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大利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鳥類、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地,在「泛科學」網站上是非常受歡迎的作者,曾寫過許多保育相關的文章,包括「致命演化:莫忘謙卑與人性」一文,探討人類在芸芸眾生中的角色,非常發人深省。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生物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響生物,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複雜,長久以來未曾停歇的相互制衡,形塑今日世界的樣貌。在生物多樣性這個複雜的系統內,我們也在面對龐大的未知。對於誰與誰有所牽連?誰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孰正孰負?孰強孰弱?還無法給一個肯定的答案。因此,我們應該盡力維持生物多樣性完整。

顯示完整內容

逐字稿

今天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可以來到這邊跟各位分享這一個故事,這個題材算是誤打誤撞。有一天我到泛科學的辦公室去,然後看到他們桌上擺了一本書,那本書叫《致命演化》,他們的總編輯推薦的,然後就借來看,他們的總編輯也很聰明,你想看可以可以呀,就拿給你看, 然後說:那你看完幫我們寫篇文章好不好?出了一個功課給我。讀完這本書之後,它其實是一本科幻小說,因為裡面揉合了很多真實的事情,有一些體悟跟各位分享。我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搭過飛機,晚上的時候要降落到機場的經驗?我想或多或少都應該有,如果你剛好坐在飛機的窗戶旁邊,我就還蠻喜歡坐窗邊,然後往外面看,因為我在研究的是野生動物的棲地,常常在看地圖,我也喜歡看地圖的,所以,當我有機會飛到很高的時候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每次搭飛機都一定要坐在靠窗戶的那個位置。有一次我到印度去的時候,那時候是半夜要降落在他們首都的機場,機場飛機慢慢下降的時候你會看到外面有很多的燈火,因為是晚上,飛機越來越下降的時候,你會慢慢看清楚說:哪一些燈火是房子,哪一些燈火是路燈,哪一些是建築物等等,然後你會看到機場等等這些東西,當你漸漸從高的地方往下看的時候,你可以看到這些燈光就是我們人類所在的位置。在做野生動物跟環境研究的時候,我們常常在看野生動物牠到底喜歡去什麼樣的地方,牠討厭去哪一個地方,然後牠喜歡什麼樣的環境,哪裡的野生動物比較多?哪裡比較少?為什麼牠會多為什麼牠會少?我的研究其實,從頭到尾一直都在問這樣子的問題,只是對象跟場所不太一樣。後來在這個經驗下我就想到說,其實當我們看到晚上的地球的時候,它其實就是我們人類的分佈圖,全世界的人類他分佈在全世界的狀況是怎樣。所以各位可以看到這張圖,這張圖其實就是,夜晚的地球,你看到的時候就是各個燈火通明的地方,就是人類最多的地方,南半球幾乎都是一片黑暗,你可以看到台灣很清楚的這邊,西部其實比較亮,東部稍微暗一點點,日本的話,東京跟大阪非常的亮,南韓就像一個島嶼一樣,因為北韓都是暗的,像是這樣子從這張圖你可以觀察到這個是人類的分佈圖。

[03:16]

其實在這個地球上,大家都知道人已經越來越多,在越來越多的狀況下,就可以看到這個是我們台灣東亞地區的狀況,這是整個印度的狀況,當初我是到新德里,看到這樣子的影像你會覺得說,這原來是印度跟中國,這兩個全世界人口排名第1名和第2名的兩個國家,他們第1名、第2名時常交換,所以現在不一定誰是第1名或是誰是第2名,他們人口旗鼓相當。如果我們可以看到的話,這張圖,這張全世界人口按照他們人口比例,各個國家人口比例來畫他們國家面積的話,這張世界地圖會長得像這樣子,所以你可以看到說有非常多的人集中在亞洲這地區,所以各位可以看到人口已經越來越多了,人越來越多超過這個地球負荷量是什麼時候其實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人口一直在快速的的成長。在談人類之後,我們先談2個名詞,這張我們在看生物的時候,一些具有相同性質的生物,牠們會彼此對彼此之間有所吸引力。生物在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牠死亡之前要將基因找到一個對象重新組合,或是不要重新組合,把牠傳到下一個生物裡面去,這樣子的生物、這樣具有同質性的生物我們就把牠稱為同一個物種,如果說這些相同的物種牠同時存在於同一個時間和空間下面,我們就把牠稱為是一個族群。這個族群在生態學、在保育、在演化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單位,一個族群裡面牠有一個基因庫就是每一個生物個體裡面都有基因組,有的基因某些個體才有,有些基因是其他個體才有,這個族群的個體裡面像我們這些人如果現在聚在一起,這個房間裡面,我們所有人的基因也可以說是一個基因庫。

