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模式-科學家推估未來氣候的水晶球-陳正達

陳正達
2015-08-01發佈
3,874人瀏覽

講者介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質系陳正達教授,研究重心在於氣候變遷對極端天氣與氣候影響的偵測與歸因,同時也參與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撰寫,與台灣區域未來氣候變遷推估資訊平台的工作。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我們關心地球氣候的過去,也關心它的未來。地球上的氣候未來會如何變化?暖化會不會持續?會不會加速?假設可以預知未來,影響氣候變遷因素的改變,科學家就可以應用氣候模式的模擬推估,回答這些問題。對於未來氣候的推測、氣候變遷影響的評估,可以分成幾種不同的情境,這裡面考慮了經濟成長、人口、環保意識行為,以及能源的使用等等。氣候模式如同科學占卜師一般,透過合理的推導,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成為政策制定的有力工具。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基本上我要介紹的是所謂的,氣候模式,那,在這裡讓大家看到,從我們所處的,所謂氣候的環境裡面,基本上,是非常多變,然後,複雜的,我們生活在的這個所謂天氣現象裡頭,其實你可以從這些衛星的影像,氣象觀測、影片,或者甚至你抬頭往外看,就可以看到這些所謂天氣的型態,那這些天氣的型態,你會發覺,它好像有時候持續的,有點重複的在發生這些現象,可是又不完全的一模一樣。當然我們,有興趣的是,對於氣侯科學家而言,有興趣的就是,想要知道說,到底這樣一個氣候系統,到底是怎麼樣子去運作的?問題是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天氣現象,往往是有非常多重的,這個時間跟空間的尺度,而且,有不同的尺度之間的一些交互作用,所以,其實你不能,說我們切下一小塊氣候,然後,去研究這一小塊氣候到底怎麼回事,或者把這一小塊的氣候,帶進研究室裡面去研究,然後說:我們現在了解氣候是,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基本上是,是扣合整個連在一起的。那我們所處的現象,基本上,跨越的這個時間的尺度,空間的尺度,其實是非常大的,那我舉的例子是說,大概是,從數學家估計,也許是四個這個數量級,那也就是說大概,一百兆倍,那,從什麼開始呢?從這個空氣裏面的懸浮微粒,氣溶膠,那這些氣溶膠可以讓凝結雨形成,或是降雨,然後一直到這個,所謂全球氣候。

[02:36]

從空間的尺度來講,大概是從1微米,一直到整個地球的大小,大概3萬公里的這個範圍,所以14個數量期,從時間的角度的話,也幾乎是14個數量級,意思是說,我們從它這個微物理發生的過程,微秒的時間尺度,一直到幾千年的時間尺度,我們要處理的,是這樣的一個系統。到底我們怎麼來看這些系統,到底這些系統的運作,到底要注意一些什麼,如果我們把這個,這個剛剛講的兩個時間尺度拉開來看,然後切開來成不同的方塊,然後我們去了解說,比方說,我們比較熟悉的天氣預報好了,那天氣預報在這個,所謂整個時間,空間尺度裡面,比方說,空間尺度大概在我們的5個數量級左右,意思是說,從整個行星的尺度,一直降到幾公里,我們都有興趣,從時間的尺度,幾分鐘一直,也許天氣預報而言,是到這個,大概是這個10天左右。不過如果你有興趣的是氣候,當然不只是10天,也許需要知道季節、年、年代,幾百年,或甚至千年,或者甚至,從空間裡頭,有一些過程,我們說是,所謂沒有辦法處理的這種,所謂次網格的現象,那我們在這個,所謂,大氣模式裡面,需要找一些配備解析的東西,來代表那些沒辦法解析的過程,那這些讓,對於氣象,或氣候科學家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如果回到所謂氣候模式,其實,相對於天氣模式,我們在過去,比方說,1990年代,發展的氣候模式比這個,所有的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大概只有大概,接近3個數量級,也就是說幾百公里到上萬公里的這個空間尺度,那說起來當然,在過去的氣候模式,如果是幾百公里,你可以想像,台灣也許甚至只有一個網格點這樣子,那到了,2010年代的話,我們也許可以跨到4個數量級,意思是說水平的空間尺度,降到也許幾十公里的這個解析度,這個是,我們目前,處理氣候模式裡面,所用的氣候模式,相對應的這些時空尺度。

 [05:10]

