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你我熟悉的農村還在嗎?

廣播長度28:16
2016-11-23發佈
2,097人瀏覽

節目介紹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人類不是地球的全部,地球還有其他千千萬萬的生物、地景,地球的觀點裡不是只有人類,所以,「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節目中,我們希望突破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學習與萬物並存的方法,包括制度、法律、社會、文化、經濟等議題,為其他萬物讓出一個位置,或許這就是現階段我們所能提出的『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

按照我們環境基本法的定義,環境的範圍包羅萬象,包括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人的環境等等面向,作為一個民間環境組織,我們自許能夠既行動,也思考。支撐我們行動與思考的,就是對整體環境以及每一個個別環境的問題謙虛地學習。事實上,科學是重要的,但科學不代表環境;而環境雖然愈來愈重要,但是我們對它的理解、了解還相當有限。為了鍛鍊我們自己,也為了練就我們對於環境的體悟,深化我們進行環境教育、實踐環境倡議的工作,我們在基金會內部進行小小的實驗,那就是透過同仁的寫作,嘗試思考我們自己的環境觀點。

本節目透過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與他的四位夥伴對話,從不同角度互動與討論,探索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歡迎各位朋友,與我們一起瞭解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

顯示完整內容

單元介紹

過去曾看到一片片綠油油的農田,似乎已不復見,那些記憶中的農村景象或許慢慢地在消失當中。農舍、稻田改建,工廠、大樓林立,有種不勝唏噓之感。消失中的台灣農村景觀,不只是那些勤奮的水牛、雞啼、蛙鳴,還有那些原本倚靠農地生產的人口、作物與政策。更進一步來看,城市愈發展,農村愈隕落,似乎是不變的趨勢。傳統的農地已經向另一股主流價值傾斜。可以自由轉讓的農地將會很快速的被轉讓;不能、不方便轉讓的,便會想盡辦法讓它變更,不管是人的身分或土地的身分的變更。

過去綠油油的農田回不去了,我們熟悉的農村還存在嗎?

顯示完整內容

小文章全文

撰寫人:環品會 環教專員 黃麗珊

你我熟悉的農村是像池上一樣的黃金稻穗、美麗榕樹?文人雅士聚居?還是妝點在一片綠意中的一幢別墅?新型的都市度假農村?還是雙手成繭,臉上滿是皺紋的農夫農婦? 

那些人們記憶中的農村景象已經慢慢地在消失當中。消失的台灣農村景觀不只是那些勤奮的水牛、雞啼、哇鳴,還有那些原本倚靠農地生產的人口、作物與政策。

城市愈發展,農村愈隕落,似乎是不變的道理。

傳統的農地已經向一股所謂的主流價值傾斜。可以自由轉讓的,快速轉讓;不能、不方便轉讓的,想辦法讓它變更,不管是人的身分或土地的身分的變更。然後,原來的農村道路搖身一變成為觀光路徑,觀光在前,農村當做襯背;有些味道回不去了,有誰是為了要聞舊有農村的味道走回農村的?

人們都說農村要轉型。農業既是人類糧食的來源,但是農地的流失與農業人口的老化,卻衝擊農業的未來。如果不坐以待斃,那麼農業還能有什麼出路呢?農村的沒落已逐漸成為事實,農作的收益逐漸下降,如果無任何的改善措施,農村所承受的困境勢必難以突破。可是目前許多人認為可以幫助農村的方法,恐怕並不合適,也不符合在地人的需求。表面上有著吸引人的誘因,會讓農村居民心動,但農村不久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方法將使農民的生存基礎更難以延續。這些方法包括農舍可以自由轉讓、成為觀光遊樂設施、安置太陽能板、去除農作改種觀賞作物等。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措施不僅民間團體在做,甚至政府自身也帶頭提倡,但最終是否也是變相的在加速農村的衰敗?

在農舍自由轉讓、觀光遊樂設施、太陽能板、改種觀賞作物等等的作為中,這樣的情形表面上可讓農民可以獲取錢財,脫離農產價格偏低的夢魘。但是,農民的生產與生活就此跟土地分離,失去與土地連結的農民,又要如何發揮更大的土地價值?只會更加速農村人口的外移和流失。如果許多農地都成為非固定的生產者在利用,真的能關心、照顧只有跟土地一起生活才能體會的環境與生態問題嗎?。

如果是這樣,還是農村的意義嗎?你我熟悉的農村還在嗎?
等到有一天,失去植被保護的塵土襲向都市、而都市的食物來源機制皆受干預和破壞,不僅受到各種汙染且價格也隨之提高,也許到了那時都市的居民才能體會,能生產糧食的土地是何等的重要!我們不能這樣恣意對待農地,也不應該讓記憶中的農村消失。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