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全球環境與衛生中心訪問學者、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吳治達,善於使用地理資訊系統與衛星遙測研究空氣污染空間模擬(如細懸浮微粒)、氣候變遷衝擊評估、環境綠蔽度健康效應等議題。認為環境教育是將科學家努力研究的科學發現與學術成果,透過簡單易懂的文字與口語傳達,培養人們對生活環境及其相關議題的重視。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老年人口死亡率、熱島效應、都市綠蔽率、收入分布,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資料,彼此間其實是具有關聯性的。藉由大量統計資料及數據分析,我們才發現老年自殺人口,聚集在熱島效應強烈、綠蔽度低的地區,且這樣的空間,未必是高收入人口認為的優質環境。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衝擊,原來不只是過去所認為加重呼吸道、心血管、水媒疾病等風險,心理健康層面也開始受到關注。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今天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有關都市熱島效應和健康上面的一些研究成果跟心得。我是吳治達,目前在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服務。我自己是嘉義人,從小就在嘉義成長。我們家基本上是一個很普通的公務人員家庭。我們家是一個兩樓的透天厝,一直到國小四年級,家裡三個小孩慢慢長大,發現大家不能沒有自己的房間,而且房子有點住不下,我爸爸就找了一些錢,想辦法把三樓的鐵皮屋蓋起來。那時候覺得很開心,活了十幾年,總算有自己的第一個房間。

國小的時候,小朋友最開心的就是可以放暑假,為什麼?因為平常的時候,大概六點多起床,七點就要到學校,要早自習、要點名,每天都要很早起,很辛苦。放暑假我至少可以開開心心的睡覺,睡到想起來再起來。可是我發現,自從搬到這個夢寐以求的房間後,好像早上八點左右自己就會起床。而且,起床之後就幹嘛?我就爬到我家二樓原本的磨石子地板走廊上面,穿著短袖短褲躺在那邊睡覺。因為實在是太熱了,真的是八點一到,準時就起來,到樓下睡覺。

[01:43]

我當時想說,好吧,至少跟以前相比已經多睡了兩個小時,算是蠻幸福的一件事情。可是後來發現,這個小確幸好景不常,大概到國中一年級至國中二年級,原本可以睡到八點,現在大概六點就已經睡不下去。發現那個時候,我爸爸買完、拿完錢、蓋完這個鐵皮屋後,就沒有錢幫我們裝冷氣,我到國中還是沒有冷氣。變成每天六點多就起來,就到樓下去睡覺。所以,對我而言,熱島效應或者全球暖化現象,是實際上自己深刻的體驗。

跟當時相比,隨著近幾年來,快速的都市化,跟都市的發展,我們蓋的房子越來越多,不透水層的鋪面越來越多,一些人為的熱島效應,造成增溫效果,應該比我國小那個時候相比更厲害。整體來講,熱島效應跟都市暖化現象,是一個,確實是一個當下我們應該要去重視的議題。

講到氣候變遷的問題,就會講到所謂脆弱族群的概念。在所有年齡層裡,老年人口由於生理狀況,沒有像年輕人這麼健壯,面對氣候變遷,比如說:極端低溫,或者是很熱的情況下,相對而言是比較脆弱的情況,一般會認為說,老年人口是屬於氣候變遷中的脆弱族群。

這邊show給大家這個圖,是國家發展委員會整理了世界上幾個重要的國家,當然包括臺灣自己,在過去從一九六○年代到二○六○年,他們做了一些推估跟預測,到底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整個社會裡佔的比例會是怎樣的變化。這個圖片告訴我們兩個很有趣的事情,第一個是什麼?如果你從目前的現況來看,就是在二○一○年到二○二○年中間這條線看起來,臺灣的老年人口比例好像跟歐美這些國家,甚至跟日本、韓國相比,比例其實並沒有這麼的高,這是第一個發現的事情,看起來還蠻開心的。

可是問題是,如果我們看看未來的模式,依照現在的老年人口,人口老化的退後,對這個趨勢來作推估,結果會發現,大概在二○四○年左右,老年人口的比例,很快速的突破百分之二十以上,進入超高齡的老年化社會。和剛剛講的歐美、日本這些國家,搞不好花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時間,才達到這個超高齡的老年化社會來比,我們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就從原本的沒有老化,一直到超高齡老年社會,事實上人口老化的未來隱憂是存在的。

