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中興大學實驗林副研究員、森林學系合聘副教授邱清安,主要關注森林植物社會與生態氣候學研究,也積極投入台灣原生景觀植物的篩選和應用,與復育生態學發展。大學時期,便積極行走臺灣山林,進行森林植物調查工作,後投入雪霸國家公園服務10多年,進一步瞭解山林經營與管理實務,有著許多獨到觀察與體驗。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你知道山椒魚長什麼樣子嗎?山椒魚外型像壁虎,是棲息於潮濕有水地方的兩棲類動物。台灣五種山椒魚都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特有生物,非常珍貴。復育山椒魚需要剷除芒草、種植樹苗、鋪灑落葉,簡單的三個步驟,就是去除大自然裡阻礙演替的因子、提供森林種子,加快自然演替腳步。山椒魚復育嘗試也讓生態環境復育出現一絲曙光,更讓民眾有機會親身參與出一份力。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山椒魚牠是一個很奇妙的小動物,然大小大概就跟一般我們所看到的壁虎差不多一樣大,外觀型態也是差不多一樣。不過牠的棲息環境,就是很接近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青蛙,喜歡生活在潮溼,然後有水的環境,所以牠是屬於兩棲類,和壁虎這種屬於爬蟲類的生物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在這些喜歡有水,潮溼環境的兩棲類裡面,其實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青蛙,這個是屬於沒有尾巴的無尾目,然後另外一群就是有尾巴的有尾目,比如像山椒魚這類的東西。跟山椒魚比較有親緣關係的這個,反而是中國大陸的,大家比較熟知的就是娃娃魚這一類的東西,不過山椒魚牠就比較小巧可愛多了。

另外山椒魚的繁殖其實也很特別,牠不像壁虎,也不像青蛙,在繁殖季節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在比較寒冷的秋天、冬天的時候,牠會產一個差不多像C型,就是像豆筴,弧型的豆筴這樣,然後裡面有一顆一顆的卵。這些卵在孵化之後,牠所產生的小山椒魚,很快的,一孵化的時候,就已經有很細小的四肢,還有一個在耳朵旁邊有一個很奇特、很可愛的外鰓,這個跟青蛙完全不一樣的一個型態,而且山椒魚牠的數量其實是非常的稀少。

一般山椒魚主要分佈範圍是在比較高緯度的溫帶地區,那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山椒魚分佈緯度最低的一個地方,牠也是屬於冰河時期孑遺的生物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想要去保育山椒魚的其中一個原因。

[02:29]

目前台灣一共有五種山椒魚,這五種山椒魚全部都是政府公告的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在這五種裡面,觀霧山椒魚只分佈在台灣北部,就是雪山山脈,北部的中海拔地區,牠的分佈範圍可能是這五種裡面,分佈範圍比較小的,而且數量比較稀少的,所以其實差不多六、七年前,二○○八年的時候才正式被命名,然後一被命名之後,馬上就被公告為一個瀕臨絕種的動物。

其實山椒魚不僅是牠的分佈的生育地比較狹小,而且牠的棲息地,就是在觀霧北部這一帶。在那幾年有連續好幾個颱風,還有豪大雨,比如像是艾莉颱風、龍王颱風,這些颱風讓整個山區有很嚴重的一個崩塌。其實對一個剛發現的物種,也不可以說這個物種才剛被發現,然後很快的就因為棲地的破壞、棲地的干擾,就消失,就滅絕了。這個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去復育山椒魚的一個想法,就是去創造出一個山椒魚牠喜歡,然後也適合山椒魚棲息的一個森林環境。

一開始我們在選擇山椒魚牠的復育地點的時候,其實有多重的考量,包括管理人員比較可以容易去護管,有穩定的水源,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在觀霧這個地方它有一個生態中心,我們希望這個復育區可以當作生態中心的一個環境教育場域,所以它的距離也不會太遠。

最後選定的一個復育區,其實是差不多四、五十年前火燒過的一個地方,經過了四、五十年,目前的情況就是以松樹,還有,大部分都是芒草為主。像這樣一個以芒草為主的一個草生地,其實並不是山椒魚喜歡的一個環境,山椒魚喜歡的環境是一個有各種的大樹,然後地被充滿了各種的枯枝落葉,有一些小昆蟲的一個森林環境,這樣的環境可以提供山椒魚棲息,提供牠繁衍,然後提供牠的食物。

[05:15]

