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倡議中的科學─海綿台灣!-鄭佾展

鄭佾展
2015-10-23發佈
3,704人瀏覽

講者介紹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主任,環品會為了讓我們及子子孫孫能居住在更友善的環境、也對環境更友善的台灣,提出「一人一坪,打造海綿台灣」的願景,期許大家從自己做起,留下一片淨土,才能無愧子孫。本會研發部鄭佾展主任致力於推動海綿台灣倡議,讓他來分享海綿台灣的理念,及推動海綿台灣的點點滴滴。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都市化是都市淹水的主因,而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若沒有一個創新的構想,是無法根本解決「都市化發展、建築用地增加、土地利用快速變遷、不透水層面積大幅增加」等問題。

「建設海綿臺灣倡議」就是要推廣一個打開水泥城市氣孔的創意行動,期以降低城市淹水機率,更能有效因應長期氣候變遷與極端暴雨威脅。所以,該倡議主張「一人一坪,打造海綿臺灣」,讓每人擁有至少一坪的海綿空間,補償過去環境的傷害,並且留下後代子孫一人一坪的淨土。

顯示完整內容

逐字稿

今天很高興在「環境倡議中的科學」這個單元跟大家介紹,基金會前幾年推動的「海綿台灣倡議」。這個故事要先從台北說起,我自己是個台北人,這是雨後的台北,在我們辦公室附近的中正紀念堂。

台北蠻有趣的,一年365天裡有160幾天都是雨天,我自己蠻喜歡這種天氣的,但是有件事情,一直蠻困擾著我。這是我家附近的一條人行道,短短10公尺多,常常下雨天過後,走在人行道上,容易踩到地雷。不知道在座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就是走在人行道上,突然踩到了一個磚塊,濺出很多髒水。

這個短短的人行道上,可能的陷阱竟然有1、2、3、4、5,類似的地方,在很多都可以看得到,這是我討厭下雨天的一個理由。除了這個之外,有一天我們辦公室樓下,我很討厭的,那個常常濺起來的人行道開始施工,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它會濺起水花。

大家仔細看一下,人行道上施工的狀況,會發現原來磚塊下面、下面是一堆不透水的東西,叫做水泥,只有薄薄的、也許只有幾公分的泥沙,自然下雨天很多很多的雨水,就沒有辦法被大地所吸納,這個水泥不透水層把它全部擋住,太多的雨水腳踩下去自然會濺起來。

[02:04]

除了這個,我生活的城市還有一個特點,它的水泥特別的多。這是一個空照圖,從上面看起來,好像只有畫面的左上方有些綠地。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的綠地在台北,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城市,所以去調了內政部的一些資料,資料告訴我們,在台北,所謂的大城市或者是台灣五都裡,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公園綠地的面積只有不到10%,大概在5%~8%之間。不是公園綠地的地方,可能就是一些水泥或者是不透水的鋪面。這樣的都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它非常的容易把來自太陽的熱量蓄積在都市裡,學理一點叫做熱島效應,大家可以想像在柏油路上面,就是會比較熱,這個是台北或者是大部分大都市裡,會遇到的狀況。

[03:10]

水泥化之後,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呢?在下雨天的時候,會有很多很多,來自於天上的水,不容易排出來。晴天的時候,因為水泥化、都市熱島效應的關係它變得更熱了,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現在面臨的是雙重危機。

更讓人覺得難過或者是覺得不舒服的是,來自於氣候的變化。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今天穿了一個非常顯眼的衣服,它是黃色,上面有寫400 ppm,然後紅色的字寫too much,這件衣服其實是說大氣當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已經超過了400 ppm。

這件衣服是在2013年的時候設計的,現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已經比400更高。400 ppm代表什麼?代表人類歷史有史以來,從來沒有到達過,這麼高的溫室氣體濃度,也就是說溫室氣體濃度不斷的增加,全球暖化或氣候變遷的趨勢也正在發生,所以科學家所撰寫IPCC特別報告告訴我們,最近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未來會怎樣?它告訴我們氣候變遷趨勢會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有些極端氣候的事件。在先進國家也許是財物的損失,開發中或者是未開發中的國家可能就是人命的損失,它告訴我們一個重點,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或者是溫度的增加,將來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要開始去思考、或者是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要去做什麼樣的改變,或者什麼樣的適應。

