些棕櫚樹就可以保護非常肥沃火山灰的土壤,那麼棕櫚樹產的椰子就可以提供當地的飲水。所以棕櫚樹在這個島上是非常重要的生態資源。只不過當復活節島的人,移民到這地方來之後,第一個,他種植芋頭,所以他必須要砍伐一些棕櫚樹,然後灌溉芋頭田才會有糧食生產;第二個,它的社會又發展出必須要建造摩艾像,這樣的一個社會制度,以及風俗習慣,以及這種世界觀,所以大量的砍伐這些棕櫚樹作滾輪,然後幫助上層階級,這些社會菁英,去建造這些摩艾像,它的結果是因為它是位於熱帶的島嶼,所以在經過雨水沖刷之後,又沒有棕櫚樹去作水土保持,所以它的火山灰裡面這肥沃的土壤的肥力不斷下降,不斷下降的結果就導致芋頭的產量越來越少,芋頭的產量越來越少,人口壓力沒有辦法解決,它又必須要把多餘的這些勞動力驅動到去建造摩艾像,總之這樣子一連串的循環過程,最終導致這個地方的社會壓力非常非常的大,社會階層的分化非常的嚴重,以及生態資源持續的被破壞,以至於導致這個地方,上層階級的人,與奴隸階級的人,發生非常嚴重的衝突事件,最後導致這個社會走向崩潰。
這個是我們考古學家,復原的復活節島的史前的生態(aseed插圖片1),你可以看到有非常高大非常多的棕櫚樹,那麼可能有沼澤,那麼可能有肥沃的土壤,還有非常豐富的鳥類資源。那麼人類來了之後,把棕櫚樹砍伐之後,然後又過度的捕殺這些鳥類的資源,而且這個鳥,由於沒有樹,所以鳥沒辦法棲息,所以這個鳥滅絕的種類越來越多。
那麼,這個是現在我們看到復活節島的生態環境,你可以看到,他已經,雖然已經開始有一點恢復了,但是你可以還是看到,這種在過去曾經發生荒漠化的遺跡。你可以看到還有這樣子的證據,你可以看到海邊的沙灘,他其實就是一種荒漠化的結果,那麼島上的棕櫚樹,實際上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那麼像復活節島,這樣子的一個案例,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反省、思考的空間,也就是說我們人跟生態系統,我們人跟環境之間要怎麼互動,我們的這個人喔,我們有這個保護環境義務之外,我們人又是有生物性,我們必須要利用土地,我們要生產糧食,我們要滿足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又有自己的文化風俗,我們又有自己的宗教習慣,可能會破壞這個生態環境,也就是說我們人的文化,跟生態系統之間,要怎麼樣能夠達到一個平衡。
那麼我覺得這個是,我們今天在這裡需要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謝謝。
主持人(董又慈):謝謝熊老師對於復活節島的介紹。那你留了一個大問題給我們,你覺得像這樣子,譬如說,復活節島的這樣子荒漠化,會不會對像現在這種全球暖化的議題,有沒有什麼啟示?
熊仲卿:好的,那麼我覺得,復活節島它就是一種隱喻,各位,我們地球,如果我們把它放到宇宙來看,其實它就是一個復活節島,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星球,我們可以去交換糧食,或是可以移民的地方。所以我們如果把地球放大來看的話,實際上它就是一個復活節島,我們全世界的人類在這個地方,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生存,我們當然也有我們自己發展的需要,我們要繁衍人口,我們要生產我們要利用土地,但是同樣的,我們也可能要考慮到生態系統的維護,怎麼樣能夠保護我們的生態系統,能夠讓環境永續作好環境保育,能夠讓我們永續的發展,我覺得像這樣子的一個東西,可以從復活節島上得到一些啟示,那麼其是像現在,全世界人口增長那麼快速,那麼糧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了要不斷的增加糧食,為了要不斷的開發、利用土地,所以全世界的森林,它砍伐的面積越來越大,那麼大片的森林被砍伐之後,還有還有包括我們工業生產所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還有廢棄,以及全球暖化,像這樣子的議題,可能各位聽眾平常也都有關注,那麼我們怎麼樣去,各個國家以及我們的人類,全球人類,我們怎麼樣來共同來思考,怎麼樣來去達到永續發展,這樣的一個目標。
主持人:就你所知,有沒有哪個國家或是甚至台灣,有把這種考古的資料,像這種地質或是氣候,這種土壤的改變,運用到他們對環境保護措施上面的?
熊仲卿:據我所知,美國的考古學界也相當關心,這個問題,它們也特別重視,生態保育的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生態平衡這樣的問題,所以特別是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育,它們是相當重視的,因為如果你把生態系統當作是食物鏈來看的話,這個生態系統其中一種生物,如果被過度捕殺,或這被過度利用的話,那麼它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態平衡,那麼就可能會影響到,比如說,水土保持,或者是其他環境的因素,最後就會回頭過來影響到人類社會,所以像西方國家一般都還蠻重視環境保育,以及利用考古學的方法,去做譬如說動物保育、植物保育相關的這些問題。
主持人:那我們就謝謝熊老師,帶來這麼有趣的案例分享。我們掌聲再謝謝熊老師。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