簡單來講,其實做山椒魚復育這件工作,為了要去仿造,建造一座原始的森林,也就是說把這種火燒過的一個草生地,利用生態復育的方法,讓它很快的改變為這種比較潮溼,然後多層次,然後遮光性很高的一個森林環境。

當初所設計的復育過程,其實是很簡單的三件事情:第一個就是鏟除芒草,第二個就是種植樹苗,第三個就是鋪撒落葉。

第一個步驟裡面鏟除芒草,其實因為芒草其實是演替早期一個非常強勢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那對演替的發展,那會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要把芒草鏟除掉,讓這些林木的種子可以接觸土壤,然後著床發芽,然後再增長成森林。

第二個步驟就是種植這些當地樹種的苗木,這些樹苗,我們要求的不只是台灣的原生種,而且一定要是觀霧的原生種,這個也就是不要有外來種源污染的問題發生。我們種植的這些苗木,大部分就是從觀霧這個地方去採集種子,然後來培育成小苗,再帶進去種。不過有一些其實是把當地一些邊坡崩塌上面,殘存的苗木,把這些即將枯死的苗木,帶到復育區裡面。在種樹之前,我們也會考慮配合不同樹種它的生態習性,譬如有些樹種它是常綠性還是落葉性,它喜歡潮溼,還是喜歡乾燥,然後它喜歡的是光照比較充足的地方,還是比較陰暗的環境,這個都是考慮的因素。

第三個步驟裡面,其實就是鋪撒落葉,這個可能是一個很笨拙的方法,可是也是一個很聰明的方法,我們是在復育區附近的林道旁邊,把這些林道旁,還有它周圍一些邊溝的落葉腐植質收集起來,然後再鋪撒到復育區裡面。這些表層的土壤,這些林道邊溝內的這些枯落物,不只可以保護裸露的土壤表層,避免雨水沖刷。這些枯落物裡面,也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樹木種子,因為邊坡上面的這些大樹,它在成熟之後,種子成熟之後,就會掉下來之後,就會滾到這些邊坡,還有水溝。

我們在清理這些邊坡枯落物的時候,也會把種子帶到復育區裡面。所以我們清理這些枯落物,不只節省了公部門的清理費用,也把當地的這些樹木的種子,還有山椒魚的食物,一併都帶到復育區裡面。那我們在後續監測也發現,這個簡單的小動作其實有一個深遠的影響,比如像在後期的時候,這些復育區它的地表就開始有各式各樣的樹木種子,然後萌發變成小樹苗,這個都是未來這個地方演變成當地原始森林的潛力物種。

[09:01]

那這三個步驟聽起來其實是非常的簡單,不過其實它是有被設計過,被簡化過的一個方法。這裡面我們也融合了一些復育生態學,還有潛在自然植被,還有生態演替的相關理論。比如像我們第一個步驟,鏟除芒草,這個當然就是在生態復育上面所說的,去除掉阻礙演替的因子。

那第二個步驟,種植樹苗,其實就是提供棲地復育所需要的一個森林苗木。大家可以想像,假如我們不提供這些苗木,比如像是一些比較大粒的種子,比如像殼斗科的種子,要進到復育區裡面,所要花費的時間其實是非常非常的長。

那第三個步驟,鋪撒落葉當然就是為了種子的來源,為了腐植質,為了山椒魚的食物。這些工作其實簡單來講,是在模仿老天爺在種樹,在建造一座森林,在做的其實只是在加快自然演替的腳步,恢復這些早期被干擾、被破壞過的一個環境。

那為什麼要把這些生態復育的步驟進行簡化,主要原因其實還是為了要讓志工,還有一般社會民眾來參與。我們在觀霧進行這個山椒魚棲地復育的時候,第一年大概是由研究人員,還有國家公園的同仁來參與,之後就慢慢的由志工來共同參與。國家公園還有參與的志工,其實他們非常的用心,也非常的投入,為了讓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共同來參加這個棲地復育的工作假期,他們一開始就設計了各種不同的教案,比如像是山椒魚繪畫,還有布偶戲,然後到現場去觀察,復育之後,還有復育之後的差別。

[11:13]

在大概了解這個當地的環境之後,就開始讓一般的社會大眾實際去動手做,那包括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剛剛所提到的這三個步驟,就是鏟除芒草,種植樹苗,然後鋪撒落葉。後來發現參與的民眾真的就是拿起了鋤頭,然後把芒草鏟除掉,然後自己去挖種植樹苗的植穴,種下這些小樹苗,甚至到林道旁的水溝旁邊,把這些充滿樹木種子、小昆蟲、有機落葉,把它挖起來,然後鋪撒到復育區裡面。