[05:03]

簡單的來講,可以這麼去理解它,極端氣候可能是下大雨,或者是熱浪,或者是乾旱會越來越多,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變化的趨勢。全世界的人口是持續的增加,不只是增加,還往都市集中,像剛才提到的高度水泥化的城市,就是一個例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高樓大廈、建築、水泥街道,就是因為大家喜歡住在都市,喜歡有非常方便的服務可以使用,自然的,我們5%或者8%的公園綠地就會變得越來越少,這就是我們所去思考,這些問題背後的想法。

那怎麼辦呢?我們就開始想說,有什麼樣的工具或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去度過這兩個難關?想了很久,沒想到答案就在家裡面的廚房,相信大家應該都有看過上面這個,這是菜瓜布,再普通不過的菜瓜布。菜瓜布是模仿海裡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生物:海綿。海綿有什麼特性呢?它可以吸水,廚房裡面有些髒汙,或者有些油漬,可以用海綿把水給吸起來,海綿還有個特性,它上面有非常多的小孔小洞,這些小孔小洞跟海綿的特性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剛才的問題。

[06:36]

如果,整個台灣、整個城市都是海綿的舞台,如果我們街上的道路、或者是人行道,下面都是海綿,它可能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情?道路下面如果是海綿,當大雨下來的時候,可以把這些雨水給吸起來;晴天的時候,可以把這些它身體裡面吸起來的水,慢慢的釋放出去,調節溫度,讓剛才提到的都市熱島效應不會這麼嚴重。海綿有可能給我們帶來雙重的功效,如果城市底下有類似海綿的東西。

除此之外,水泥阻隔了土壤,阻隔了自然環境跟人之間的連結,也許有海綿,底下有些小生物、小動物、微生物,也許就可以在底下生存,可以幫助我們去減少一些空氣污染,或者是把一些髒東西,透過自然的方法把它給過濾,這是海綿可能有的一些好處。

[07:41]

聽起來很棒,我們要怎麼樣讓更多的人聽到這個故事,或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故事呢?2013年的3月21日世界水資源日這一天,我們發起了一個倡議,叫做「海綿台灣」倡議,這個倡議是鼓勵什麼?這個倡議是訴求什麼?我們希望建設海綿台灣倡議是一個推廣、一個創意,能夠打開水泥城市氣孔的一個理念。

打開水泥城市氣孔的理念是指什麼呢?是指希望能夠讓道路變得更透水,變得能夠更自然,讓天上下來的水能夠回到土地裡面,透過自然的方法,調節溫度,降低暴雨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08:31]

這其實跟我剛才談的主題,跟我身上穿的衣服有關,因為氣候變化會對環境產生很多的變化,特別是在水跟溫度上面。聽起來很美好但是不是真的做得到?經過很多方式、經過很多朋友的介紹、很多的研究,我們發現有個東西也許做得到。

這是一個通氣管的結構透水鋪面,名字很長,是一個台灣人發明的,叫做JW生態工法,這個工法裡面有一些什麼特性呢?它透過一個很簡單的立體結構,大大的一個洞,讓水能夠流下去,流下去之後,它要怎麼儲水呢?它下面做一些儲水層比如說一些碎石,再透過立體結構的承載力支撐,讓上面的鋪面是硬的,人能夠走在上面、車能夠走在上面,但是下面,直接接近原本的土壤,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承載的媒介,它不會讓水、跟土壤之間產生明顯的分隔。

我們覺得這樣的一個透水鋪面,好像有這樣子的一個效用,但是,作為一個環保團體,怎麼樣去讓環境的倡議裡面,有些重要的比如說事實基礎、科學的探討能夠更堅實,所以從這邊開始,我們的思考、研究工作才要展開。

[10:05]

