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與環境論壇全集】(全9集)

環教饗宴─人道與環境論壇彙編
2015-12-25發佈
2,266人瀏覽

人道與環境論壇紀實

台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TEED)系列論壇第七場「人道與環境」,6月30日上午於西門紅樓隆重登場。本此論壇計有一個主題演講,以及三個單元:人道救援的國際趨勢、人道救援與環境、人道與創新行動,共邀請11位政府代表、專家、學者與實踐者與會進行分享。

本會謝英士董事長律師於開場致詞時指出,環品會重點工作就是環境教育、種樹和國際參與,環境教育相當重要,但方法還在摸索。因此我們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贊助下,創建TEED台灣環境教育對話平台,希望透過這個平台,持續探索人與環境的關係,建造一個民間的環境教育旗艦品牌。

論壇開始,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院士,為我們帶來主題演講「極端氣候下的全球環境災難」,希望先讓大家對論壇背景有基本認識。劉院士長期研究全球降雨模式,他發現一個嚴重的趨勢,就是暴雨的降雨量大幅增加,但容易被土壤吸收的小雨卻不斷減少,造成世界各地水災與旱災同時增加。

面對極端氣候,劉院士認為台灣有兩個出路,一是節能減碳,另一個則是防洪防災,我們都知道前者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但劉院士很直接的告訴大家,二氧化碳的半衰期是50年,也就是說即使從現在開始全球停止排碳量,地球暖化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停止。所以雖然減碳很重要,但從人道的觀點,積極採取「調適」行動,或許是更刻不容緩的工作。

接下來「人道救援的國際趨勢」單元的第一位講者是東吳大學法學院李子文兼任教授,帶領我們從國際法的觀點切入「因應環境災害的國際人道救援新思維」。李教授指出受到傳統國際法的國家主權觀念影響,即使近年來國際天災人禍頻仍,很多國際救援物資在要進入災區時,卻都遭到受災國阻擋,對此,李教授提出疑問:難道國家主權比人道救助更重要嗎? 而在歷經索馬利亞、盧安達等國發生大屠殺事件後,國際開始省思人道干預主權的可能性,並提到保護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ion, R2P)可望成為人道法的新思維。雖然,目前R2P於環境議題上較少討論,但或許是未來可突破之處。 第二位講者為紅十字會國際人道法委員會李劍青委員,李委員對人道的關懷著眼於戰爭對環境的破壞。他強調戰爭的破壞是廣泛、長期、嚴重而且是重複發生的,所以國際上有許多武裝衝突法規限制戰爭對環境的破壞。李委員透過1981年以色列轟炸伊拉克核子反應爐等案例,從最寫實的角度呈現,與觀眾說明其概念。

上午的最後一位講者是本會研發部主任鄭佾展,為大家介紹本會2012年開始推動的「台灣綠帶肯亞種樹去的勸募計畫」。台灣綠帶計畫希望匯聚台灣民眾的善心,化小愛為大愛,於肯亞種下一百萬棵綠色樹苗。其實植樹造林運動在肯亞已推動超過25年,除了環境復育效益外,更具有兩性平權、社區參與及生計的多重意義。透過育苗、植林訓練,地方居民(特別是女性),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與公眾事務、發聲並創造收入。而環品會義無反顧的投入,也是希望透過台灣綠帶計畫,以樹木串起肯亞與台灣之間友誼的橋樑,並向2011年不幸去世的肯亞傑出的環境運動家、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亦即「綠帶運動」(Greenbelt Movement)創始人馬賽伊女士(Wangari Maatha)以及所有為環境付出的人們致敬。

下午論壇節目相當緊湊,包含「人道救援與環境」、「人道與創新行動」兩單元,共計7位講者,下午第一位講者是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環境計畫組王騰謙主任。
王主任於國中時期加入童軍團,40多年來一直以義工身份參與童軍事務,近年來更積極協助童軍總會推動「世界童軍環境計畫」。 王主任與聽眾分享,1907年創立的世界童軍組織已走過一百多年,希望培養青少年成為健康、對社會有益的人。童軍著重培養人格,均衡的人格,這當然也包含了對環境的正確認識。而童軍組織如何在人道與環境上有所行動,主要是從童軍教育著手,在環境中為了環境而終身學習,就是童軍環境教育的重要理念。

演講最後王主任與大家介紹童軍三指符號,謝董事長打趣的提到:童軍三指,恰巧可代表永續的三個面向:環境、經濟、社會,可做為未來童軍推動環境教育的參考。緊接著分享的是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冷家宇組長,冷組長負責消防機關推動災害防救工作,認為防救災因應與行動可以分為三塊:智慧抗災、離災避災、溝通與全民合作。智慧抗災首先要了解災害潛勢,掌握救災資源,疏散收容準備與協調救災單位,可透過如微波、預警立桿、衛星無線電等多元救災通訊,強化資訊交流。隨著雲端技術普及,現在更可利用手機、APP,取得防災抗災資訊。

