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正義與城市:從臺北到巴黎-蔡玲儀

21:58
2017-11-23發佈
2,305人瀏覽

講者介紹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技術副局長蔡玲儀,畢業於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經技士、技正、科長、副所長、副處長至副局長等歷練,嫻熟環境政策,對於環境評估、氣候變遷政策與教育推廣工作不遺餘力。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連續幾次破紀錄的高溫,和短暫強降雨帶來的災害,提醒著我們:氣候變遷正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日常,沒有人是局外人。
作為首善之都,台北市正積極回應氣候議題,除制定「台北市溫室氣體管制執行計畫」,定下溫室氣體減量中期(2030減量25%)、長期目標(2050減量50%)與執行計畫;也希望透過「台北市移居永續城市環境管理自治條例(草案) 」強化氣候友善行動;面對高溫挑戰,更著手建立熱浪預警機制,強化調適能力。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來介紹氣候變遷,從台北到巴黎。
我們講氣候變遷大部分市民會認為說這是科學家的事,他會認為說這是政府的事,可是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都面臨到氣候的問題,所以我想說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大家都面臨氣候變遷的問題。
一開始想跟大家講的是,每一個人應該都有很深刻的體會,高溫一直在破紀錄,可能以前的人不會有感覺,以前我們大家會覺得說夏天就是熱,冬天就是冷,但是從去年開始,台北市政府開始推了一個「熱浪預警」,為什麼要熱浪預警呢?因為在去年我們已經開始發現,中央氣象局它去預測溫度的時候,已經連續出現三十七度的高溫,曾經在去年就有兩天達到三十八點五度,其實台北市民已經感受到一個史無前例的熱。
[01:44]
今年(2017)八月,新聞的標題也出來:台北連續十天高溫三十六度,破了一百二十年的紀錄。為什麼是一百二十年?因為氣象局的台北站,就是在一百二十年前設立,也就是設站以來在今年的八月,有連續十天的高溫破了三十六度。我們從這個分析的圖上來看,確實這個高溫也在破紀錄。這個紀錄停了嗎?還沒有,九月的時候又破了一個紀錄。
九月感覺上是秋天來了,但是事實上在九月二十七日的時候,又破了設站以來的紀錄,到了三十八點六度。九月有三十八點六度的高溫,所以事實上這個溫度一直在變化。如果說以全球來看的話,全球的平均溫度以2016跟過去的一百年來比,全球的升溫是升了零點九四度;我們來看台灣,台灣在過去我們同樣的以2016年跟過去的一百年來比,台灣是升了一點三五度。但是台北市升了更多,升溫到了一點八三度。
如果說再跟過去,就是以這個變動的趨勢來看的話,過去每十年的升溫只有零點一七度;但是台北在最近的三十年,每十年的溫升是零點二三度,所以溫度確實一直在增加,明年會不會破紀錄,不知道,但是很可能。
[03:49]
我們面臨到另外一個問題是強降雨。按照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研究,台灣地區的短延時強降雨,也就是說在三小時內降下一百三十毫米的狀況,在過去的觀測資料裡面是不是增加,確實。三小時的延時強降雨的事件,過去一年,從23年來的統計的話,這個天數是增加了四點六天,也就是說我們發生這種強降雨的機會越來越多。
在這樣子的一個狀況下,今年(2017)的六月二日台北市民就很明顯的感受到這樣一個強降雨的事件。六月二日的一場大雨,這場大雨其實它帶來的雨量是兩小時達到一百五十四毫米。在內湖那邊,大水灌進了幼兒園,那個瞬間學校、台北市警察局、消防局,我們同時疏散了整個幼兒園的老師、學童,讓大家到安全的地方,這樣子的問題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了。
強降雨過後我們去清除了這些淤泥,政府動員了很大的人力等等去協助,但其實我要告訴大家的就是,這樣子的強降雨,確實是因為氣候因素帶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它,然後呢在生活中都要去面對。
[05:37]
我們常常在講氣候變遷議題,覺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它從1992年開始生效之後,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京都議定書的議定;雖然我們不是締約國,總是會關心這個議題,過去大家覺得說這好像是國家層級,這好像是政府科學家應該要做的事情,但是事實上從剛剛提到高溫、強降雨的事件,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不停的發生了。所以2016年的巴黎協定,事實上有很多就跟氣候有關的具體作為。今天想要跟大家來分享的就是說,在巴黎協定裡面,到底我們台北市應該要怎麼樣子來面對,事實上我們也置身其中。