這個時空尺度上,比起真正,我們剛才講,跨越的,還差很遠,過去,比方說我們花了10年的時間,才讓空間的解析度增加一個數量級,就增加10倍,可是,10倍,基本上都是在過去的10年,你必須要增加計算的能力增加,幾乎要1000倍,你才能夠應付這樣的變化,所以我們當然還有很長的路,要繼續走。當然,不只是,比方說剛剛講,純粹對大氣模式的部分,時空解析度的增加,我們當然知道地球氣候系統裡頭,除了大氣之外,還有海洋,還有陸地、植被、冰雪圈,這些過程,然後,從1970年代開始,我們建立氣候模式以後,就簡單的大氣、海洋、陸地的過程,海邊的過程之外,逐漸的在過去我們,逐漸模式的發展,那模式本身變得更複雜之外,我們陸續的加進一些,不同的,氣候系統的子模式進去,當然,比方說這個,氣溶膠,對於這個空氣微粒裡頭,那它到,對地球系統裡面造成的作用,到底是什麼?那另外,就是,碳循環,碳循環的過程裡頭,我們希望把它包括進去整個氣候系統裡頭。另外就是,植被,植物的動力,希望增加這些,進一步增加這些生態系的系統,生物圈的模式,進到我們的裡頭,大氣化學,或甚至陸冰,也有考慮這個,所謂冰河期這種更長期的模擬,而現在當然越來越複雜,但是需要的計算時間,但是到底這個氣侯模式上,我還沒提到說,到底氣候模式到底是長的什麼樣子,然後這些氣候模式變得越來越複雜,是不是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在上這個氣候模擬的過程裡面,我跟學生,通常喜歡用這個引一個,過去人講的話來談氣候,談模式,或談氣候模式,是說這個All model are wrong, some useful.它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說,當然模式,作為模式,它總是一個鏡子,它絕對不可能,跟真實的完全一模一樣。

[07:33]

所以總是有誤差存在,可是那我們還為什麼要用模式,或者說,為什麼有些模式有用?意思是說,這些模式,可以讓我們在,用模式的時候學到一些資訊是,我們如果沒有用模式,是沒辦法得到的。那我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氣候模式,作為例子,就比方說,這是所謂地球的能量平衡模式,說起來最簡單的氣候模式,基本上,只是在談地球的能量平衡,所以這個能量平衡的過程裡面,你考慮的就是,入射太陽輻射減掉反射的太陽輻射,就是,吸收能量,然後,這應該是相等於地球往外輻射的能量,那你需要考慮的也許只是需要帶進去,你知道太陽入射能量,太陽常數是多少,然後有多少這個能量會被反射回去,然後如果你知道所謂輻射的Stefan-Boltzmann constant然後你就可以算出來,地球的平衡的溫度,這個溫度大概是多少度呢?如果你帶進去這些常數的話,大概是255度,可以馬上發現,氣候模式告訴我們的溫度,怎麼跟我們知道的地球溫度不一樣,那這是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知道說,實際上,我們地球的平均溫度,大概288度,這30幾度的差別,就是因為有地球大氣的存在,就是有所謂溫室氣體的存在,產生這個作用,使得我們的溫度,輻射有效平衡溫度,跟地表溫度不一樣,那這個是我們從這個過程裡面,可以學到,雖然看出來的結果,好像有問題,可是實際上,我們從裡頭學到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剛剛我們講的這種,所謂溫室效應的作用。那當然,這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那真正的氣候模式,當然是相對,比較複雜的,不過基本上,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我們就只是把這個地球,畫成很多網格,包括大氣、海洋的部分,然後去計算一些,所謂,基本的物理的守恆定律,或者是狀態的一些描述的方程式,然後這些所謂包括,能量守恆也好,質量守恆,動量守恆,就在這些網格上,做這些計算,然後基本上,氣候科學家,尤其是做模式的人,就把這些過程,寫成一行一行的電腦程式,讓電腦去執行,然後得到,計算一些隨著時間演變的結果。

[10:06]

