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陳世晃副教授,現任社團法人中華鋪面工程學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國工程師學會榮譽分會理事長,曾擔任逢甲大學運輸科技管理學系副教授,以及美國普渡大學、美國印第安那州交通廳的訪問學者。
陳副教授來自偏鄉,喜歡運動與爬山,曾參與過空軍軍事基地設計、高速公路、省縣道與其他特殊道路設計、施工、評估,共40多件以上,喜歡挑戰困難度高的事情,深具道路工程專業。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透水鋪面在臺灣,到底行不行?陳世晃教授提出八道問題,說明目前透水鋪面的發展與現況,希望讓大家瞭解,透水鋪面在臺灣施作的可行性。
陳副教授認為道路透水鋪面化是國際趨勢,設置前需要仔細調查地質環境,像是土質為砂質較為適合,黏土層就不適合。都市道路面積廣大,如果可以發揮透水與吸水的功能,對於海綿城市願景達成,將相當有幫助。而透水鋪面行不行,有待你我共同檢視。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我們來談什麼叫透水鋪面,到底在臺灣驗證的結果是什麼?為什麼我擺河馬,因為人家都叫我河馬,我的名字不好記,記得河馬這名字就好。為什麼我不寫河馬叔叔,因為有一位教授寫了一本書《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所以我不能再佔用這個名稱,其實我台語比國語還要好,要我說台語也可以。

我們直接切入這些問題,第一個,什麼是透水鋪面?第二個,傳統的道路會怕水嗎?第三個,全世界最先進的到底是哪一個國家?透水鋪面到底能為臺灣做什麼?它有沒有什麼限制?我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是我今天想要談的,然後最後提出我個人的見解。

其實從我受教育開始,臺灣的所有規範,不管是道路、機場的規範,都是從美國延伸過來的,或者是HWA(高速公路局),整套搬過來;其實我們的道路完全不容許水進去,譬如在家裡房子下面的基礎設施,你會希望下面有水嗎?若有水,房子就會沉下去了或是歪掉了,所以是不容許的。

在這樣的狀況底下,透水鋪面的概念,這在高速公路非常常見,高速公路的道路表面粗粗的,不會有積水,那是簡單的排水,而透水是讓水透到陸床下去,這就是透水鋪面的定義,我們講道路到底怕不怕水,你們覺得呢?有圖有真相,只要有水管漏一點點水,慢慢的滲漏,就會變成這樣,所以道路其實很怕水,其實機場都有同樣的問題。

[02:23]
桃園中正機場最近真的運氣有點不太好,因為建造這種機場在設計三、四十年之後,通常都會有這些問題,即便它是密封的,旁邊的細裂縫都會讓水流進去,進去之後,車子反覆的壓,你試著拿一個板子,下面有水,然後去壓,這個稱作汲水,那水會把土越挖越深。你看它挖成這樣子,這是美國,這不是臺灣,所以道路怕不怕水?真的怕。

傳統到目前為止,美國的規範跟聯邦的規範,還有機場的規範,其實都是怕水的,我們來看一下,若這麼怕水,他們為什麼不用透水鋪面?因為我很喜歡爬山、運動,大家都知道,我只要一有空,都會去二延平古道跑一跑,因為心情很好,那阿里山的青年活動中心不會淹水?若阿里山的青年活動中心淹水的話,臺灣不就全部都變成水世界了?

這樣看來似乎合理,我讓大家看一個震撼的事情,阿里山在莫拉克的風災狀況,阿里山的雨量在三天之內,沒有停頓地降下三公尺的水,所以它所有的水灌到區域內的排水,然後區域的水排不掉,阿里山的青年活動中心淹水兩層樓,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再來看下一個,這是捷運文湖線,這是真正實際發生的事情。除了水的問題以外,水在道路的表面有多危險,你們看這張圖片,水會讓你開車的時候,看不到、煞不住。

[04:00]
其實,我做過機場的跑道,一開始是擔心飛機煞不住然後衝到七星潭下去,這是嚴重的,結果還好,完成之後我執行很多的試驗道路或試驗跑道,到最後,我覺得最難的是,從一開始規劃設計到引進時,我們非常戒慎恐懼在面對這件事情。哪一個國家做最多?日本,大家憑直覺地來看,日本的公共設施遠比臺灣先進,當東京淹水了,名古屋、大阪都淹了。其實日本因為它的雨量,大家會問說,為什麼歐美國家不會使用透水鋪面?其實歐美的降雨量,大概都五百至一千再多一點點,該地的雨量不大。

可是最近他們運氣不好,因受極端氣候影響遇到卡翠納颶風,美國發生嚴重淹水的狀況,因為從來沒有遇過這麼大的雨,所以當時歐美不太重視這塊,但是日本和臺灣很像,我們被雲帶整個直接掃過,所以日本很早就重視這部分。日本是最早推動透水鋪面,這是它推動的歷程,其實推這麼久,目前用到國道建置已二十年。

臺灣的人行道上種許多黑板樹,黑板樹是淺根,為什麼淺根,因為它吸不到水,所以根會往上跑,生病會找出源頭、資源;那一樣,然後日本在1971年左右,發現使用透水的材料種植黑板樹後,樹根就不會往上跑了,生長狀況變得很好。後來想說,這樣子能不能往大陸去推,他們做了很多工法的研究,研究到這邊,請大家參閱。

那這個就是重點了,透水鋪面臺灣到底行不行?我們做到了,但是好累,做了6年。第一個,我剛剛講的,從小到大,目前所有道路的設計觀念,從美國到全世界,都不容許水滲透,你現在要讓水流下去,然後要讓車子的乘載力到那種程度,是個極大的挑戰,即便我在實驗室使用很多力學與先進軟體模擬之後,如果到現地做失敗了,我內心會背負非常大的責難;所以我們在這每個過程都會非常的謹慎,甚至到日本的國土交通省(PWRI)的最高研究室拜訪,然後請教他們我們整體的設計有沒有疑慮之處,都說OK了,我們才真的敢繼續做下去。