[04:31]

未來可能有這麼高的老人人口比例下,會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是,人老了總會有生老病死,健康跟疾病的問題就是老年人所面臨到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我們每年都會有衛福部提供所謂十大死因資料,會告訴我們一些,通常講的是生理疾病方面,比如說我們知道,癌症在過去十年一直長據十大死因之首,還有一些像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甚至是高血壓、高血脂等等的情況。可是事實上,除了生理現象之外,老人人口在心理方面也面臨了一些影響跟衝擊,這是過去比較少人注意到的。

這邊show給大家看的這張圖,基本上是衛生署統計二○一一年,在不同的年齡結構下,人想不開去自殺,死亡人數統計的比率。你會發現在我框起來,這個紅色的區塊裡,是從六十歲以後,一直到未來八十五歲的族群。很明顯老年的自殺情況跟年輕人,甚至跟壯年人相比,比率相對而言是高很多的。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問題?爸爸媽媽,或是我們的長輩告訴我們,你們每天要豁達要想得開,要積極努力去面對未來,可是看起來,當人老了,受到一些挑戰跟折磨,反而在那個情況下,你的心理上受到的影響,好像比壯年人受到的影響是更大一點的。

前面講了這麼多,其實在過去已經有一些公共衛生跟醫學雜誌的學術研究告訴我們,環境裡的溫度變化,會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況,可是在我們做這個研究的時候,還沒發現到,有沒有人針對這個所謂老年人口自殺的情況,以及由於人為造成熱島效應增溫之間的關聯做一個探討。當時我們發現,不管是國內或國外,還沒有人去做這個方面的議題研究。因此,我們就集合一個團隊探討兩者之間的關聯。我們團隊裡面的成員包括:我自己、我的研究生陳映蓉同學、陽明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 的潘文驥老師、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陳穆貞小姐、中央研究院的龍世俊研究員,以及成大的蘇慧貞校長,還有嘉義大學的張坤城老師,一起來探討,到底人為的熱島效應對於老年人口自殺的影響有沒有什麼樣的直接關聯?

首先我們從衛福部取得的實驗資料,可以把它整理,我們把研究紀錄是台北都會區,包括台北市跟新北市,做了一個簡單的圖表,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表裡的橫軸是年份,縱軸是平均每一季有多少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自殺的情況,裡面每一條折線的每一個點,就是台北跟新北加起來有四十一個鄉鎮,這裡每一個點是每一個鄉鎮每一季的平均自殺人數。

[07:38]

從這一個圖片,可以得到幾個資訊:第一個是,在這短短的八到九年之間,台北加新北市一共有快兩千個老人自殺,這聽起來蠻嚇人的。第二個是,你可以發現到什麼?在這裡面的話,我們把幾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挑起來。在二○○八年的時候,中和地區平均一季會有八個老人自殺,那一年在中和地區就會有,在二○○八年就有三十二個人自殺。在二○○六年的時候,第二高的是在三重地區,會有六個老人自殺,這看起來也是蠻嚇人的。整體來講,如果你看看這個折線的變化,好像每一個地區,有高有低,看起來每一個地區老人自殺人數是有點不一樣。整體來講,它的折線走向,好像有一點上升的情況出現。

我們把剛剛得到的數據,用簡單的圖形展示。可以看到,在各位左手邊這張圖,是老年人口平均自殺人數的統計圖。在這裏面,顏色越深,代表那個地方自殺的老人越多;顏色比較淺的,相對而言,是老年自殺人口數是比較少的。右邊是我把這個自殺人數換算成自殺比率來做的一個呈現,我覺得相對而言,左邊這個圖比較直覺,你可以看到,台北市加新北市,中間那個地方,核心的地方是台北市,台北市的地方,以及鄰近的板橋、新店、中壢、永和地區,看起來好像是老年人口自殺人數相對而言比較多的地區。

我們的研究要探討,熱島效應跟老人自殺之間的關聯,因此在第二個部分,我們結合中央氣象局氣象站的資料,透過一些簡單的科學跟空間內插方法。首先推算每一個地區溫度變化狀況之後,再來換算成所謂的熱島效應,指的是每一個地區和郊區溫度的比值,所以這個差值,扣掉郊區的溫度之後,就得到這個地方可能因為你蓋了多少的房子、人為發展的這個情況,造成溫度增溫的情況。