[05:28]

這些基因庫有些基因多有些基因少,當這些基因多和少每個基因數量變化產生變化,有些增加有些減少,這個變化的現象其實就是所謂的「演化」,演化這個名詞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是如果有人問你說演化是什麼?你好像就要想一下要怎麼樣回答。其實演化很簡單,演化就是族群裡面基因頻率的改變,所以當一個族群裡面,牠的基因頻率,某個基因的量多或少,發生改變的時候,演化就在發生。所以每一個人每一個生物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都會造成基因頻率的改變,演化隨時隨地都在進行。

[06:14]

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終點,滅絕是所有生物的終點,不論是死亡還是滅絕就是永遠的消失,有一個生物如果死了,牠就再也沒有辦法回來,一個物種牠如果滅絕了,牠將再也沒有辦法回到這個世界上,而且在目前為止,99%曾經在地球出現過的物種都已經滅絕了,所以現在還存活的生物,牠遲早也都會滅絕,當然我們人類也不例外,只是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時間點不確定是什麼時候。當我們在討論,我們常會講說,某個時代可能恐龍稱霸地球,然後哺乳類稱霸地球,現在好像又說人類稱霸了地球,但是到底什麼才是稱霸?因為其實到最後,每一個生物其實都會滅絕,到底什麼樣才是稱霸,是不是你數量比較多?還是你長得比較大?還是你比較強壯兇猛等等?還是說你有辦法讓自己淵遠流長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長久的活下去?你才是真的能夠好好的在這個環境中生存?

[07:23]

現在人類已經越來越多,人口暴長的狀況下有一個新的名詞,我們把它叫做人類世,這是一個地質時代的名稱。它認為說,我們現在存在的這個地質時間點,稱為人類世,因為人類實在太多而且我們大幅改變這個地球,你看到的剛剛夜晚地球這張照片,還有你現在看到的這些,這是人口數的圖,最左上角是人口數,這裡就包括像GDP、二氧化碳濃度,北半球地區表面的溫度、紙張消耗等等,建築、雨林流失變化數量等等,還有其中一個,這是麥當勞的數量,你可以看到大家的趨勢都非常非常的像,我在泛科學講的時候,他們第一眼就看到麥當勞數量,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跟著人口數的增加而在大幅、而且快速的增加,現在已經來到70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一個極限的頂點,最後會一口氣整個掉下來,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08:28]

我們剛才有提到說,我在研究的是野生動物跟棲地之間的關係,其實我們在探討的東西,這個生物,牠怎麼樣可以在這個環境中生存,牠能夠應付這樣的環境、牠能夠應對天敵,牠能夠獲取牠生存居住覓食所需要的資源?牠們的關係並不是這樣那麼簡單,實際的關係是,環境跟每一個生物跟每一個因子跟我們所要關注的那個生物,彼此之間都有互相牽連的關係,所以彼此構造是非常的複雜的,每一根箭頭,我們要清楚的去釐清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包括說這個物種,如果換成人類的話,我們其實也還不是那麼的清楚,光是我們要了解我們自己的身體本身,包括像醫學--醫學我們要到現在其實很多都是我們未知的地方--更不要說是整個生命世界,我們還有很多的未知,因此我們要了解這樣的事情其實是非常緩慢的。

[09:34]