那麼首先要跟大家介紹一下巴黎協定,其實巴黎協定有兩個很大的特色,第一個就是它具有彈性,具有拘束力跟國家自主性的一個自願減量承諾,所以當這些締約國,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面對氣候議題,它必須要去提出自己國家的自主減量目標。當然以前氣候議題紛紛擾擾,但是在巴黎協定的時候它有一個共識,一百九十六個締約國,大家都願意來提出、遵守這樣一個減量的承諾,所以在這裡它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長期的目標,就是要控制氣體溫室氣體的排放,讓這個整個全球溫度增加不能超過在工業化之前(1850),大氣溫度不能增加兩度,甚至要努力控制在一點五度以內。剛剛跟大家報告,其實溫度一直在增加,所以這個議題我們不能夠去迴避,不能閃躲的時候,當然我們要有具體的行動。
巴黎協定裡面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說,這個減量的目標提出來之後,要有行動力。所以它要大家,就是締約國每五年盤點一次,面對氣候議題的各項承諾必須要透明,而且在氣候基金裡面,它願意去幫助發展中的國家,並且幫助世界受影響受氣候影響最大的人群。所以在整個巴黎協定裡面,跟台北市跟我們有關的是什麼?當然面對溫度的增加,我們還是要去共同去遵守,必須要提出我們的溫室氣體減量的作為,要去做行動盤點,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必須去加強,就是它(巴黎協定)裡面的第十二條,要加強對氣候變化的教育、培訓、公共意識跟公眾參與。
[08:52]
這也回到我們(身上),因為每一個人都在這一場氣候變遷的過程,所以怎麼樣讓全民了解到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了解,都要有這樣子的認識,我想當前我們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團體,大家都共同要來努力。
接下來要跟大家談的就是說,當全球、當巴黎協定已經發生、這樣在走的時候,台北市要做哪些事情?台北市有55%的山坡地,有45%的平地,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就是人口密度很高,兩百七十萬的人口在這個,等於一平方公里裡面住了將近一萬人。我們的碳排放特性,74%集中在住商,21%在交通部門,台北市還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汽機車非常的多,汽車有78萬輛,摩托車有96萬輛,這個是我們現在面臨到狀況。
那麼我們去盤查過去台北市溫室氣體的排放,以2016年盤查的結果,一年有1,239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當然早在2005年的時候曾經高達1,300萬公噸,但是這個如果說按照減量目標來看的話,其實整個趨勢都必須要再往下降。所以台北市政府參與了巴黎協定,我們到巴黎去了解到,當這個締約國會議開完後,我們要這樣子的把巴黎協定帶回來,我們開始去思考,台北市要怎樣子來做溫室氣體減量。
[11:07]
當然我們國家在2015年的時候通過了溫室氣體管理法,其中明訂整個國家減量目標是要在2050年減2005年的50%,所以台北市也以這樣的目標來做為長期目標。但是畢竟2050年是一個比較長的時程,所以我們又增加了一個2030年,我們必須要把溫室氣體的排放再減25%。台北市政府已經很明確的把我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樣子一個目標,把它訂在市政府施政計畫裡面,同時也提了一個溫室氣體管制執行計畫。
以台北市來說,面對氣候的議題,很重要的就是一個政策法規如何確定。那麼主要包含的內容就是減緩、調適,當然目的要邁向永續。接下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其實在這個政策法規裡面,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剛剛除了很明確的去把減量目標訂出來之外,台北市還需要一個法律面的支撐,所以我們把這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訂到了我們現在準備要審議的「宜居永續城市環境管理自治條例」,這個自治條例裡面就把減量目標放進去,它會取得一個法定上的地位,當然大家必須要來遵守。
跟大家介紹一下,台北市的溫室氣體管制執行計畫,從今年(2017)的一月,開始來實行,那麼除了明確減量目標之外,其實很重要的就是說,它把相關的部門放進來。例如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在住商部門裡面,台北市有74%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來自住商部門,所以事實上在這樣一個管制計畫裡面,當然就是要從住商部門下去著手,各相關的部門就是要提出具體的作為,來達到減碳目標。當然我們也符合巴黎協定的精神,以5年為一期來進行滾動式的檢討。
