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專長為鳥類及無脊椎動物生態、動物分子親緣及生物地理研究,於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取得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生物系取得博士後,返國投入教職。
曾擔任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系主任、水雉復育中心負責人,高雄市野鳥學會理事,濕地保護聯盟理事,目前為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環境影響評估須要考量的項目很多,包含空氣、水、文化、景觀、健康、社會經濟等,生態也是其中之一。
在環評審查重點中,環保署訂有植物、動物、海洋生態、空氣水質等相關技術規範,提供基本框架,環評委員們則居中扮演平衡處理各方利益的角色,適時為無法說話的自然環境發聲。究竟環評當中,生態與特有種又扮演怎樣的角色? 請聽現任環評委員張學文教授為我們帶來第一手的觀察。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我們先看環評是什麼?環評就是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界的環境,所謂的影響就是有些開發行為。譬如,我們要建一條鐵路、公路,或有工業區的開發,這些開發往往對環境帶來一些特別的影響,這個影響就要做評估,評估的結果讓這個開發是不是能繼續進行,還是說開發需要做一些調整,讓這個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減到最低。

這種考量不但是現在,也是為了後代。整個台灣或是全世界的環境影響評估大概都一樣,就是為我們後代著想。環評的程序一般講起來,現在國內是這樣子,就是開發的單位,請一家公司,然後開始對環境做很多的調查,有個環境現況的描述,叫做環境說明書。對環境說明說然後還有一些公開展覽,然後跟民眾的溝通,然後就送到環評的單位,在各縣市政府或者是環保署,各自的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

他們審查以後,如果對環境的確有影響,但於說明書已經說的很詳細,對環境不太會有影響,那可能就會通過;如果有疑慮的話,就要進到第二階段,更詳細的評估。在這兩個階段都可能有通過或不通過,這是一種裁決,最後的一個裁決,當然中間也可能做很多的修改,或是就開發案做一些修改。這個環評的項目很多,不光是現在的生物、生態方面,生態當然有陸域、水域、海洋,其實還有空氣、水,包括文化、古蹟,或是一些景觀的,這都包含在內。

[02:30]
所以這是個很多項目的、大的評估過程,生物在這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我們看特有種,有一些保育種,有些是稀有的,有些是特有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看這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如果經過開發以後,那這個生態系統會受到什麼影響?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些可能的傷害時,這時我們可以有些補償措施,或減緩措施,這個都是環評過程中間,我們要加以討論的。

我們現在看在生物裡面,生物可能有一些特有種、保育種,這兩個加起來,有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特有種非常多的,譬如特有種當然就是台灣所特有的,全世界找不到的,這個地方的特有種非常的多,保育種也很多,我們一般在生態上面,我們會說它是個熱點,生態保育的一個熱點。

這個熱點如果全台灣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有類似的熱點、環境或是種類,都是分布的很廣,這種熱點也很多的話,可能我們看它裡面提出來的這些,有些補償措施的提出,對生態減緩的這些措施;我們看它的條件,如果可以的話,當然可以通過,如果不行,可能就會退回去,表示這個地方認定不應該開發,因為是一個熱點,因為非常少,全台灣的分布非常少,然後非常的特殊。

同樣的,我們對個別的,不一定是一個熱點,但是個別的生物,譬如有些是瀕臨絕種的,譬如植物,植物在文資法裡面,就有五種瀕臨絕種的植物,這個瀕臨絕種的植物在這邊分布很多,其他地方很少的話,那可能我們要進入很詳細的考察,到底有沒有對它造成傷害,或是對它的族群有沒有造成傷害,如果有造成傷害的話,可能就會不應開發,結論可能是不應開發。

[05:00]
如果不會的話,你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保存它,這個還可以討論,所以在個別物種,我們也會做這樣的考量。我下面用一些例子來跟大家分享,在什麼情況之下,特有種、保育種,會怎麼影響環評結果。不過各位要注意,環評結果不只有生物的考量,不光是生態,還有其他考量,所以我們現在講的這例子,生態是考量其中的一環,可能非常重要,但有時候我們也看到有其它的因子,造成最後的結論。

