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別有種論壇 全集】(全7集)

台灣,特別有種論壇彙編
2016-08-18發佈
2,050人瀏覽

台灣,特別有種論壇紀實

7月30日,由本會主辦、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贊助的「台灣,特別有種」論壇,於南投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熱鬧開場。現場70多位環隆電子企業的大小朋友,在聆聽特生中心王慶城、吳季陵兩位解說員導覽之後,繼續參與8位特有生物專家的專題分享一一揭開寶島台灣特有種神秘又迷人的面紗。

本會謝董事長在開幕致辭時感性的提到,「生物多樣性現在雖然是邊緣的學科,但會是未來的核心」,希望鼓勵大家關心多樣性議題。而挖掘更多環境觀點是我們籌辦這場論壇的初衷,也是臺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Taiw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alogue, TEED)期望扮演的角色。很感謝,農委會特生中心方國運主任認同這樣的理念,大力支持本活動,促成「台灣,特別有種」論壇舉辦。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方國運主任則提到,2010年名古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大會,把「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作為核心目標,而主流化的前提是認識生物多樣性,今天的活動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論壇第一位講者是專攻苔蘚分類研究的特生中心主任秘書楊嘉棟。楊博士提到,看似不起眼的苔蘚,全世界大概有2萬多種,可以分為苔類、蘚類與角蘚類三種。由於地處亞熱帶與熱帶地區之間,溫濕度足夠,台灣有著很高的苔蘚多樣性,已經發現1,400多種,其中包括雪霸棉苔、南湖大山疣鱗蘚等特有種。

苔蘚可以當作空氣汙染的指標植物,園藝栽培資材、甚至是燃料或是藥用植物,有著多樣的用途,例如將特定苔蘚製作為球型,利用吸附空氣污染物的特性,可進行空污物質分析等,這些都是我們過去不曾注意到的功能,卻是自然環境重要的貢獻。

接下來是人稱「台灣蝙蝠俠」的特生中心動物組組長鄭錫奇。鄭組長研究蝙蝠長達20年,閱「蝠」無數,認為蝙蝠對人有益,近看其實很可愛。例如耳朵大大的蝙蝠,是為了聽超音波,留著白色龐克頭的蝙蝠,是為了散發費洛蒙吸引異性,而圍著黃色圍巾的是台灣特有種「黃頸蝠」。有些蝙蝠一個晚上居然可以吃掉1000隻蚊子,還有其他農業害蟲,是最天然的除蟲幫手;而以種子果實為主食的蝙蝠,也可以幫助授粉、植物種子傳播等,對生態系統有很大的貢獻。

很遺憾的是,台灣蝙蝠特有種雖有36種之多,密度居全球之冠,但近年因為農藥大量使用,很多蝙蝠吃了含有農藥的昆蟲後陸續死亡,數量大幅減少,只留下空蕩蕩的蝙蝠洞,蝙蝠保育刻不容緩。

接下來是螢火蟲專家,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組長何健鎔。雖然現在都市人很難看到螢火蟲,但事實上台灣的螢火蟲多達65種,從平地到海拔3500公尺的高山,都可以看到。民國78年台灣開始推廣賞螢活動引起熱烈回響,何組長特別強調「賞螢三不」:不採集螢火蟲,不用手電筒直接照射螢火蟲,不踐踏螢火蟲棲地;提出建立螢火蟲棲地監測、禁止使用殺草劑或殺蟲劑,螢火蟲季節燈火管制等棲地管理維護做法。演講最後,何組長以「螢火蟲喝的水,就是人類喝的水」提醒大家,對環境生態有益,最後也是我們獲益。

第四位勁裝出場的是特生中心棲地生態組助理研究員黃智男。他指出台灣淡水蟹全部都是特有種,因為它們已經經歷海蟹、陸蟹,最後才進化適應台灣的淡水環境,因此每一種都是獨一無二,台灣在地的物種。而淡水蟹是乾淨水質的指標生物,可以反映棲地環境好壞,但溪流棲地破壞、獵捕、水污染以及外來種等,都是台灣淡水蟹所面臨的重大威脅,需要我們一起來重視。