結果大概像我這邊呈現給大家看的這個圖,你可以看到,越紅的地方代表這個地方怎麼樣?它的增溫效用是比較強的;相對而言,比較淺紅色的地方,它的暖化情況沒有這麼嚴重。這個圖也是一樣發現到,紅色地方都集中在台北都會區的中間核心地區,看起來它的這個增溫效用好像是比較強烈一點點。

[10:15]

為了瞭解兩個之間,在熱島效應跟老人自殺,在統計上有沒有一些關聯,我們做了一些簡單的統計。這個混和模式的統計分析,show給大家看的這個是這個模式裡面,大概考慮一些可能會影響一個老人要不要自殺的因子,包括所得、婚姻狀況有沒有離婚、包括個人的教育程度、或是周圍居住環境的溫度、降雨量,還有包括性別等等因子。可以發現這個圖上面的bar告訴你的例子是,以熱島效應這個事情來講,它的值是1.05,意思是:當你的環境裡面,由於人為的造成熱島效應的上升了一度C的時候,可能會造成這個地區的老人的自殺死亡的風險會增加5個%的情況,而且這個情況,在科學統計上是有意義的。

過去常常想,一個人的經濟條件如果越有錢,可以讓我的小孩、讓我自己住更好的環境。但我們來看一下,左邊第一張圖、褐色那一張圖是自殺情況,看到說,看起來自殺的人在市區比較多。

第二張圖是熱島效應強度,看起來熱島效應強度也是在核心地區比較多。最右邊那張圖是什麼?是我們把研究期間所得的狀況做一些簡單的統計。你會發現到,從這邊看起來,好像不見得,你越有錢住的環境越好,好像不見得越快樂。為什麼?在有錢的地區,我們看到的是,台北市跟台北市鄰近的一些鄉鎮地區,它的所得雖然高,可是自殺死亡情況,跟熱島效應是蠻高的。

可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想的話,我們環境裡的綠蔽程度,和人的環境健康狀況也是有關聯。這個圖的右邊就是我們用衛星的測量方法告訴你說住的地方到底有多綠,有多少植物。我們可以看到,相對來講,在比較郊區地方,綠化程度比較好,而且它跟剛才相比,關係是一個相反的方向,發現到綠化程度比較高的地方,自殺的情況好像沒有這麼嚴重,而且熱島效應的強度當然沒有這麼的強烈。

[12:33]

目前,世界上各個知名大學都已經有做很多的研究,不管是在醫學或是公共衛生領域,都已經告訴我們說,生活裡面的植物,我們環境的綠蔽程度,對於個人的健康,不管是生理心理方面都有很多正面的效益。簡單來講,近年來常聽到的PM 2.5,至少種植物可以改善PM 2.5,改善空氣品質,這是一個大家可以了解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告訴我們,常常接近綠色植物的話,對於你的生理或是心理方面都有很多正面的效應。

投影片最後一張要告訴大家的是,我今年最重要的產出是我的小孩,我們做了這麼多,天這個論壇,談了這麼多氣候暖化跟環境的問題,不見得是為了自己,也是希望可以讓大家來一起努力,可以帶給我們下一代一個更好的、更美好的未來。以上是分享的心得,謝謝大家。

[13:37]

主持人(高思齊):謝謝吳助理教授的演說,想要請教一下,在極端氣候下,這些脆弱的族群,比如說:老人安養院,它用水用電的準備,是不是需要優先的考量?然後站在公衛的這個角度,是不是有些前瞻的看法?

吳治達: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當然是必要的。剛開始有提到,老人相對而言是屬於脆弱的族群,在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下,他的需求,我覺得在供給的這個需求,當然有優先的條件。我記得我在美國時候做過,我覺得蠻有趣的一個研究,我們去做什麼?我們去把哈佛大學在麻州所有小學的三年級學生考試的成績整理起來,來看看說,到底你考試考得好不好,跟你家周圍的學校、周圍綠不綠,有沒有什麼關係。

我發了一篇學術研究,發現真的是有關係,而且周圍的綠蔽程度越好的話,對小朋友來講,考試的成績好像會越好。所以我們會認為說,事實上,提升綠蔽度對政府來講,不只是可以調節氣候變遷,對於生心理方面都有許多正面的效應,是值得鼓勵的一個事情。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