我們先看一個礦業的開發,這個例子是過去就已經存在10年,已經開發了,那時候做了一些調查,它的保育種或者是特有種詳細查過了,不是非常多,所以它就通過並且開發了,這是過去做的結果。2014年,又提出來,因為他要從原來比較小的一塊面積,大概7公頃左右,增加到差不多5倍多,擴大它的面積,然後提出來原來的申請要擴大範圍,但是擴大範圍的時候要經過環評。

這次的擴大範圍,它的開發區域裡面,找到許多新的保育類,包括一些非常稀少的,像呂氏攀蜥,在全台灣大概只有在北部的幾個地方出現過,其他的地方都非常稀少,再加上裡面有很多的天然林,天然林就是不是人工林的,而且特有種的數量也很高,所以這一個就送上來,我們就要進行這個評估。後來業者們也很有誠意,縮小開發範圍,也避開保育種的範圍,但是最後,還是沒有通過,因為裡面礦區的開發,對周圍的環境、對整個的生態,還是有一個很大的影響。

[07:40]
我們知道一個礦區開發的時候,大致上也是把土鏟下去,挖到底下的礦,所以地上的植物都要砍掉,砍掉的話,要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況,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如果是一個天然林,這樣子被砍掉以後,再恢復回去,大概是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後這個案子就沒有通過。

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是牽涉到一個文資法的其中的有一種的植物,台灣水青岡,這一個水青岡在台灣也是分布的非常少,也是瀕臨絕種,它也是特有的,所以在那一個案子裡面,被提出來。然後那個案子,業者說有一些其他的保育方法,結果我們回應還不足以判斷,就進入第二階段,更詳細的一個影響評估。所以開礦不一定就是一定,你這個開礦有影響,對於特有種、保育種有影響,我們就不准你開發,那現在是進入第二階段。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有個工業區,現在算是個很大的石化開發案,原來是在雲林那一邊,後來移到彰化,彰化沿海的這個地方,這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跟台灣的石化業當時有個很重要的,就是在沿海,這裡是一個濕地,濕地有很多水鳥,還有一些遷移性鳥類,在秋天、冬天是牠們聚集的地方,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實際上大概從台中以南到彰化雲林這一帶,很多的海邊濕地,大概都有類似的情形。

另外我們剛剛講的這些特有種、保育種,這個熱點,在開發區裡面,譬如我要開礦的話,就在區域裏面,在這個石化區,在裡面有個我們很關注的物種,在外海的地方有中華白海豚。

[09:53]
中華白海豚是個瀕臨絕種的物種,國際上國內都是屬於瀕臨絕種的保育類,牠不是特有種,也就是牠在台灣的海域出現,在其他地方海域也曾經出現,並不是個特有種,但是已經非常稀少,所以中華白海豚是個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

當時有很多的配套措施,開發單位提出來很多的想法,包含給白海豚通過的廊道,但是在香港例子中,那個廊道在他們的例子裡面,白海豚似乎不太會利用,或者是在非常少的情形之下才會利用這個廊道,所以變成不可行,這個案子就停在那邊。最後,政府正式性的宣布,將這個案子撤回,這個不是跟環評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等於說在開發單位的上層,他們把它直接撤回了。

我們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例子,我們道路的開發中,我們知道道路的開發往往是把1至2個生態的環境切割開來,所以現在有個在苗栗那邊的道路,為了要舒緩當地觀光區的開發,所以就規劃了,這已經規劃蠻久的時間,後來說要提出一些路線的變更,然後就不是原來的環境說明書的階段,就是在評估中做一些變更提出。

原來有一種動物沒有被調查到,在這個新的這個案子裡面,就可以調查到了,當時因為科技的進步,現在有些過去我們找不到的、很難找到的生物,現在用一些儀器我們可以找到,譬如說自動照相機,有一些夜行性的動物,我們看不到,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用自動照相機在那邊的話,它24小時都開著的時候,有任何的動物,因為牠身上的熱的關係,一經過那邊,這個生物照相機,就因為紅外線所散發出來的熱,可以自動感應,然後拍照下來。