在這個工作假期裡面,其實一開始我們有一點擔心民眾可不可以接受像這樣的勞動,因為這個其實很容易把身體弄髒,甚至還需要勞動出汗的一個工作。不過像這樣的擔心,其實後來發現是不必要的。在這個計劃結束後的這幾年,國家公園只要在臉書上面貼出山椒魚工作假期,幾乎都是秒殺,很快的就額滿。

我們也觀察了來參加生態復育的民眾,從五、六歲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都有,有時候看著這些民眾參加棲地復育的過程,還有感言,其實常常很令人感動。有些人是全家一起來參加,他們也認為說像這樣的一個復育工作,竟然也可以間接的增進家人之間的互動,還有感情。有些人也認為說這個可能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真正為我們的環境,為了保育某一個物種,出這麼多力氣,流這麼多汗水。有些人也發現在經過了親身參與,出力流汗之後,和他之前在電視上聽別人談保育,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在經過幾次的山椒魚棲地的工作假期之後,我想所有的參與者應該在內心都有留下一些不同的感受,這樣的工作假期,我想他們所種下的也是一個生態保育的種子。

[13:52]

這樣的一群朋友,在觀霧這個地方在短短的三、四年之間,它很快的就把原先我們剛剛所提到的火燒過後的一片芒草地,改變成適合山椒魚棲息的一個多層次的一個森林環境。我們推估,如果按照一般自然演替的規律的話,大概需要三十到五十年的一個時間。不過我要強調的是其實我們所做的只是去除演替的阻礙,然後提供森林的種子,去改善環境來加速演替。這個過程其實還是依照一般自然演替的規律。

山椒魚棲地復育工作是目前台灣唯一一個在國際環境生態復育協會( 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裡被展示的案例。在復育過程裡面,其實不只結合學術研究,還有國家公園的同仁,還有當地的原住民、志工,還有一般社會大眾,也讓生態復育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可以讓大家親身來參與,可以真正對環境產生長遠效益的一個保育工作。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邊。

[15:16]

主持人(邱虹儒):謝謝邱教授的分享,剛剛這個山椒魚這樣子的物種,其實我剛剛稍微趕快查了一下資料,牠其實應該是寒帶的一種物種。然後牠是在十萬年前來到台灣,所以還蠻好奇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台灣會適合山椒魚生存?

第二個問題是這次山椒魚的這個復育的方法,其實是加速棲地的營造,那我們平常知道的復育方法可能就是讓牠們交配,生更多後代,加速牠們復育。那這次是用營造棲地環境,吸引牠們在這裡,讓牠們可以繼續過活。那這樣子的一個棲地的一個復育的方法,它的面積大概多大呢?那這樣子的面積或這樣的方法有沒有辦法複製到其它的物種上面?

邱清安:山椒魚,牠基本上還是比較偏寒溫帶的物種,是在冰河時期孓遺的一個動物。跟植物一樣,在冰河時期很多北方的植物進到台灣之後,然後在冰河退卻,氣溫開始暖化的時候,就開始往山上跑,變成一個就是孓遺,留存在台灣的一個物種。

剛剛所提到這個復育區,其實它的面積不大,大概只有0.5公頃左右而已。我想生態復育這個東西比較傾向於就是因地制宜,還有就是適地適種,其實對不同的物種,可能說都需要調整,不過其實它的道理,基本的道理還是一樣。就是你只要去營造、創造這個生物喜歡的環境,自然就是對這個生物進行保育作。

其實一般在做生態復育的時候,比較容易看到的情況就是有些過與不及的情況,其實有時候政府機關,還是說一般民眾他們認為種樹就是在做復育,不過其實是看這個地方適不適合種這種樹,這個地方應不應該種這種樹,其實都需要經過評估的。比如像我們也發現過去有些案例,把一些早期的森林,也就是他們認為的雜木林砍除之後,再去種他們所想要的物種,這個並不是生態復育真正所要進行的。其實生態復育簡單講,其實就是去恢復已經被破壞的這個生態系,去恢復它原來的種類組成,去恢復它原來的生態功能,主要的精神是這樣子的。

主持人:那我們再次熱烈掌聲謝謝邱教授的分享。

邱清安: 好,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