在生態學,我們要了解說生物跟環境之間的關係,其實這樣的題材我們就把它稱為生態學,它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一個科學。生物牠會影響環境,環境也影響生物,而且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非常複雜就像我剛剛所畫的那張,箭頭很多的圖一樣,其實它箭頭可以再畫得更多,而且它可能是單向的、可能是雙向的。人類其實到現在,在有史以來,不是唯一一個改變環境的生物,其實以前有很多的生物牠會去改變自己的環境,就像現在也是,有些你看到美國的河狸,牠會把樹砍下來,然後在河面上築巢,其實牠所影響的環境也算蠻大,牠有時候可以砍掉相當於一大片森林等等。其實生物都會去改變環境,但是極少生物是大幅改變環境之後,最後將自己逼入岌岌可危的一個困境裡面,所以從10年前到現在有非常非常多的書在無論是小說、電影、科普,這些書其實都在介紹我們的環境已經出現警訊,發生一些重要事情。因為是這些科普書、或是小說、或是電影等等,都是提醒這件事情。很重要的可能影響是,人類實在是--太多了,超乎地球所能夠負荷的容量。

[11:05]

我提到的《致命演化》是其中一本,今天之所以來是因為這本書的關係,然後,可能主辦單位看到我在介紹這本書的文章,看到我寫的內容然後對這有興趣所以請我來。《致命演化》其實內容非常的誇張,以一個非常恐怖、巨大的植物,稱霸地球然後把人類都消滅。各位看到的其實是非常科幻的故事,但是,裡面提到相當多的議題,卻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真實正在發生的,而且也是我們必須要去解決、去面對的,比如說森林的消失、人口的暴長、或是自然資源的應用、海洋的污染等等這些都包含在裡面。這本書的英文用了這個字叫做「蓋婭」(Gaia),蓋婭祂的概念是大地的女神,是很早的時候古希臘的一位女神,是大地的女神。1970年代之後,這位英國的科學家洛夫洛克(James Ephraim Lovelock),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蓋婭假說。蓋婭假說認為,生物跟生物之間,生物跟環境之間都有彼此密不可分的關係,既然這些關係這麼的密不可分,我們就把這整個地球上的生命,都視同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我們每一個個體就像是這個巨大生命體的一個細胞、一個組織、或者是一個器官等等,所以它的概念就是,其實我們所有生命的總和、總稱就是這個大地的女神,因為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實在是太複雜,就像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一樣。這個生命體,後來有一個新的專有名詞,我們把它叫做「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這個字大概在1980年的時候開始出現,一開始我們把它叫做biological diversity,到了最近、在十幾二十年前才開始把它引用成這個字叫biodiversity,它的概念就是這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總稱。所以,當我們在談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它所涉及的對象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當然它也包括人類,但是人類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它並不是說,高高在上的王者等等的這樣的概念,其實我們是所有生命中裡面的一份子,而且當一個環境中或這世界上,生物牠的基因庫越高、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就會越複雜、環境也就會更穩定。不曉得各位還記不記得,我們國中的時候曾經學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然後那時候的考試就會考你說,如果說當某些生物死掉比如說蛇不見了青蛙的數量會增加,這樣子的一個概念,這概念當我們的食物網裡面的成員越少的時候,其中一個成員消失,牠對整個食物網的影響就會非常的大,當我們食物網裡面成員越多的時候,如果有一些成員不小心受到影響的時候,還不會對整個食物網的影響產生這麼大劇烈的影響,所以,我們會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盡可能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歧異度,會是越好的。

[14:34]

所以,這個概念(生物多樣性)其實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總稱,我們在分類可以用幾個方式來介紹:它是一個層級,生命是一個互依互存而且難以分割的整體,沒有一種生物可以完全在世界上獨立生存,它有兩個性質,一個生物多樣性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它是具有變異性還有可變異性,它不僅會變,它之後還有可能再繼續往下變化,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兩個性質。通常我們在介紹的時候會提到它有三個層級,它還包括說生態多樣性這個層級,物種多樣性這個層級,還有基因多樣性這個層級,這個是在談生物多樣性的時候,一個很基本的概念。