[13:57]
另外一個就是很重要的法規,就是宜居永續城市環境管理自治條例,這個自治條例另外有很多的作為,包括這個低碳交通,整個能源轉型,要求這個城市裡面這個大量,就是高用電的用戶必須要去做怎麼樣的能源管理設備,然後去節電;然後整個城市韌性上要怎麼去做調整,就把它放到這個法規裡面去,希望藉由法規讓整個事情能夠有一個在法律架構下能夠依序來執行。
當然市政府還做了這個,包括去鼓勵友善電動車的環境,因為車輛真的造成碳排放跟空氣汙染,確實也是一個城市很重要的議題。台北市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自居,所以我們現在政府跟民間努力在做的是一個智慧電網,這樣子的能源管理系統。台北市政府的態度是說,我們現在做的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也就是說市政府蓋的公宅以後它都是智慧化,我們把這個建築能源系統導進來,然後讓整個這個電,這一棟公共住宅它的家庭用電把它智慧化,所以包括那個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錶,還有公共用電的微電網,搭配再生能源等,我們希望未來的台北市慢慢的導向一個智慧電網,以這樣子的方式來節電,事實上這樣子,確實我們可以把電給省下來。
[17:28]
當然其他的設備的汰換也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包括路燈LED的汰換;其實我們最近還在鼓勵,就是社區包括你的停車或者是屋頂等等,用節能設備來汰換的話,其實整個城市的電會降下來,用電會降下來,我們的二氧化碳會降下來,
節能之外其實很重要的要做什麼?我們還需要創能。因為我們太依賴燃煤火力發電廠。其實在台北市我們現在努力在做的也是做這個創能,最近我們常常在舉的一個案例,我們的廢棄物已經不進掩埋場,是藉由焚化爐來焚燒處理。
過去的早期的掩埋場的這塊地,我們做什麼用呢?現在把它設置這個再生能源,所以在福德坑垃圾掩埋場設置一個年發電量200萬度的一個太陽能發電設備,等於說把過去大家認為已沒有辦法使用的土地再生,現在已經是一個太陽能電廠。

[20:27]

那麼當然面對氣候議題,其實台北市不可迴避的就是剛剛講的車輛多。我們是一個盆地的地形,地面的道路、建築物,事實上在這樣一個密集的環境裡面它就是一個發熱體,當這些熱經過氣流上升之後,就形成了一個什麼?熱島。所以我們說熱島效應在台北市它確實是很明顯,我們的溫度上升跟台灣全部均溫比起來,比台灣還要來的高。那麼在過去的研究裡,熱島效應會讓一個都會地區跟其他的平地郊區來比,溫升可以高到將近3度。
所以台北市面對氣候議題,除了節電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有調適的能力,所以在一個都市的建設裡面,要讓這個風能夠流通,讓這個建築能夠降溫,所以綠化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麼在台北市,我們就開始去鼓勵、從庭園城市的角度,不管是屋頂或者是平地公園,希望在這個城市能夠用綠化把溫度降下來。
更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就是從這個防洪的角度來看。台北市現在設計的雨水下水道是一小時78.8毫米的雨量,也就是說如果一小時下了超過78.8毫米的雨的時候,雨水下水道沒有辦法容受。這也是今年6月2日我們為什麼內湖會有比較多淹水的狀況,因為雨下太大雨水下水道沒有辦法涵容。
[22:29]
面對氣候議題我們不可能無限制的去把雨水下水道擴張,當然要採取的作為就是去做調適。我們有滯洪池在很多公共設施上,尤其是工務局,它開始去推動道路鋪面,能夠吸水的這樣子的作法。從過去到現在的案例裡面,透過了這樣透水鋪面的改善後,可以降溫2到3度,然後可以削減逕流7%到18%。所以面對氣候議題,除了積極的去做能源改變、節電之外,當然要調適,要改善都市一個熱的環境。台北市從這些面向裡面,其實就是跟國際上提出的永續城市相符,就是我們參與ISO37120的一個永續認證,在這個認證裡面我們是已經是白金級認證,也就是說對於各項的這些指標跟數據,我們可以跟國際的城市接軌。現在聯合國正在發展的就是SDGs(永續發展目標),它有十七項的目標,目前我們也正在跟檢視聯合國的SDG目標,希望台北市開始跟這個目標來擬訂各項作為。
最後我要跟大家講的是,氣候議題大家都在身與其中,台北市除了過去一直持續在進行的節電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外,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是局外人。所以我們要全民跟各個團體、企業、民間說,大家要對氣候有所認知,共同來面對這樣子的氣候挑戰,今天就把我的報告分享到這,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