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環境論壇全集】(全4集)

海洋與環境論壇彙編
2016-03-15發佈
2,246人瀏覽

海洋與環境論壇紀實

臺灣是個依海而生的狹長島嶼,領海面積為3萬5千平方公里,幾乎與陸地面積相同,但是除了餐桌上的海鮮之外,我們卻很少真正看見海洋。究竟,海洋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又如何影響海洋的生態,海洋現在正受到哪些破壞與威脅?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105年9月5日「臺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TEED)」特別在海洋之都—高雄舉辦了「海洋與環境」論壇,帶領大家從科學、文學、政策、法規等不同面向更了解這片藍色國土,同時也可以一窺海洋的堂奧以及我們跟海洋之間的緊密關係。

主題演講邀請到台灣資深魚類學家,同時也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執行長—邵廣昭先生,他以從「世界到台灣的海洋觀點」為題分享多年觀察海洋的心得,在他眼中,海洋生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但尚存一絲希望。海洋的危機來自於每10年減少一半的魚類數量,但是我們的海洋生態保護區劃定的卻是又慢又不確實,即便是保護的核心區域,仍然可以開放捕魚 ; 而保育工作總是必須向政治、利益妥協,所以我們明明看到中華白海豚快要滅絕,但卻無力拯救 ; 同時政府對於海洋資訊掌握不足、數據也不公開,要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海洋酸化的影響?無怪乎我國制訂的海域水質標準相當寬鬆,讓工廠排放的污水可以輕易符合甲級水質的檢驗。那我們復育魚類資源的希望又在哪裡?邵老師說,解決方法有三個:限漁、支持劃設「完全禁止捕魚的保護區」,最後是製作「海鮮指南」,告訴消費者什麼魚能吃、什麼魚不該吃,唯有靠消費者意識的覺醒,才能減緩台灣魚類資源的滅絕。而「海鮮指南」也透過這場活動在現場發送,讓更多民眾可以聰明吃海鮮。

主題演講之後的第一個單元是「海洋與氣候」,首先由國立中興大學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林幸助主任,為我們說明「氣候變遷對台灣海洋的衝擊」,林主任指出,氣候變遷對台灣海域生態可能產生的影響包括: 「海平面上升」、「暴雨、暴潮、颱風增加、增強」、「海水酸化」等,可能導致珊瑚礁與海草床死亡,並侵蝕沿岸溼地,使生物的棲地消失。台灣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程度較其他國家更為嚴重,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臺灣周圍海域的海平面變化率高於全球海域平均約三倍以上。而面對氣候變遷,最佳調適方案其實就是給予大自然喘息的空間,林主任呼應邵廣昭老師的看法,認為劃定保護區讓海藻、珊瑚礁生長,不但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還可以達到固碳的功能,減緩地球暖化的速度。

第二位講者邀請到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段文宏教授,段教授指出珊瑚的生存條件要有清澈的海水、適當的水溫以及光線照射,但是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暴雨颱風、水溫上升等影響,導致珊瑚大量減少。段教授相當熱愛珊瑚,所以他一直在嘗試用人為方式復育、保護珊瑚,但他也發現成效有限,如果氣候變遷的腳步無法減緩,珊瑚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消失殆盡。而減少垃圾量、支持節能減碳的綠色企業(如友善環境的潛水產業、注意廢水排放的旅館等),我們還可以打電話要求民意代表保護珊瑚,這些都是你我可以為保護珊瑚做的事情。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在民國96年成立,是台灣第七座國家公園,面積5,000平方公里,呈現一個完美的圓形,目前可知的珊瑚有300種、海藻120種、珊瑚礁魚類超過500種,生態資源非常豐富。徐韶良先生現任職於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八年前調任東沙群島。他表示,東沙環礁生態系面對氣候變遷:跟所有低地國一樣,很敏感,特別是東沙最高7.8公尺,海平面上升影響很大,而海水暖化會造成珊瑚白化,另外海水酸化則造成珊瑚骨骼無法合成,他點出令人擔憂的事實:東沙群島正受到氣候變遷的嚴重衝擊。

聽完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我們要談談「人」與海洋的關係。法律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思考方式,所以我們先從「法治與海洋」單元切入。台灣是太平洋上的島國,過去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從經濟資源的角度在看待海洋。漁業法、海商法主宰台灣海洋超過半世紀,直到民國89年訂定「海洋污染防治法」、今年七月公布海洋四法,台灣海洋法治才加入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思維。透過海巡署教育訓練中心施義哲執行長的介紹,讓我們對新成立的海洋四法有更詳細的認識。台灣港務公司的張榮展處長則介紹民國100年商港法修法後,將港務局與港務公司分家,使港口服務的經營更能迎合國際上綠色港口(green ports)的需求趨勢,而高雄港更在去年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獲得由歐洲海港組織(European Sea Ports Organization,ESPO)授與的生態港認證,帶領高雄港邁向永續經營之路。

接下來要從「城市」的角度,來看人與海洋的關係。高雄是台灣第一大港都,除了靠海吃飯的人口眾多外,更是全國唯一設有海洋局的縣市。蘇宏盛科長表示,高雄市海洋局的業務包括海洋資源保育與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產業輔導、漁業、漁港管理及漁業推廣等,成為港都的一大特色。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的曾以帆教授,接著為我們體檢高雄市的海岸線。他用一張張地圖帶我們看見這一百年來高雄海岸線的變化,並指出導致海岸線退縮的原因包括颱風侵蝕、提防等海岸結構物影響、河川輸沙減少、地層下陷等。

海洋論壇的最後,我們分別邀請到科學家和文學家聊聊「海洋與文學」。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方力行館長,他是海洋科學家,同時也熱愛海洋文學。他說到「文學海洋」,是要用人的感情去詮釋海洋的科學。方老師心目中的「文學海洋」作品有三部,分別是瑞秋.卡森/海風下(Under the Sea Wind )、法蘭克.薛慶/海(die Meere)、卡魯姆.羅伯茨/獵殺海洋(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a),他就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船長,慷慨地邀請觀眾朋友搭上他的文學之舟,帶領大家航向科學之海。這是一次令人醉心的航行!

最後一位講者是海洋文學家廖鴻基老師,這位海神的信差,把他在海上捕魚維生,歷經搖晃、暈船、嘔吐後所聆聽的海神的信息,分享給我們這些還不認識大海的陸地子民。廖老師是一位漁夫也是作家,他用漁槍把魚拉上岸,同時用筆把台灣人的目光拉向大海。並呼籲大家捕魚、吃魚、更要尊重魚,否則台灣將只有「海鮮文化」,永遠培育不出「海洋文化」。

顯示完整內容

節目一覽表(點圖到影片)

*右鍵另開新分頁* 
 【從世界到台灣的海洋觀點-邵廣昭】

 【你不知道的海上國家公園-東沙島-徐韶良】

 【海洋三部曲-方力行】

 【海神的信差-廖鴻基】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