那大概就像我剛剛講的,不只是大氣的部分,還包括海洋的部分,冰雪圈的部分,或是生物圈的部分,陸續的被加到這個模式裡頭。但是,我剛剛也強調說,另外是,由於過去當電腦支援計算的這個加速的話,那使得我們,所處理的,氣候模式的解析度,可以越來越高,那當然,在越來越高的時候,當然,主要的好處是,比方說,剛剛談的地形的作用,或者是一些,比較細的這個,海陸的分布等等,這個可以在這個比較高解析度的模式裡面,被解析出來,那當然更是需要,花更多的一些電腦資源的計算。除了剛剛我們講的這些會被網格解析出之外的一些過程,我們總是在每一個網格裡頭,還有一些所謂次網格的過程,是沒辦法被解析的,那剛剛我講說,需要想辦法去處理,在這種過程裡面,特別需要處理的就是比方說,這個輻射傳遞的作用,或者是這個成雲降雨的過程,或甚至這個地表的這種作用,那特別是,雲的這種微物理,或者是,動力的過程對氣候學家來講,是最棘手的問題,因為當我們知道即使是模式、最先進的模式也許可以到幾十公里的解析度,但是當我們抬頭往外看的話,知道這些雲朵甚至小於1公里幾百公尺的這個範圍,有一朵一朵雲飄過去,所以,而且,甚至有時候當然,幾百公里的範圍裏面,有一些不同種類的雲,都可能同時存在,到底怎麼樣去處理這類的問題,那就是,科學家試著去做,用所謂參數化的方法,去代表它們,那當然這也變成是氣候模式裡面,非常嚴重的一些不足的問題。那麼地表過程就是我剛剛講的,就一個網格裡頭,當然可能裡頭有所謂,都市有所謂植被,有所謂湖泊河流等等,那不同的土壤,你也必須要去處理,那如果,我們把這些所有複雜的東西,全部放在一起之後,你所看到的,就是像這樣子,非常漂亮的這個,所謂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氣候學家說,到底整個地球氣候系統,到底怎麼樣子在運作,那這裡,比方說,你可以看的到是這個,溫度的變化,日夜的變化,當太陽移動的時候,到底整個溫度怎麼變化,那你可以看的到,中緯度的氣旋系統,那相對應的原因,或者是這個,熱帶地區的小的對流系統,在這個,整個氣候模式的模擬裡面呈現出來,或者你也可以看的到,這個在,比方說,熱帶地區,有一些所謂颱風形成,像對應的水氣,或者是,它伴隨著降雨量,這些都是在氣候模式裡面,可以得到的。

[12:36]

那看到這些結果,你當然是相當程度的,對氣候學家而言,當然是相當程度的興奮,意思是說,至少我們覺得我們努力,建構出來的氣候模式,是的確可以重現我們觀測到的這些,氣候系統這些主要的特徵。可是我們其實更有興趣的是,這樣子的系統,如果我們給它一些擾動的時候,它到底怎麼反應,那怎麼反應,就變成是對氣候變遷問題,考驗氣候模式的能力這都是很重要的挑戰,擾動氣候系統的這個過程有很多,就比方說是,剛剛這個,張教授提過的,太陽的這個,活動的一些變化,或者當,比方說有比較大的火山爆發,一些火山灰進到平流層裡面所產生的一些效應,或者是,空氣的污染,產生的這些懸浮微粒,它本身對太陽輻射的一些散射,或者說進一步對雲的影響,或者是飛機飛過去,產生了零結尾這些,都是所謂、所謂懸浮微粒的影響,那另外當然,我們對於,人類對於土地的利用開發,包括耕作面積,或者是這個都市化的結果,當然這個過程,因為對於地表的這個反照率產生一些變化,使得這個太陽,等於是地表的輻射,產生一些變化,這些,影響到的地球輻射平衡的所有的過程這樣,可以想像的到,都會對氣候系統有影響,比方說臭氧洞當然也對氣候系統有一點程度的影響,那不用說,我們最有興趣的就是溫室氣體本身的變化,對這個系統的影響。

[15:34]

當然這也是我們一個挑戰,當然我們知道說,到底氣候系統在受到這些外在擾動的時候有的反應是什麼,那是我們期望知道的,比方說我們的確可以確定,這些氣候系統可以模擬出,比方說,6000萬年,當這個地球公轉自轉的軌道有一些變化的時候,那當時的氣候的狀態,是可以被掌握的,那或者是,當火山爆發以後,產生了這個火山灰,到底對整個全球的溫度的影響是什麼,也可以被掌握的,或者當,我們把所有過去,知道百年的這些擾動的因子,放進去氣候模式裡面,我們的確可以模擬出過去的這些氣候的變動的情形。如果我們有了這個完整的工具,我們可以問,越來越多越複雜的問題,在這裡,比方說是,談到這個所謂剛剛談的就,大氣裡面懸浮微粒的模式,那現在已經,放到這些氣候模式裡面,那我們可以問說,比方說,在橘色的部分是撒哈拉沙漠的這個沙塵,這些沙塵進到大西洋以後,到底對這些颶風有什麼樣的影響?那紅色的部分比方說,這個生質燃燒所產生的這些有機碳的東西,到底對雲,或對雨的影響是什麼?或者說這些白色的,空氣污染物到底,它的散射,對於太陽反射的能力是多少,然後對地表的溫度,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反應,這些是我們,在這裡可以做的。那這裡當然是,針對,過去,從19世紀末一直到21世紀初,如果針對,過去氣候去做的歷史的模擬的狀況,那上面的是,氣候模式的模擬,下面是觀測的資料,那我們當然可以看的到,當然一開始也許這些變化是比較隨機的,因為當然我們只要求氣候模式在統計上,有相對類似的結構。

