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高跟鞋教堂與在地永續

廣播長度29:28
2016-11-23發佈
1,328人瀏覽

節目介紹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人類不是地球的全部,地球還有其他千千萬萬的生物、地景,地球的觀點裡不是只有人類,所以,「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節目中,我們希望突破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學習與萬物並存的方法,包括制度、法律、社會、文化、經濟等議題,為其他萬物讓出一個位置,或許這就是現階段我們所能提出的『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

按照我們環境基本法的定義,環境的範圍包羅萬象,包括自然環境、人為環境、人的環境等等面向,作為一個民間環境組織,我們自許能夠既行動,也思考。支撐我們行動與思考的,就是對整體環境以及每一個個別環境的問題謙虛地學習。事實上,科學是重要的,但科學不代表環境;而環境雖然愈來愈重要,但是我們對它的理解、了解還相當有限。為了鍛鍊我們自己,也為了練就我們對於環境的體悟,深化我們進行環境教育、實踐環境倡議的工作,我們在基金會內部進行小小的實驗,那就是透過同仁的寫作,嘗試思考我們自己的環境觀點。

本節目透過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律師與他的四位夥伴對話,從不同角度互動與討論,探索環境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歡迎各位朋友,與我們一起瞭解一個環境觀點的誕生。

顯示完整內容

單元介紹

政府單位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在各地紛紛建造以觀光景點為主的建築標的,但如何能夠達成永續變成是另外一個問題。位於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105年2月7日才局部開放,在年節期間,便湧入近20萬的民眾,主管機關認為此建物的效益為重大成功,考慮複製更多的造型教堂,這樣的作為對當地是否合適,會不會造成其他問題?

顯示完整內容

小文章全文

撰寫人:環品會 環教專員 黃麗珊

為了促進地方經濟,很多人莫不絞盡腦汁、費盡心力,因此,速成、吸睛的短期觀光效益,和慢慢熬成、慢工出細活與在地結合的永續觀光,兩者之間經常出現角力,見仁見智,增加話題位於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在清明連假吸引約2萬多人次造訪,主管機關交通部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認定此建物的效益為重大成功,並打算在全台各地複製更多的造型教堂,但是,教堂本身的長相、外型較為突兀,難以與在地文化相互扣連,引來許多人的批評。

此高跟鞋教堂105年2月7日才局部開放,在年節期間,便湧入近20萬的民眾;清明連假時,也吸引數萬群眾爭相參觀。這座號稱全球最大的高跟鞋教堂,更在4月6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為此,教堂的興建和價值便引發許多不同的意見。立委許毓仁曾經指出,水晶教堂、高跟鞋教堂是以新創之名強制介入自然環境和文化的觀光建築,無非是為了炒短線、拚政績,這樣的行為已破壞當地的生態與環境。作家劉克襄提到,當水晶或高跟鞋教堂建物的觀光目標是以吸引遊客最為優先,或許對雲嘉南地區會先出現有人潮再討論建設,但就文化景觀地標的長遠性發展,仍舊抱持著疑問的心態,他關心台灣的觀光旅遊把這樣的成功複製在每個地方是否都能適用,需要深思。相關學者提出,政府在觀光建物的規劃上,不應該再以吸引人潮為優先,必須同時將環境永續和地方文化等面向一併納入考量。高跟鞋教堂儼然是個「拼貼型地標」,它的美與醜論調仍是其次,容易流於個人主觀意見,重點是在於建構遊客和教堂的共同關係、促進永續觀光,甚至吸引青年回流改造家鄉,無論規畫觀光活動或地景,政府都應該要有更長遠明確的討論,拉高價值遠景小心審視,促成觀光與地方產業結合。

從在地居民的心聲,或許不覺得這些落成的教堂適合建造在雲嘉南沿海地區的濕地,並且還成為地標、地景!這些教堂單從主體建築來看,或許有其結構之美,但蓋在這些沿岸地方就是不融合,即使成就了觀光景點又如何!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入又將代表什麼?倒數三、二、一拍照、打卡,同時在附近的販賣店消費吃喝玩樂,然後從容離開,造成交通、環境等問題之外,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地方過去的烏腳病歷史或者溼地之美?甚至瞭解在地的風土民情?炒短線、膚淺、表面的經濟模式,我們到底還要複製到多少個地方?小吃、攤販、賣店林立,難道就是經濟發展嗎?對這種地方發展的模式感到憂心忡忡!觀光不應該只是曇花一現,更不應該是一味的複製,尤其是出自公部門的便宜心態與作法!! 地方永續不是一窩蜂,更不是由上至下的硬體給予,而是更多融合在地、有助人文、自然底蘊的探索與合作,才有可能。

池上是在地永續,高跟鞋教堂不是!!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