[07:21]
我們是戒慎恐懼在做這件事情,這段影片是鋪完道路2年後,發現水灑下去就流下來了,這是透水鋪面的情形。這個是原本的水這麼髒,經過透水鋪面過濾的情形。

那單靠透水鋪面就能解決嗎?我跟大家講,透水鋪面只是一個環節。我有到日本這個地下的空洞查看,水量那麼大像台北這樣下,還是得要有一些整體的治洪的觀念,只能盡我們的部分責任。那挖掘道路會不會影響?會,我透水鋪面好端端的,隨便將道路挖掘把鋪面整個都塞住了,不就前功盡棄嗎?所以我們現在的想法是,配合管線的遷移,把管線遷到人行道的共同管道間,若要維修也很好修,然後水讓它進去,一次解決兩件事情。

我知道這件事很難,要牽臺灣的管線很難,日本花了50年來做,但是臺灣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做,我們的子孫還要等好幾個50年。

透水鋪面有沒有限制?有,我跟大家講,有些地方是不太適合的,有些地方都是黏土,水流下去,沒有辦法滲入土壤,如果是砂質土壤,你水流下去它就直接下去,這個很適合,但是如果說是黏土,請不要硬用它,即便設計都沒問題,還是可能會有一部分的限制。我們的概念是,這邊的道路所收到的水,並不是把它排掉,而是結合當地的埤塘、蓄洪池,從中把水留下來。依我個人的見解,要戒慎恐懼、膽大心細,然後一定要確保可執行的權利,而且要兼顧環境。

[09:30]
最後,我要說為什麼不要透水鋪面?我們是用在工程與生態之間取得一個妥協,工程快一點點或強度差一點點,但是能保護我們的強度、保護我們的環境變得好一點點,是很好的一件事啊!

我們現在的設計,還有很多的材料事實上是可以達到同樣的強度、功用,只是可能造價會稍微提高,我覺得這個也是值得的。只有這一張,我女兒在小學的時候,入學時介紹到我,今天我的女兒可能會看到這段影片:「我叫陳瑜欣,這是我爸爸,我爸爸是鋪馬路的。」

我一直認為鋪路造橋是功德,我們推動透水鋪面的概念,推這些時一定是困難重重,跟原本的觀念是有些差異的,也有一些限制,如果我們不去堅持且持續的做下去,我們的夢想不會實現,所以要靠大家一起加油,謝謝。

主持人(鄭佾展):謝謝陳教授非常精采的介紹,今天有好幾位講者都談到道路海綿化的可能性,難得有機會想要深入的談一下,有關海綿道路的可能問題,或者是我們注意到的一些事情。通常我們在談道路透水,或是整個都市地區的海綿化,比較常聽到的是地下水位太低這件事,但是我們想說,如果整個區域都透水的話,會不會以後我們面臨的是地下水位過高,會不會對於都市建築或者是道路安全,像您剛才提到的,會有狀況產生和隱憂,這是第一個想要請教的部分。再來您的簡報中有提到,整個道路透水鋪面的使用或者是施作,其實是有一些條件,或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請您最後再跟我們重點提要,哪些是適合執行的?哪些是現階段臺灣可以考慮優先進行的?

[13:57]
陳世晃:我們先從後面這個問題談談,應該這樣講,第一個,如果原本的陸床是砂質的,就盡量做吧,水都會流進去,但是如果你是黏土的那一種,像月世界那種,你就不要做了,因為水就是流不下去。
第二個是,我覺得施做在人行道,對道路傷害最大的是拖車,像小客車一點影響都沒有,如果只有小客車跟人在走的地方,其實毫無顧慮,就讓水流下去吧,只要厚度設計夠,其實是ok的,但是如果今天是那種像加工出口區的道路殺手(大型拖車)出現時,就要戒慎恐懼,要把整個結構厚度算清楚,然後確定沒有問題再執行,因為在道路的觀點,我還是要確保民眾行走的安全。

主持人:再跟教授請教一下,剛才想說,如果有一天,臺灣的透水鋪面做得太好時,有非常多的水進入到地下,那會不會對整個都市、建築或是道路安全造成一些隱憂?

陳世晃:會,應該是這樣說。其實你注意看道路上破壞,它如果呈現很深的話,超過5到10公分,都不是表層AC(瀝青混凝土)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下面的級配不良,或是地下水位過高,然後再把它泡軟,這種狀態下,我們還是要注意第一點。

我在前面有講說,透水的三部曲,第一個要先去做現場調查,調查這個環境到底可不可以,然後再調查交通量是多少,進一步設計,不能憑感覺去做,因為可能每個地方、每個大車、小車的狀況都不太一樣。

主持人:了解,教授提醒我們一個重點,就是透水這個概念是好的,但實際上在應用到不同的地方之前,是需要詳細的評估。
最後再次請教,您剛才取得日本的相關作法,在整個透水鋪面的政策,臺灣有沒有一些現階段可以考慮的政策或者是值得學習的作法,可以跟我們再提醒一下。

陳世晃:應該是這樣說,我覺得用在道路上,如果是以工程師來看,即便監測個幾年都沒有問題,還是會擔心、害怕,因為大家擔心造成人民的損傷。我覺得現階段在人行道應該就讓它做了,人行道沒有什麼顧忌,是可以做的,現在有發明很多不同種的材料和工法,其實只要達到那個效果,我覺得都樂觀其成。

主持人:非常謝謝陳教授跟我們詳細介紹。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