[12:30]
在那個地方有一種瀕臨絕種的動物,石虎,被發現而且密度很高,當時好像是7台照相機裡面,有6台都記錄到,以這麼高的紀錄單位,表示這個族群是非常高的,所以應不應該開發呢?當時開發單位提出來的配套措施,不是很完善,因為他提出來補償措施只是找幾個地方,希望這個石虎可以到那個地方,然後繼續生存下來,這個就有盲點。

在水雉的復育的時候,水雉因為有菱角田的出現,或者有些水生的浮葉植物出現,牠就會飛到那邊去,所以可以營造一個這樣環境,水雉就會飛過去;但是石虎是個食肉的物種,不是受菱角田,或是特定的環境的影響,牠的整個生存環境我們都不清楚,所以有蠻多的問題。這個案子目前還沒有結果,還在請開發單位繼續送件,我們才知道它的結果。

實際上我們看到開發裡有些案子,其實還是可以通過的,譬如我們有這樣的案子,一條公路要開發,開發要經過2個交流道、2條公路,也就是2個交流道,但是第二交流道跑到國家的重要濕地。結果後來在最後評估的時候,廠商說明把後面這段撤掉,我們開發前面這一段,前面這一段的爭議就小了,就是空氣污染、水污染然後生態的都不是太大的問題,這個案子也通過了。

[14:22]
所以我們可以針對某些生物的考量,雖然有些是保育種或特有種在那個地方,但是如果在某一些情況之下,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我們現在講的是生態,其他是另外的,它的影響已經不是很大的時候,已經減緩到很低,當有很好的補償措施的時候。

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包括有些道路,它用全覆蓋性的,整個覆蓋過去,它的施工、廢水、廢棄物都不進入旁邊,譬如有些保育的濕地若影響到動植物的生存,這些案子也都可以通過,因為有將影響降到最低,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評估生存的環境,我們要有一個怎麼樣的生活?

開發有的時候是必要的,我們評估的除了是我們現在生存的環境,我們要好的空氣、好的水,我們要有好的自然環境,我們也是為下一代,因為生態往往可以反映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的環境。如果生態中的生物不保的話,一個乾淨的水、乾淨的空氣,裡面沒有生物,這也不是一個自然的環境,不是個生物可以生存的環境,對人類來講,也不一定是個好的環境,謝謝。

主持人(鄭佾展):謝謝張教授非常完整的介紹,我知道您是現任的環評委員,我想環評要考慮的層面很多,除了自然生態之外還有像是經濟、社會等等,就您的觀察,相對於其他的環境考量,在台灣環評制度裡面,特有種或是瀕危物種等生態面向,是否真的佔有一個比較有利或者是特殊的地位?再來是生態考量是否可以受到重視?我們實務上要如何讓它能夠受到重視?

[16:30]
張學文:其實生態的考量現在目前,我經過這幾年的會議,的確是蠻受到重視,當然我們社會或是民眾注重的環境評估的面向都不一樣,有些會特別注重在生態這方面,有些是空氣污染,像在六輕或是科學園區的開發,他們覺得空氣更重要,因為是對人的健康。

但是我看到,大部分我們在評論的過程中,不管是委員或者是一般的社會民眾、媒體,對生態這方面都是相當的重視,尤其在瀕臨絕種的,或是針對稀有保育類。我們現在慢慢也在特有種這方面,讓很多的民眾知道特有種高的時候,這種熱點出現的時候,不光是我們的明星物種,或是那一種關鍵物種,而是整個生態系統和棲地的關係,我們的開發應該怎麼受到減緩,提出減緩或是避開的措施,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會受到重視,現在我們發現,更多人會注重到這方面,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現象。

主持人(鄭佾展):謝謝張教授,非常難得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跟我們介紹很多環評實務中,關於自然生態的處裡方式,也期待在您的把關之下,這些自然生態的案件都能夠有非常周全的考慮,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