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環品會 環教專員 黃麗珊
你我熟悉的農村是像池上一樣的黃金稻穗、美麗榕樹?文人雅士聚居?還是妝點在一片綠意中的一幢別墅?新型的都市度假農村?還是雙手成繭,臉上滿是皺紋的農夫農婦?
那些人們記憶中的農村景象已經慢慢地在消失當中。消失的台灣農村景觀不只是那些勤奮的水牛、雞啼、哇鳴,還有那些原本倚靠農地生產的人口、作物與政策。
城市愈發展,農村愈隕落,似乎是不變的道理。
傳統的農地已經向一股所謂的主流價值傾斜。可以自由轉讓的,快速轉讓;不能、不方便轉讓的,想辦法讓它變更,不管是人的身分或土地的身分的變更。然後,原來的農村道路搖身一變成為觀光路徑,觀光在前,農村當做襯背;有些味道回不去了,有誰是為了要聞舊有農村的味道走回農村的?
人們都說農村要轉型。農業既是人類糧食的來源,但是農地的流失與農業人口的老化,卻衝擊農業的未來。如果不坐以待斃,那麼農業還能有什麼出路呢?農村的沒落已逐漸成為事實,農作的收益逐漸下降,如果無任何的改善措施,農村所承受的困境勢必難以突破。可是目前許多人認為可以幫助農村的方法,恐怕並不合適,也不符合在地人的需求。表面上有著吸引人的誘因,會讓農村居民心動,但農村不久之後就會發現,這些方法將使農民的生存基礎更難以延續。這些方法包括農舍可以自由轉讓、成為觀光遊樂設施、安置太陽能板、去除農作改種觀賞作物等。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措施不僅民間團體在做,甚至政府自身也帶頭提倡,但最終是否也是變相的在加速農村的衰敗?
在農舍自由轉讓、觀光遊樂設施、太陽能板、改種觀賞作物等等的作為中,這樣的情形表面上可讓農民可以獲取錢財,脫離農產價格偏低的夢魘。但是,農民的生產與生活就此跟土地分離,失去與土地連結的農民,又要如何發揮更大的土地價值?只會更加速農村人口的外移和流失。如果許多農地都成為非固定的生產者在利用,真的能關心、照顧只有跟土地一起生活才能體會的環境與生態問題嗎?。
如果是這樣,還是農村的意義嗎?你我熟悉的農村還在嗎?
等到有一天,失去植被保護的塵土襲向都市、而都市的食物來源機制皆受干預和破壞,不僅受到各種汙染且價格也隨之提高,也許到了那時都市的居民才能體會,能生產糧食的土地是何等的重要!我們不能這樣恣意對待農地,也不應該讓記憶中的農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