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綠帶,人道與環境的橋梁-鄭佾展

鄭佾展
2015-12-25發佈
3,242人瀏覽

講者介紹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主任鄭佾展,致力於環境教育與提升公眾意識行動。我們堅信,提升環境品質的不二法門,不是遊行抗爭搞街頭運動,而是民眾普遍具備正確的環境意識,對政府環境政策關心。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親力嘗試,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實踐友善環境的各種可能性,因此展開肯亞綠帶計畫,一場橫跨大洋的環境運動。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植樹造林運動在肯亞推動超過25年,除了環境復育效益外,更具有兩性平權、社區參與及生計的多重意義。透過育苗、植林訓練,地方居民(特別是女性),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與公眾事務、發聲並創造收入。

受到肯亞「綠帶運動」(Greenbelt Movement)創始人馬賽伊女士(Wangari Maathai)的感召,2012年環品會發起「臺灣綠帶-肯亞種樹去」活動,希望環境運動結合人道救援與生計效果,超越國界,募集台灣善心用於肯亞育苗、植樹,甚至相關環境教育行動,廣邀台灣志工一同參與。在氣候變遷的時代,環境議題早已超越時間與空間,一棵樹不管是在肯亞或是台灣都可為地球分擔些許煩惱,這就是地球公民精神的體現。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那時候也許是憑藉著一股衝勁,或者是過於樂觀的心情,我們發起了《台灣綠帶勸募計畫》;這個計畫非常特別,我們希望對公眾募款1000萬,支持100萬個綠色的希望、綠色的小樹苗,在遙遠的彼方,在非洲的肯亞茁壯發芽。這樣的一個計畫在過去其實是沒有的,我們非常希望他能夠發生,展開一場跨國的環境行動。

很多人會問說為什麼是肯亞?為什麼是非洲?其實我們有注意到,在肯亞,可能是因為生計,居民對木材有需求,他的森林覆蓋正非常快速的消失。在20年的時間裡面,肯亞森林的覆蓋率從10幾%一路甚至下降到只剩下1%、2%,最近這幾年,在非常多的NGO跟肯亞當地的政府和學校的努力下,逐漸地恢復到6%、7%。但是長期以來,森林消失的速度,還是非常的快速,而且嚴重。因為森林問題非常的嚴重,肯亞非常有意思的在2010年通過了一個新的憲法,憲法第69條裡面,特別明定說,肯亞的森林覆蓋率要以10%為目標。

我們注意到這樣子的一個趨勢,覺得台灣有非常多的森林,有非常好的造林技術跟經驗,我們的人民是不是有可能化小愛為大愛,把來自台灣的,不管是錢,或者是一些物資或者是一些希望,能夠帶到肯亞,幫助他們復育森林。

[02:18]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開始去思考,怎麼樣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一千萬的目標其實很大,但是在這之前,2007年的時候,基金會曾經發起過氣候保護紀念林計畫,當時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在台灣募集1000萬去種樹,這個計畫其實有達到目標,所以我們當初非常高興想說,也許換一個對象,換到肯亞,一樣有可能會發生。種樹後,2007年到2012年期間,我們每年都跟一些認養的民眾一起去台大實驗林,重新去看氣候保護紀念林。我們認為民眾或許已經可以了解到,或者可以認識到植樹造林對環境的好處。在推動這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知道在國內造林跟國外造林,可能會遇到非常多不同的困難,所以我們開始去思考有沒有可能在肯亞可以成功的推動這樣的計畫。

我們開始去認識肯亞這個地方,我們發現,肯亞通過2010年的新憲法之後有非常多的造林的團體,或者是學校,或者是社區,開始慢慢地投入這樣的工作,造林這件事情在肯亞其實已經持續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同時我們注意到,肯亞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總部,他的政治、經濟的條件相對穩定,民眾對環境的意識相對於非洲其他地區也比較高,所以我們覺得在這個地方做,也許有機會跟當地的團體有更多的互動。

此外,在肯亞非常特別的是,跟台灣不一樣,在台灣,造林最重要的是土地如何取得的問題,可能是來自於國有林地,來自於縣市政府,或者來自於原住民保留地,或者是私有地。但是在肯亞,有非常多元的單位,都可以從事造林,他們跟台灣這種中央式、極權式的造林方式不同,而是遍地開花,在非常廣大的,接近60萬平方公里的肯亞的國土上,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樹苗,只要你願意投入,都可以讓肯亞的土地,長出非常多的一些樹苗。

[04:58]
這是我們認為有機會可以在肯亞做這樣子的事情的原因,但是真正開始推動計畫之後,跨國界的環境議題是非常的不容易做,不管是在資金的取得或者是在造林行動的本身。很坦白的跟大家分享,其實剛才提到的台灣綠帶的勸募計畫,並不是很成功,原本設定的目標是1000萬,我們大概只達到了10幾%,事後我們問了非常多的朋友,開始去思考說,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們發現,好多朋友都會告訴我們說,為什麼你不在台灣做?為什麼你們要去肯亞做?台灣有這麼多的地方都還可以造林,但是為什麼你們要先去肯亞?