實事求是,發明人很熱情的跟我們介紹他這個有多好多好,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嚴謹的方式,或需要一些負責任的方式來去看它。這個水泥鋪面、這個透水鋪面能夠把空氣導到地底下,它能夠透過這個過程當中,讓地下的微生物能過濾空氣,能夠讓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降低,這是我們做的小實驗,找來空氣監測車,然後把廢氣排到密閉起來的空間裡面,看看說,有這個鋪面的土地是不是真的能夠吸收這些廢氣。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5~15分鐘之內能夠讓汽車管的排氣,裡面的特定污染物質下降80%,聽起來不錯,但是這畢竟是科學的方式,有沒有辦法能夠看得到、有沒有辦法能夠直接的了解,所以我們很天才的直接把鋪面給撬開,我們看到,蓋了1年、2年之後的鋪面,下面真的樹根進來了,小蚯蚓能夠在下面跑,看起來,它跟原本的土壤功用是接近的。透過這些過程之後,我們比較能夠相信、或比較能夠理解說,這樣的方法是有助於實現我們的海綿構想。

[11:33]

再來,我們也許需要更多使用者的回饋,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基金會推動一個水適應學校計畫,我們透過這個過程,讓學校、老師、小朋友也能夠了解剛才海綿台灣的概念,或者是因應氣候變遷的一些理念。我們去徵求有意願的學校,實地的到學校蓋這些東西,希望在完成之後的半年到1年能夠透過老師、學生的回饋,讓我們了解到,它的儲水功能是不是真的這麼好?它是不是能夠很方便的能夠管理?能夠發揮它原本我們希望有的效用?

這些都只是我們去了解這個主題,去提出一個環境倡議背後的一些科學性的想法,或者是理解的過程。

其實這種技術本身是不夠的,它還需要什麼?還需要讓更多人知道,還需要讓政府單位知道,或者需要用一些強制的方式,讓大家能夠了解;所以在教育的部分我們希望透過海綿台灣倡議,能夠讓氣候調適的概念讓大家能夠理解;在監督的部分,我們希望能夠集眾人之力,去了解目前政府單位在施行的各項政策裡面,是不是有納入這樣的概念,是不是有海綿的特質;在修法的部分,我們希望在目前既有的法規裡面加入一些有可能是讓海綿台灣,或者是氣候調適裡面能夠實現的一些條文。

在這裡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公路法為例的話,在公路法有提到道路的用途,道路是運輸的,但如果公路法加了2個字,道路除了運輸之外,它可以去因應氣候變遷,或者它可以做減少環境衝擊,它就有可能在道路的下面,這個鋪面改採剛才提到的海綿鋪面。所以這只是一個方法,法規的本身它可能因為加1、2個字,會讓它整個立法的目的,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方向。

[13:46]

再來,剛才的海綿台灣的倡議,獲得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像是畫面上面提到的很多很多的單位,有些是研究機構有些是地方的團體,它們都能夠試著去理解,慢慢的來支持。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的是有些具體的行動,這個是記者會上面出席的兩個,跟水比較有關的單位。水利署的署長,再來的話是新北市政府秘書長,他是管城市永續的,他們當天都接受了這個理念,都非常能夠了解我們在講什麼,或者是認同海綿的概念,也許有可能事情就會不一樣。

這張照片是在2013年,但是環境倡議最重要需要的是一個堅持,所以它發生一些改變在什麼時候?快一點是在2013年的9月,過了半年之後,開始有些官方的文件,開始有些對外的文字說明,慢慢的用了這些字,詞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或具有魔力的,當你開始講出這個字的本身,你的行為、你的作為才有可能會跟著改變。

沒有關係,他們談的海綿,跟我們想像的海綿,或許剛開始會有這麼些的不同,但是久了之後,大家會開始去摸索,或去了解自己的海綿之道,慢慢的,我們的城市就有可能會有各式各樣,不只是我剛才提到的海綿鋪面的產生。

[15:22]

2015年,過了2年之後,水利署過完年,總是要發表一下去年的施政成果,在這個施政成果裡面,非常明確的指出來,打造未來台灣成為海綿台灣,是未來水利署施政的方針。既然這個字已經被大家認同了,接下來政府單位的力量進來,就有可能會有更多不同的可能。以上很短的跟大家介紹「海綿台灣倡議」的一些想法,謝謝大家。

[16:09]

主持人:在這裡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想要請鄭主任幫我們多分享一些推動海綿台灣的心得。

鄭主任:就像我剛才講的環境行動不簡單,理念要讓人家認同,或讓人家理解,到最後會產生一些實質變化的時間很長。像我剛才舉的例子,大概要花2~3年大家才開始用這個字,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精神或者是心得應該是那份持續努力吧!也許再過2年3年,它會變得更不一樣,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