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放大境論壇全集】(全10集)

環教饗宴─科學放大境論壇彙編
2015-10-23發佈
2,499人瀏覽

科學放大境論壇紀實

「科學放大『境』」邀集了10位科學家、政策決策者探討科學和環境的關係,他們分別以自己的專業,述說科學如何能我們能更了解環境,甚而讓環境更美好!

在論壇一開始,在環工界頗負盛名的於幼華榮譽教授,先介紹了科學的定位,接著整體介紹了環境與人,還有環境與科學的關係,於教授強調科學本質是強調「發現與認識」,因此科學會增加與累積人對環境的知識,只是當人們欲轉化已知的知識為「技術」之前,我們必須先作風險與環境評估,以免違反自然,或破壞循環。

在第一單元「師法自然」中,3位科學家分別分享了他們如何由生態學、藻類、和蓮花身上,學到了讓環境更美好的知識或技術。首先,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大利助理研究員分享了他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並提醒我們面對大自然要保持謙卑的心,因為,每種生物都是生態系統的一環,人類也只是其中一種生物,而且我們不知道,失去某種生物,對地球帶來的衝擊會有多大? 研究藻類多年的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蘇惠美博士,告訴我們小小的藻類,也可為我們的環境帶來大改變,雖然藻類轉換為生質能的技術,在投資報酬及能源投入等限制上還有待突破,但是透過藻類多面向的研究,仍有可期待的前景。 台灣化工學會長陳郁文理事長則分享了像蓮花學習的仿生技術-自淨技術,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給了科學家靈感,設計出了讓滾動的水珠會順便把灰塵污泥的顆粒一起帶走的技術,該技術可應用在馬桶、牆壁等表面上,減少清潔用水。

第二單元「科學決策中的環境」,則是邀請了政府單位中的決策者及顧問,暢談高山道路、水資源分配及造林等政策背後的環境考量。 首先,該單元的第一位講者是公路總局規劃組李忠璋組長,他分享了台灣高山高路的發展,最後提醒我們不只是人定不能勝天,而是人一定不能勝天,我們必須更謙卑的面對天災,因此,時常面對坍塌問題的我國,目前已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停止高山公路的興建計畫。大自然的變化,在氣候變遷下越演越烈,從去年起到現在的乾旱,讓我們體會到水的珍貴,因此我們邀請到的水利署水源經營組林元鵬組長,分享從去年延續到今年的抗旱大戰,而未來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對我們水資源的影響將越演越烈,水利署從拓展水源,到努力保存蓄水量等面向努力,同時也需要全民愛水,保持水資源。 造林政策中的環境,則是邀請到台大森林系的郭幸榮名譽教授分享應如何在各種造林地造林,也提出了氣候變遷對林的帶來的威脅。

第三單元「環境倡議中的科學」,由本會研發部主任鄭佾展首先分享推動海綿台灣的倡議,面對氣候變遷,我們需要更有創意的做法,若是能把台灣的水泥路面改為可以像海綿般吸水的路面,可以減少熱島效應更可以調節水資源,本會期許台灣能有更友善的環境;論壇活動當天也是反核大遊行,行政院科技會報的林基興博士,和我們剖析「核能,能不能」,他認為反核倡議應該回歸科學面,重新檢視核能的安全顧慮,並提醒我們若是反核反而造成燃煤電廠的增加,對我們的環境及健康又是另一種傷害,而台灣的能源發展都繫於我們的選擇;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的鄭慧文教授,也提出天然和合成間,常常也繫於我們的選擇,他提醒我們要在生活中做到純天然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常常為了方便而有所取捨,我們不需要恐慌,也不要低估風險。 透過這些科學家、專家的分享,讓我們更體認到,科學讓環境更好的秘訣,是在於對大自然抱持著敬畏和謙卑的心,並且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問題,才能以科學理解問題,並且進一步解開人和環境間的種種矛盾。

顯示完整內容

節目一覽表(點圖到影片)

*右鍵另開新分頁* 
 【科學,讓環境更美好(上)-於幼華】

 【科學,讓環境更美好(下)-於幼華】

 【自然演化的環境啟示-林大利】

 【生物變電站,藻類變能源-蘇惠美】

 【仿生學,向蓮花學習-陳郁文】

 【高山道路政策中的環境-李忠璋】

 【水資源分配政策中的環境-林元鵬】

 【核能,能不能-林基興】

 【天然的尚好?-鄭慧文】

 【環境倡議中的科學─海綿台灣!-鄭佾展 】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