離災避災仰賴平時準備,除了地方消防體系外,如遇重大天災,便可循程序,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加強災害現場之中央與地方協同作業。 溝通與全民合作除了仰賴平常宣傳外,社群媒體也是一個重點。此外,消防單位平常針對企業有進行辦公環境宣導外,家戶防救災部分,還有婦女宣導隊,利用婆婆媽媽熱心的特性,讓大家更關心這些議題,都是不錯的管道。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洪志銘助研究員則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與大家介紹各國對難民法之看法與見解。洪博士認為其實,環境難民一直以來都有,隨著氣候變遷漸受重視,大家開始更注意這些議題。曾有學者提出研究,認為未來三十幾年因環境改變所造成的人口遷移,可能高達5千萬到2.5億之多。相比於宗教、衝突造成的難民,在國際法架構上環境難民反而沒有身份,各國立場也不盡相同。例如歐盟雖要求會員國必須提供難民或流民最低程度保護,但各會員國的難民政策並不一致,會員國之間缺乏協調與資訊交換 。台灣難民法(草案)雖然有納入環境考量,對受到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影響的人開放申請移民,但整體輪廓尚不清楚,有待討論。 另有一個大家平常可能比較不熟悉的單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擔任防災中心擔任整合國家的防救災資訊的任務,可以說是消防署背後的智囊團、科技幕僚。

在有限的時間內,科技中心防災資訊組蘇文瑞組長與大家介紹近幾年開發之「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以及決策應用,目前防災中心團隊也正積極推動建立符合國內應用需求的「災害示警標準」,完成防災相關示警資訊整合及標準化等,該平台目前已整合了8個防救災單位12項的示警資料提供各界運用。

下午休息過後,進入本日論壇的最後一個單元是「人道與創新行動」。第一位講者是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陳建宏資深研究員,為我們介紹工研院研發「快速淨水設備(Q water)」。在許多災難現場,提供足夠的安全飲用水是維繫災民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環,協助災後飲用水資源重建非常重要。「快速淨水設備」是以「多孔性生物擔體」為核心之新型生物處理系統,可高效地去除水中懸浮顆粒、微生物等污染物,將受污染水源處理成安全飲用水。目前Q water淨水設備,已發展出緊急淨水系統、淨水船、淨水手杖和雨傘淨水器等試驗產品,預計最快明年就可以上市,未來發展可期,對解決災區用水應該有莫大助益。

棉樂悅事工坊創辦人林念慈,則是分享他與布衛生棉的故事。2009年念慈踏上尼泊爾土地,因緣際會在菩提樹下得知當地婦女面臨「月事」的污名與陋習,2010年在南印度生態村買下人生第一片布衛生棉,往後的人生起了大變化,開始帶領志工投入尼泊爾婦女衛教與布衛生棉推廣工作。2012年離開長達七年的NGO生涯,在30歲之初創立棉樂悅事工坊,展開村落女性賦權就業計畫,生產環保布衛生棉,讓經濟弱勢的尼泊爾婦女也可以買得起好產品,用一片布衛生棉,開啟了關懷世界另一端女性的旅程。

他提到有些先生或男朋友會為太太、取朋友購買此項產品作為禮物,可見台灣的女性對於布衛生棉的接受度很高。事實上,當前最大的拋棄式產品中,以兒童紙尿布與婦女衛生棉最大宗。如能加以革新,一定可以為環境帶來巨大的貢獻。

今天論壇的壓軸是舊鞋救命發起人楊右任先生,問什麼問題就會找到什麼答案,右任從他在非洲宣教的岳父身上,看到很多非洲孩童因為光腳走路感染沙蚤致命,於是他問自己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的答案就是「舊鞋救命!」

這個答案不但解決非洲孩童感染疾病的問題,也減少台灣丟棄舊鞋造成的環境問題。台灣舊鞋搖身一變成為肯亞珍貴資源,這是就是環境公益創新的好例子。透過舊鞋,今年才28歲的右任開始更多元的嘗試,如透過垃圾回收換鞋、植樹換鞋、舊鞋貨櫃小學等,不斷擴散舊鞋的價值。

論壇最後,謝董事長感性的詢問右任在這過程中的困難如何突破?右任特別提醒台下所有聽眾,不要自我受限,他也只有國中畢業,但只要願意嘗試,就有機會完成不一樣的事情。
經過一整天精彩的演講,11位講者為我們帶來許多有意思的見解與觀點,在全體來賓的熱烈掌聲下,本次的論壇劃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句點。

顯示完整內容

節目一覽表(點圖到影片)

*右鍵另開新分頁* 
 【極端氣候下的全球環境災難(上)-劉紹臣】

 【極端氣候下的全球環境災難(下)-劉紹臣】

 【因應環境災害的國際人道救援新思維-李子文】

 【肯亞綠帶,人道與環境的橋梁-鄭佾展】

 【結合人道與環境的NGO國際行動-王騰謙】

 【環境難民即將來臨?-洪志銘】

 【緊急淨水技術,災區用水更放心-陳建宏】

 【悅事,對人與環境都好-林念慈】

 【舊鞋救命,問題決定答案-楊右任】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