[17:34]

可是最後到,20世紀末你可以看的到它,所浮現出來的這個所謂global warming,或者說全球暖化的特徵,的確這觀測是很相近的。當然,如果相對於剛剛談的這個,所謂觀測跟紅色的部分,這是所謂,所有的Forcing以下,所產生的,化學效應,如果我們把這個人為的作用拿掉,那得到的是,藍色的部分,換句話說,當然在IPCC的報告裡面,將來強調的,之所以我們這麼確定在過去的百年,特別是過去30年來的一些,所看到溫度的變化,那是的確沒辦法透過自然的Forcing得到,是勢必要把人為的Forcing加進去。當然,最後談的也許談氣候未來變遷的部份,到底我們可以怎麼做,這也可以加一點,如果我們當然可以,有這個未來的觀測,當然我們當然會相信,比起我們這個用的氣候模式更多,但是當然,問題是我們,我們沒辦法,在目前有這些未來觀測,所以你有這個,可以看到未來的這個水晶球,告訴你未來會怎樣發展。不過,氣候模式就變成是,氣候科學家用來看未來到底怎麼回事的一個工具,那這個工具當然,最重要的重點是說,我們其實對未來發展其實不是,不是完全很清楚,當然未來因為有很多,不確定性,未來發展,全世界發展,未來情境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更是要讓,用這些工具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希望去提供對未來的推估,那我們,可以有個選擇,到底這個選擇,是要我們對於這些溫室氣體,積極減量,然後可以讓我們的整個,未來的這個全球的溫度,當然會變化,但也許變化的幅度,是在於一個,我們可以忍受的範圍,或者當我們做持續排放,不做任何的事情的話,那當然這個所謂,比較短,百年的時間尺度裡面,會看到了這個4、5度的溫度變化到底是不是,我們可以忍受。這個選擇,當然我想就是,交給大家去決定,好謝謝。

 [20:06]

主持人:謝謝陳教授的分享,那我想模式就像科學家水晶球一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甚至是預測未來。剛才您提到的都是比較大尺度的,全球規模的一些模式的一些例子,那我想請教您,如果是在台灣,比較小尺度的部份,有沒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模式,已經可以提供給我們做一些氣候相關決策的參考。

陳教授:這個問題,當然我在這個演講裡面沒有特別提到,比較進一步把氣候模擬,或氣候推估的資料區域化的問題,當然我們說過,解析度可以提高,可是解析度提高,永遠趕不上我們真正的需求,那如果我們的國家朝這個,所謂氣候變遷調適,去做很多規畫的話,這個調適,在做調適之前,也先要知道說,到底我們整個未來台灣的整個氣候環境,會怎麼變化,那也是我們調適的基礎,如果我們連那個都不是很確定不是很知道的話,那當然,對調適來講,是更大的挑戰。關於這個部分,當然我們目前,透過科技部的計劃的這個支持底下,我們嘗試著去建立,所謂台灣未來氣候變遷推估的一個資訊平台,會提供這些相關台灣的這個,進一步到5公里的解析度的,所謂溫度也好,或者是,降雨的資料,當然我們主要如果要考慮這些所謂不同的模式,說可能造成的這些,所謂不確定性的範圍,或者用一種比較機率的方式去看,因為這些模式對未來推估不見得一致的情況之下,那用一些比較機率的角度去看,未來可能變化,台灣未來可能變化的狀況,那我們目前,主要用的是統計的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動力的方法,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模式,足夠多的這些所謂全球的、或未來的情境,那也可以,但是目前當然因為計算資源的關係,我們比較沒有朝,動力模式的角度去做,但是目前我們從統計的部份,可以提供一些所謂,未來這些氣候變遷的一些,所謂發生機率的變化的這個推估。

主持人:好,謝謝陳教授的補充,看來,下次我們有機會,可以再找TCCIP的團隊,再跟我們介紹更多的細節,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