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您願意為環境教育付費嗎?

廣播長度25:09
2016-11-23發佈
1,962人瀏覽

節目介紹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人類不是地球的全部,地球還有其他千千萬萬的生物、地景,地球的觀點裡不是只有人類,所以,「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節目中,我們希望突破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學習與萬物並存的方法,包括制度、法律、社會、文化、經濟等議題,為其他萬物讓出一個位置,或許這就是現階段我們所能提出的『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

按照我們環境基本法的定義,環境的範圍包羅萬象,包括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人的環境等等面向,作為一個民間環境組織,我們自許能夠既行動,也思考。支撐我們行動與思考的,就是對整體環境以及每一個個別環境的問題謙虛地學習。事實上,科學是重要的,但科學不代表環境;而環境雖然愈來愈重要,但是我們對它的理解、了解還相當有限。為了鍛鍊我們自己,也為了練就我們對於環境的體悟,深化我們進行環境教育、實踐環境倡議的工作,我們在基金會內部進行小小的實驗,那就是透過同仁的寫作,嘗試思考我們自己的環境觀點。

本節目透過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與他的四位夥伴對話,從不同角度互動與討論,探索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歡迎各位朋友,與我們一起瞭解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

顯示完整內容

單元介紹

自2011年環境教育法施行上路後,臺灣的環境教育發展正式邁入新的里程碑,透過立法的支持、環境教育基金的挹注、多種認證的推展以及公私部門的攜手合作,環境教育在臺灣正形成為一股新的顯學,同時更加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而面對環境教育的付費機制、能否市場化、商品化?諸多問題都是備受考驗且需要強化的,撰寫此篇文章的考量,除了回顧環境教育法推行至今的的發展之外,也針對環境教育的付費制度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

顯示完整內容

小文章全文

撰寫人:環品會 環教專員 黃麗珊
自2011年環境教育法施行上路後,臺灣的環境教育發展正式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透過立法的支持、環境教育基金的挹注、多種認證的推展以及公私部門的攜手合作,環境教育在臺灣正形成為一股新的顯學,同時更加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然而,這股環境教育的動能如何能夠穩健的持續?形成鞏固台灣永續的重要支柱,則顯然還有許多探討的餘地。

目前環保署推動的認證制度中總共分為環境教育人員、環境教育機構與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三類,截至104年10月止,共累積4077人獲得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包含行政與教學)、23個機構取得認證、116個設施場所取得認證,這看似發展蓬勃的數字成果的確讓許多人非常的「有感」,許多的人員、機構與設施場所也都於不同的領域、專長與教學現場持續地發揮影響力,然而,目前投入大量資源、經費與人力以推展環境教育認證的狀態,真的符合社會提升環境教育能量的期待嗎?

其實,當認證制度施行後許多人便充滿了疑問,例如沒有通過認證過就不能做環境教育嗎?設施場所通過認證之後就可以帶來遊客與錢潮嗎?拿到認證之後是否就代表有工作機會?甚至有許多的單位開始以拿到認證為終極目標,但試問,一旦拿到認證,然後呢?以人員來說,拿到認證後代表需要具備著更專業的環境教育行政或教學能力能夠提升其服務單位的環境教育能量;機構認證後,則必須持續開設培訓課程讓更多有意願投入環境教育的人員藉此獲得知能;設施場所則是要開始運作整個環境教育系統並提供環境教育的課程服務,而這些工作都是必須持續投入成本,問題是:如果沒有「客源」,如何永續經營?如果一切的成本都來自公部門,那與一般公費教育體系又有何異? 

臺灣環境教育的方舟究竟要航向何處?不禁讓人擔憂。為了強化國人的環境意識,初期以公部門、政府經費為主或許是不得不然的作法,但絕對不能以此為終點,否則斷送的不只是環境教育本身而已,還會傷及台灣的環境。當人們願意為環境教育付費的時候,或許可以理解為人們也開始接受環境是有成本的,需要維護的,使用它的人、開發它的企業、政府,都要為此付出對價,共同維護。

能夠達到這樣境界的環境教育,誰曰不宜?!環境教育產業化會是一條路嗎?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