[15:22]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看過這樣的影片叫作《狼群如何改變河流》,這其實在網路上還蠻多人在傳的,當我們想到說狼群竟然會改變河流,它是什麼樣的機制可以讓狼跟河流好像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是又互相影響?在一開始,北美黃石國家公園的灰狼數量下降,許多草食動物在沒有天敵的狀況下,瘋狂的啃食這裡的植物、新生的樹苗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中,當這些植物被吃得一乾二淨的時候,河流周邊的土壤就不能被植物穩固的很好,強烈的水流一來,河岸就開始流失、沖刷我們的土地,然後河流就開始改道,因此,這個經典案例就是在把北美灰狼的數量增加,來控制這些草食動物,就像河道旁邊的植物開始變得比較穩定、河水也變得比較穩定。所以,各位可以看到說,每一個生物牠的存在與否,其實是會去改變這個環境,而且我們不知道牠如果消失的話,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因為我們乍看之下,這個狼跟河流其實好像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但是牠卻大幅的改變,黃石國家公園整個地景和地貌。

[16:53]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生命世界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在談科學的時候,不曉得當各位如果被問到說什麼叫科學的時候,會怎麼樣去回答?我想有一些比較好的答案各位可以參考看看。我認為科學它是一個追求真理的系統性活動,是我們在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方法,我們其實出生到現在就是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所創造的知識和經驗,就一直是在認識這個世界。好,其實有一些、有兩位我認為講的、對科學解釋的很不錯的,第一個是牛頓,他曾經講過這樣的一句話,他說:「我就像是一個在海灘上玩耍的孩童,一下子在那裡發現一個美麗的貝殼,一下又發現一個奇怪的石頭,我在海灘上面已經發現很多讓我很驚豔的東西了,但是我抬頭看到外面茫茫的大海,我對這個大海卻一無所知。」這個就是我們科學現在的現況,牛頓那個時候的時代是如此,到了今天,仍然還是如此。科博館的館長孫維新館長曾經講過:他認為:「科學是一個框架,框架的內部是我們已經知道的知識,框架的外圍是我們還未知的一個宇宙。」所以說在我們的科學活動,我們在做科學研究,就是在努力的擴大這個框架,讓我們對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能夠了解得更多更廣,但是,這框架現在還非常的渺小,框架以外的世界仍然是浩瀚無垠,所以我們在做科學研究的時候,就是在努力的擴大這一個框架。所以知道我們現在在學習的知識與經驗其實都是這框架內的一小部分,這框架已經很小,我們知道的、一個人所知道的其實更小,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不斷的在努力去學習和研究,其實我們就是在認識這個世界。

[18:58]

其實更重要的事情是,不是我們知道多少,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有多少? 其實更多,就是因為不知道的關係,所以每一個生物,牠其實就像是飛機的螺絲釘,我們不知道這些生物牠掉了哪一個,掉了多少會讓這整架飛機掉下來。所以,在我們不了解這個世界的生物跟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運作的狀況下,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維持她原本的樣子。我們不知道說每一個生物牠消失了對環境的影響是強的是弱的、是正向的負向的等等,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這麼多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其實,想要做的就只是盡可能維持大自然它原本的樣子,我們的存在當然會改變一些,但是在我們足夠適用的狀況下,我們盡可能維持它原本的面貌,避免過度衝擊,我們沒有辦法預知說,細微的漣漪,是不是會在地球的另外一端引發海嘯,當一隻蝴蝶牠揮動翅膀的時候會不會在遙遠的國度,引起一個颶風,這個其實就是蝴蝶效應的概念,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接下來影響會有多大。

[20:19]