簡短休息後,下半場論壇從自然生態面,延伸到與特有種有關的社會議題。首先邀請到特生中心解說組組長林旭宏,以「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為例,介紹公民協力對生態研究可能產生的貢獻。

蛾和蝴蝶都屬於鱗翅目,是昆蟲界第三大目,全世界多達17萬種,台灣有4千多種,因為數量多且趨光的特性,是最容易進行調查的種類之一。特生中心從蛾類特展「慕光之城」開始,逐步組織蛾調志工隊、蛾類科普推廣小組,10多年累積後終於達成10萬筆以上調查資料。至於大家所擔心的標本過量採集,林組長特別強調「三遵」:遵守法令(每年申請許可)、遵照程序(事先跟當地團體、派出所聯繫)、尊重生命(每一地點、同一蛾種採集雌、雄各一,最多不超過五隻),以兼顧科學研究需求與採集倫理。

而在了解到台灣豐富的多樣性與特有種後,我們要如何保護它們?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或許是一個方法。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張學文教授為現任環評委員,指出環評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空氣、水、文化、景觀、健康、社會經濟等,生態也是其中之一。開發案如果影響生態,特別是涉及存在族群小、棲地特定之特有種或瀕危物種,就需要特別審慎評估,開發單位必須提出替代及保育方案。例如苗栗三義外環道開發案,因為切割石虎棲地,開發單位配套措施無法證明效果時,當然就無法順利通過。至於審查重點,環保署訂有植物、動物、海洋生態、空氣水質等相關技術規範,提供基本框架,環評委員們則要衡平處理各方利益,幫無法說話的環境發聲。

那如果特有種保育狀況良好,甚至是與群眾利益產生衝突時,該怎麼辦?東海大學生科系林良恭教授以台灣獼猴為例,分享對此的看法。林教授認為,台灣獼猴在台灣住了數十萬年,三十年前一度瀕臨絕種,但是近年復育有成,數量大增,甚至開始破壞農作物,所以風評不好。驅趕、架設電網、不要餵食,是面對「猴害」的解決方案,但應站在動物角度思考,檢討山區開發是否過度接近獼猴的棲地。動物危害防制要有整合經營管理觀,各做各的或是認為一套方法可以打遍天下會很辛苦,政府應該多邀請地方團體,一起持續進行才會有效果。

論壇最後,除了台灣在地議題外,國際經驗也可以提供我們參考借鑑,因此特別邀請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分享政府回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思維與做法。管組長認為,生物多樣性強調地球上每一個生物都是平等,沒有重要不重要,而是要從整個生態系來看。不能單存從對人類有害、有益的角度思考。多樣性公約專題領域中的島嶼生物多樣性,提到的承載量、外來種、氣候變遷等議題,都是台灣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今天是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第26年,主題是如何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這是政府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2016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主題是「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為生命吶喊(Go Wild for Life)」是今年環境日的口號,希望藉此鼓勵民眾認識這片土地上除了人類以外的各種生命,為他們發聲。為此,本論壇特邀請特有種專家們,提出觀察與心得,讓更多朋友們認識這些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鄰居。

「台灣,特別有種」論壇為TEED系列活動第19場,我們希望針對環境教育各領域議題,廣邀公私部門相關人士參與、分享,透過影像與聲音之記錄,留下屬於台灣的珍貴環境教育資產。

顯示完整內容

節目一覽表(點圖到影片)

*右鍵另開新分頁*
 【蘚而易見,臺灣苔蘚植物多樣性-楊嘉棟】
 【蝙蝠,特別有種-你所不知的蝙蝠生態-鄭錫奇】
 【借問蛾名何處詢?群眾協力打造的蛾類電子圖鑑-林旭宏】
 【環評中的特有考量-張學文】
 【臺灣的淡水蟹,特~有種-黃智男】
 【當特有種,不再特別-林良恭】
 【生物多樣性公約中的特有議題-管立豪】
 【臺灣螢火蟲的保育與多樣性-何健鎔】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