這個問題刺激了我去想思考,大家怎麼會有這樣子的一個想法。我馬上聯想到,以前,當我們看到非洲有小朋友餓肚子的時候,我們會關心他,我們會願意付出去幫他一把,但是反過頭來想,當我們看到非洲的環境受到破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有同理心,能夠把剛才那種對人的關愛提升到對環境的關愛?起碼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面,這樣子的一個認識和外在的條件,看來還是沒有辦法達到,所以我們的募款的金額,其實是有點低的。因為很多的原因,基金會自己其實付出了很多的資源跟經費,自掏腰包的繼續讓肯亞綠帶計畫能夠進行下去。

[06:56]
執行方面,要怎麼樣在肯亞種樹?在台灣種樹其實就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在肯亞種樹,遇到的困難更多。第一個,肯亞的團體很多元,你怎麼樣確定說你是種在對的地方,怎麼樣確定說樹是有種下去的,所以我們自己用一些方式跟肯亞當地的團體溝通,在當地的網絡去徵求一個計畫書,徵求一些合作夥伴。我們設定了非常非常多的內控條件,像是機構的基本資訊、信用證明、設立文件、或者是土地取得文件、或者是種植的地點、或是他過去的一些實績,或者是他有沒有一些苗圃,造林的團隊、育苗的團隊等。

透過了非常多的檢核之後,在這個過程,我們也慢慢認識肯亞的造林的情況跟認識台灣造林的情況,瞭解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邊,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終於找到可以在肯亞跟我們一起合作的夥伴,一起進行台灣綠帶的計劃。其實,台灣綠帶的計畫在台灣的迴響並不是非常的熱烈,但是在遙遠的彼岸,肯亞迴響是非常的熱烈。在我們公開募集計畫書的期間,大概前後4、5個月,有14個團體提出了16件提案,提案的一個金額超過台幣1500萬。這麼踴躍的一個提案,更加刺激了我們想要去完成這件事情的決心,最後我們選了三個合作夥伴,分別是Mully兒童之家、KEVO、KFWG,這三個合作夥伴分別有不同的特色,有的是跟中繼之家,結合中繼之家,讓很多失學的小朋友一起參與造林,有的是在學校裡面,實際去進行造林,有的是跟社區婦女團體一起進行造林。最後這三個計畫加起來,總共可以復育肯亞210公頃,30多萬棵樹苗,相當於8座大安森林公園。

因為發生在國外,我們需要去了解,去真正認識這些團體是怎麼操作,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過程當中學習很多,2012年的時候,我們進行了第二輪的機構訪視,從徵求的計畫書裡面,條件比較好,附的內容比較完整的一些機構裡面我們一間一間去做參訪,了解他們的執行能力,了解他們的合作意願跟他們的進行方式之後,才選出剛才提到的那三個單位。

[09:50]
確定合作關係之後,還要後續、不管是訪視或者是了解他們的執行進度,所以在2013年的時候,我們在年中還有進行機構訪視,同時也安排國內森林系的學生一起前往肯亞,進行國際志工的服務。其實邀請森林系的學生一起參與這個台灣綠帶的這樣的計畫的過程當中,我們是用一個推廣或者是理念傳播的心態去邀請這些同學,希望透過在一間一間學校說明會的過程當中,讓大家瞭解,一棵樹不管是種在台灣,或者是種在肯亞,它都能夠對環境有所效益的一個想法。講到這邊,計畫其實還在進行,今年(2015)的7月,我們會去肯亞進行最後一次的機構訪視,那時候我們會更認識肯亞執行的狀況,再回來跟大家分享。

其實我們不是第一個在肯亞種樹的人,我們其實是跟隨著非常傑出的環境前輩- 馬薩伊女士。她在1977年的時候就開始推動在肯亞種樹,在肯亞種樹有多重意義,除了對環境好之外,還可以透過造林、植樹、育苗過程當中,創造一些經濟條件,讓社區的民眾富裕,能夠參與,讓他們的經濟能夠獲得支持,甚至讓他們藉此參加公眾事務。真正刺激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其實是受到蜂鳥精神的感召,什麼是蜂鳥?台灣沒有蜂鳥,蜂鳥是大概幾公分的一種小鳥,牠翅膀振動的很快,主要是吸食花蜜或者是露水,蜂鳥精神是什麼呢?用中國人的話來講,有點像是精衛填海,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或者是堅定不怕苦、盡其所能的精神。

最後會特別提到肯亞綠帶或者是台灣綠帶去肯亞種樹這件事情,其實是想要向任何對環境有貢獻的人們致敬,我們也希望能夠試著去實踐這樣子、看起來有點困難或者是有點艱辛的計畫。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管是對我們自己或者是對周遭的同仁都有一些體會或者是感動,刺激我們進行更多的環境行動,以上分享到這邊,謝謝大家。

[13:08]
主持人(謝英士):剛剛說的那三個機構的造林。我想最後問一下佾展,如果再重來一遍,你會不會再做這個計畫?
鄭佾展:再重來一遍的話,我想我還是會做!因為我自己認為,大家可能還沒有辦法接受說,在別的國家從事一些對環境有益的一些工作,但是其實反過頭來想,10幾年前、20幾年前,我們也可能不太能夠想像說台灣很多的團體在國外進行行善的事情,今天只是我們受助的對象,從人變成環境,這個過程當中需要非常多的努力,總要有人開始嘗試第一步!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我們環品會需要這種精神,大家都需要這種精神,大家熱烈的掌聲謝謝他,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