因此,我們在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與其說我們知道這些事多大,我們其實應該更重視的是我們未知的還有更大,所以生物與環境它在作用的時候因為很間接很緩慢,有的時候不是那麼劇烈馬上就會看到,所以大家感受不到,我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正在改變我們的環境,只是它後續的影響其實會緩慢而且強烈,就像慢性病一樣,慢慢的腐蝕我們的環境,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致命演化》這本小說,它就提到說,這個主角他是一個大企業的老闆,沒想到他今天竟然要疲於奔命的在雨林裡面求生存,你會發現說在這個沒有電力沒有石油的原野地,我們所汲汲營營的名與利,擁有華貴的奢侈品還有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都變得完全沒有用處,你唯一剩下可以依賴的,只有你跑不快、跳不高、沒有辦法爬樹不能游泳更不能飛行的身體,其實這是我讀這本小說所獲得的一個啟示。所以其實,我們在以往宗教我們認為說人類是高高在上的,我們是萬物之靈,但隨著科技研究的發展,很多科學家發現很多事情,像哥白尼,他把地球從宇宙中心請出,我們以前認為我們是宇宙中心,但是哥白尼告訴我們其實不是。達爾文則是將我們萬物之靈的皇冠摘下來,我們不是萬物裡面的王者,我們只是其中一個生命體,只是生物多樣性裡面其中一個成員而已。所以我們必須要謙卑,還有了解我們的人性之後,這是來自於這個自然,因此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仍然要維持這個自然原本應該有的樣貌。所有的生命其實都會面臨死亡,物種會有終點生命也有終點,演化就是生命尋求生路的一個機制,會有物種滅絕也會有新的物種產生,或是有新的生命,牠會透過演化來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環境,只是牠不一定會再以相同的物種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人類呢?對人類來說,我們應該要怎麼做?人類他是以智慧為學名的物種,我們把自己的學名取名叫有智慧的這個物種,我們應該要了解自己生存在生物多樣性的定位是什麼,然後如何跟所有的生命一起生存在蓋婭祂溫暖的懷抱裡面,生活在我們大自然裡面。我們常在很早很早的時候,保育剛啟蒙的時候,我們就聽過一個口號,一句話叫做「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相信大家都聽過,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在呼口號,但其實不是,這是我們的現實,我們真的就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就只能活在這樣子的星球上,其他的我們都還不知道,當我們毀滅了這樣的環境之後,我們其實會發現說我們像這張圖片所呈現的一樣,會沒有更好的地方、更適合我們生存的地方可以去,所以,當各位看到這個的時候,你覺得這4個字應該怎麼唸?有人要念念看嗎?除了用英文念以外,我會教你另外一個,它叫作「無路可走」,謝謝大家。

[24:16]

主持人:非常感謝我們林大利很精采的演說,我們想要請教一下,您認為這個地球上有沒有哪一種生物的消失會帶給地球很大的衝擊?

林大利:好,謝謝主持人的提問,這個問題其實,哪一個物種的消失對這世界會產生很大的衝擊,其實最適當的答案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狀況下我們就要盡可能的去維持這個大自然原本的樣貌,但是我們要做的保育的這些工作,它是有經費成本的,我們資源有限,我們不能說所有的生物都應該把牠保育起來,我們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勢必要對症下藥,因此在生態學裡面我們有很多的名詞來挑選出哪一些物種是重要的,我們應該要優先來把牠保護起來。比如說,受威脅的物種,快滅絕的物種,我們會把牠們編列成保育類,或是某一些地方才看得到的特有種,如果這些特有種消失了,這個世界上其他地方就再也沒辦法、也沒機會看到,這些,都是我們在做保育的時候,優先排在前面的名單。或者是有一些是保護傘物種,這一個物種的存在可以造福更多物種,所以,我們把這些物種應該列為優先保育的名單,比如說像大樹、森林這些,一棵樹的存在不只是一棵樹,它可以成為許多野生動物的棲地,所以,這樣的物種,我們就應該先把牠列為保育,所以其實,並不是說,哪一個物種消失會對環境產生很大衝擊,很可能任何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會對環境產生很大的衝擊,我們先把那些快要消失的列入優先保育名單,把牠保護下來。這個問題,如果真的要回答的話,哪個物種消失會對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我的答案那個就是,人類,他如果消失的話,會對世界產生很正面的衝擊,謝謝大家,謝謝。

主持人: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